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丰城中学创新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真实和虚伪的问题,是刘再复对鲁迅悲剧美学分析的切入点。在“真实论”的标题下,鲁迅悲剧观的精神,聚焦真实美感和虚饰之间的鸿沟,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摒弃弥漫于文化和意识中的虚幻的雅乐。
刘再复引用鲁迅著名的悲剧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呢,鲁迅没有阐明,刘再复也没直接解释。但刘再复根据鲁迅的说法,暗示理解悲剧就要学会触摸现实人生的底线,必须了解最起码的“人的价格”,这就是鲁迅的“立人”说提出的“被压抑的人性”。悲剧意味发生暴力摧毁人的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剥夺人生尊严和权益。刘再复分析重心放在主流文化传统如何排除,粉饰,回避,“救赎”悲剧的社会现实,以虚文掩盖真实上。
鲁迅评杭州西湖名胜雷峰塔的倒塌可为一例。不少文人墨客哀叹如此美妙的景致居然一夜间丧失了,西湖十景少了一景,定要补足十景而后已。鲁迅不以雷峰塔倒塌为悲哀,却倡导在毁灭和灾祸降临时毫不退却、不求慰藉。刘再复解释道,悲剧事件和冲突是人生常态,是真实的底线,人生社会本有缺陷。悲剧真实,是虚伪欺瞒的“十景病的仇敌”。悲剧拒绝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审美趣味,拒斥对灾难置若罔闻的濡弱心态。在雷峰塔倒塌中,鲁迅抨击文人和史家醉心于重写灾难的过去或史迹,使之可观赏可忍受,他们粉饰灾难,“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
“在瓦砾上修补老例”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历史书写中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代代相传的一种审美范式和心态。鲁迅不仅批评廉价的情感满足,抨击回避现实的十景病,还用悲剧美学钩沉、透视中国历史上的悲惨事件。其历史观与悲剧观是望远镜瞭望真实世界的两个镜片。
鲁迅在《病后杂谈》和《病后杂谈之余》两篇杂文中列举了几个历史上的悲惨事件,要在官方历史中寻找直言不讳的记录是很难的。但悲剧观察者,就是要为受创的身体,为撕裂创痛的体验作真切的记录。《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具备这种穿透力。文人伪士也会接触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但他们立即编造华丽转身救赎故事。经典的例子是明朝永乐皇帝如何处置忠臣景清和铁玄,永乐诏令将景清剥皮,将铁玄油炸。铁玄的两个女儿被发送妓院,沦为娼妓。这些残忍旧事众人皆知,但更令人作呕的是文人和史家想方设法重写这些残酷的事件。铁玄的两个名门闺媛贬为娼妓,而文人却在两人的遭遇上编了一个动人圆满的故事:让她们与官宦仕人完婚。
针对这种自欺欺人、沉浸于心地晶莹的审美幻象和心满意足的表达,鲁迅的悲剧反其道而行之。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的体验和记录中,眼光投向旧中国历史和生存状况,对历史浩劫毫不退避,毫不眨眼地直面相对,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
(摘自王斑《“后真实时代”的悲剧观》) 材料二:
鲁迅的悲剧观是独特的,在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悲剧思想的形成自有一定原因。
在鲁迅的幼年时代,曾家道中落,家庭的变故随之带来的人情冷暖,给鲁迅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加深了他对人生痛苦的深刻体验,以至于多年后他仍然忘不了这种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鲁迅生活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正面临着亡国的危险。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幻灯片事件”深深地刺激了他,使他坚信,改变人的精神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文艺。通过“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的文艺,就是悲剧创作。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受了西方作家的思想,这其中,挪威作家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十分深远。鲁迅借助易卜生的社会批判武器和思考方式,把批判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解剖现实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思想,通过悲剧创作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作品,深化了人们对悲剧本质的认识。
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对中国悲剧的批判。我们知道,鲁迅对中国古典悲剧基本持否定的态度。鲁迅为什么否定中国古典悲剧呢?其原因在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遮蔽了,因而形成了“瞒”和“骗”的文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直接地表达了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毁灭:在文学创作中,鲁迅塑造了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毁灭”的形象,孔乙己、祥林嫂、华小栓、阿Q……这些有价值的人物形象,生动阐释了“毁灭”的美学内涵。鲁迅的“毁灭式”悲剧观明显有着尼采悲剧观影响的痕迹。
(摘自罗永祥《鲁迅悲剧观成因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包含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人生的尊严和权益,
B.鲁迅先生悲剧美学是独特的,他的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的体验和记录中,主张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
C.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遮蔽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中国古典悲剧最大的缺陷。
D.鲁迅先生认为,哀叹雷峰塔倒掉的文人和传统历史书写中都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的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在谈论鲁迅先生的悲剧美学,材料二重在探究其悲剧观形成的原因。
