2021-2022学年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阳光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9 21: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后代许多政治家、史论家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作过多种探索,其中一种看法认为:新法之行,王安石操之过急。这种分析对不对呢?应该说,基本上是一种皮相之见。新法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符合客观实际。
②北宋一百多年来积累的社会问题是够多的。积贫、积弱的局面固然使一切有识之士为之心急如焚,但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对于这一点,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头脑是清醒的。他在主观上还是竭力希望避免因“过急”而导致新法的受挫。
③王安石新法中遭到激烈反对,但不可逆转的要算是“免役法”。据史载,“免役法”从讨论、制订至推行都非常慎重,历时将近三年,开始在开封府地区试行就达十个月之久。应该指出,缓急固然与新法的实施顺当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历史发展到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宁愿出钱雇役,而不能忍受差役的折腾,改差役为雇役是中国传统王朝政权前后期一系列历史性转折中的必要一环,是顺着经济发展的方向的。人们对“免役法”经过一个极短时间的不习惯,也就较快地适应了。
④“青苗法”同“免役法”就很不一样。按“青苗法”的本意是“济贫乏,抑兼并”,含有扶助小农的意义。传统社会有一个明显的矛盾现象,小农经济是王朝政权的主要统治基础,它的盛衰是王朝政权强弱的温度计;然而,政府苛重的赋税却又经常促使小农经济破产,重复地犯着自挖墙脚的错误。因此,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便是减轻国家的赋税。但是,“青苗法”名为“济贫乏”,“实是放债取利”,意在给国库增加一笔财富。这样,贫弱的小农每年一到稻谷登场,交纳“两税”之后就已经是“簸糠麸而食稗秕”了,怎么能保证交纳得清“青苗钱”呢?遇上连年灾荒,那更是一筹莫展。王安石的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实践某种程度上的脱节,导致了“青苗法”最终无法坚持。
⑤王安石对经济的客观法则是尊重的,至少主观上不想悖其道而行之。他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对待人的物质欲望的态度,都较同时代人要开明得多。但是,总体上说,新法不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相反是强化了这种干预。更何况,在他上面有神宗皇帝,神宗只关心国库由瘦变肥,好让在深宫之中的他高枕无忧。有材料说明,王安石与神宗之间从思想到举措方面不无分歧,但前者只能听从后者的“圣意”,否则只能以辞官了事。
⑥中国历史发展到北宋,城市与农村的私有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机遇,建立在农业发展之上的城乡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活跃。用行政的手段,靠国家强势控制商品流通的办法,以及近乎搜括的加税加赋,打击富民,抑制分化,其结果虽暂时地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从长远说却摧残了商品经济,抑制了新社会经济力量的产生,不利于新经济成分的孕育,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到了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如王船山、黄宗羲等,明确提出了反“抑兼并”的主张,这就说明了历史的必然性。
⑦王安石晚年倾向消极。这是因为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他在《偶成》一诗中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的败坏,连诉说苦涩的老朋友也找不到了。他至死也不可能悟解:从根本上说,一切都早由传统的专制主义官僚体制先天命定了的。
(节选自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代许多史论家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操之过急,有一定道理,但没有涉及根本原因。
B.“免役法”不可逆转是因为,改差役为雇役是顺应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历史性转折。
C.王安石用行政手段控制商品流通,其结果既对当时无益,长远看又不利于新经济的孕育。
D.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偏差,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本人,神宗的立场也会影响到他的举措。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免役法推行慎重,从讨论、制订至试行历时近三年,是为了论证变法不能“过急”。
B.文章说“青苗法实是放债取利”,指出“青苗法”的实施与其“济贫乏”本意不相符。
C.文章通过举例对比分析,论证了新法成败根本上要取决于改革者的经济思想是否符合实际。
D.第⑥段根据北宋经济状况,意在指出新法中国家对经济不必要干预违背了经济的客观法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助小农经济的最好办法是减轻国家赋税,王安石“青苗法”想用借贷解救小农的燃眉之急实属治标不治本。
B.小农“簸糠麸而食稗秕”的现状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思想与改革实践的某种脱节,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C.王船山、黄宗羲等人看到了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反对王安石新法推行的系列“抑兼并”政策。
D.王安石在《偶成》一诗中把失败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与人心败坏,说明了他无法理解变法失败的社会原因。组卷:10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2-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142.8万亿元,年均增长5.7%.国家财力的日益壮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完善政策机制。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共计7.07万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问题,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2-202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4.54万亿元增加到8.34万亿元,年均增幅为7%;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从1.2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8.5%.
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8058亿元增长到18659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节能环保支出从2963.46亿元增长到6305.37亿元,年均增长8.8%,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华网) 材料二: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如今,我们昂首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当以更大的决心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更高质量的小康,需要更加全面。既是主体上的全覆盖,更是内容上的全涵盖。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只是全面的“一块板”,还有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每一块“板”都需要补齐,都需要发展得更好、质量更高。
全面小康事关每一个人,是一笔不折不扣的“民心账”,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更高质量的小康,本质上是群众更满意的小康,概括起来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满足群众对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需求,便是顺应群众的新期待,便能牢牢把握这份向往。
全面小康不能在刚刚建成的“快活三里”歇歇脚,更不能停留在“原地打转”。当前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既要解决短板问题,又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衔接的延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唯有铆足劲头,共同奋斗,不断夯实全面小康基础,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接续力量。
(摘编自《奋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人民网,2021年8月6日) 材料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自古以来,小康就饱含着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2500多年前,《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悠悠吟唱一直在中国历史中回响。在长期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从国际上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为世界作出了新的伟大贡献。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有力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也不照搬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全面小康路到现代化发展新征程,新时代“赶考”再出发。14多亿中国人加快走向现代化,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格局,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助力全球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摘自自《全面小康,再出发!》,光明网,2021年7月1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世纪前20年,人均国民收入显著增长,国家财力日益壮大,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B.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贫困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些成就充分折射出全面小康的特色。
C.2012年以来,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加大对科学技术、农林水、教育、节能环保、卫生健康等方面支出,为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D.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继续保持现有的发展进程和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能确保从全面小康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小康的“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是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具有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B.中国人民自古就有对小康生活的向往,几千年的持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夙愿,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C.中国人民脱贫攻坚使7.7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有力推动了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的全面小康做出了突出贡献。
D.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全新样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材料二提出“当以更大的决心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小康”,请简要阐释“更高质量”的内涵。组卷:3引用:8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看花
朱自清 生长在大江北岸的一个城市里,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的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朵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在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
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今年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诉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诉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睛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有删节)(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欲扬先抑,从没有赏花的习惯入笔,写到略识花趣却不甚在意,再写到迷恋赏花,读者也随之感受到美的情韵。
B.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的不敬,既突显了新文学运动对少年的影响,又为收尾“不甚菲薄”的态度做铺垫,流露出作者的反省与懊恼。
C.“灵峰寺看梅”以时空为顺序,移步换景,调动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营造出了古寺赏梅的清幽雅静的意境与韵味。
D.末段中作者与Y君的对话耐人寻味,Y君的言语流露出因春光易逝而悲观感伤的情绪,而作者的话却流露出洒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2)文章第三段写孤山看梅时花了大量笔墨写湖南人打招呼的细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作者几次看花的经历,分析真正领略看花的趣味需具备哪些条件。组卷:4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筛选并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关于“知人论世”的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75个字。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由此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这意味着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可以更接近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也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组卷:4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从“国家大事”到“关键小事”,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增进民生福祉,围绕国家所需和人民所盼,这份超7万字、厚达142页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展开了一幅引人入胜、催人奇进的未来画卷。
透过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经济合作风生水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传播;看到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振兴不断落实,科教文卫体事业全面发展;看到中国量子通信领先全球,“上天”“下海”技艺精湛;看到环保税法倒逼重污企业转型升级,河长制使一江清水得以东流,塞罕坝的绿色林场如翡翠青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展望2035年,你有怎样的想法?请以“我与2035年蓝图”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