B.举“鲁迅评雷峰塔倒塌”事例,论证文人粉饰太平,追求廉价情感满足的本质。
C.狂人是作者满怀悲痛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生的悲惨,抚慰人们撕裂的创痛。
D.材料一运用了事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突出了鲁迅先生悲剧观与古典悲剧观的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古典悲剧观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化鸳鸯。
B.《诗经•氓》中采桑女毅然离婚的果敢与决绝。
C.《长恨歌》中临邛道士作为使者与太真相见。
D.《窦娥冤》中窦娥父亲中举,沉冤得雪。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鲁迅悲剧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5)祥林嫂(《祝福》的主人公)是鲁迅作品中最悲剧的人物之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祥林嫂是怎样体现鲁迅先生的悲剧观的?组卷:2引用:6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掸掸床单,想着产妇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语地小声说:“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转,蹲下,柔柔和和地说:“来吧,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的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只觉着那意思是:“别怕,别怕。你行,你行。”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子也顾不得拿,拧断了鸡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候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鸡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溜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来,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着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1960年12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伙子是复员军人,却无意坦露身份,把姑娘背过了河,务实而含蓄。
B.老人行话报路生动有趣,缓和了姑娘上山时紧张的心理,调节了叙事节奏。
C.故事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其他次要人物闪进闪出,场景转换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新媳妇男人的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山里人的粗鲁和真诚。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用四个疑问句式,形成排比,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道”“河”“山”体现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特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舞台。
C.这四种困难,预示了后文的人物出场和事件,为相关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D.用一连串的问句描述了姑娘行医前纷乱的念头,表现出姑娘的青涩和害怕。
(3)作者对车把式的面容和妇女的语言用“看不清眉目”“都没有听真”进行简化处理,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分析说明。
(4)小说讲述的是救助产妇的故事,有人认为将题目“新生”改为“救助”比较好,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阐明理由。组卷:8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洗衣物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否则可能越洗越脏。首先,不少年轻人为了省事, ①,其实消毒液中的成分会与洗衣液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消毒效果,还有可能对皮肤带来伤害。正确顺序是先用消毒液浸泡待洗衣物,漂洗过后 ②。其次,一些人为了省事,总喜欢 ③。穿过的衣服汗渍会残留在衣物上,不及时清洗会损伤面料,严重还有可能导致衣物发霉,如果和其他待洗衣物混放,污染范围就会扩大。此外,还有一些人都习惯不仅外衣、内衣还是袜子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衣物变得更脏。因此,在浸泡和洗涤时,一定要将内衣、外衣、袜子分开。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有一些人都习惯无论外衣、内衣还是袜子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衣物变得更脏。
B.还有一些人习惯不仅外衣、内衣还是袜子都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衣物变得更脏。
C.还有一些人都习惯不仅外衣、内衣还是袜子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使衣物变得更脏。
D.还有一些人习惯无论外衣、内衣还是袜子都一起扔到洗衣机里清洗,其实这样会使衣物变得更脏。组卷:0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布局、中局、残局”是一盘象棋博弈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布局又叫开局,是象棋整个对局的战略部署阶段;中局是中间阶段,是一局棋中所占时间最长、攻守冲突最尖锐、变化最复杂的阶段;残局则是通过中局的战斗,暂告段落,尚须进一步部署子力决定胜负的最后阶段。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残局开始学起,精通残局,棋力才能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精巧布局,掌握大量布局套路,而忽视对残局的琢磨。残局是基础,残局精熟进而贯穿至中局、开局,达到对棋局的自由驾驭;否则,难免落个高开低走的局面,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6引用:8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