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7/3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色”字,按照明末闵齐假在《六书通》中的考证,最早的写法,乃是一个人驮着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也注解说:“色,颜气也。”也就是说,“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的脸色。孔夫子讥讽喜欢作秀的人,说:“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太史公描写秦舞阳的外强中干,说他刺嬴政时“色变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赞公孙大娘剑舞绝技,说围观群众“观者如山色沮丧”,用的都是“色”字的本义。
          这个本义,显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人们内在的情绪通过面部肌肉、眉眼口鼻这些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结果。现在我们还常说“喜形于色”“谈癌色变”,仍用的是脸色的意思。
          当然,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似乎更强调其客观性。科学家们说,什么是色彩呢,就是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拿着三棱镜,去分解阳光的色彩吧。事实上,人类眼睛的特殊构造,可以使我们看到可见光形成的所有色彩。
          我们的祖先,虽然没有掌握物理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先进知识,无法客观地分析色彩的发生机制,但却敏锐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对人产生的影响。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类可能因贪婪和孱弱,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迷失。
          然而世人几乎没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听不进老子的话。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容易依赖感官,也容易沉溺于感官。江淹“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离愁别绪更重,作了黯然销魂的千古一叹;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却衬出了大英雄羁旅思乡的寸寸柔肠。色彩,除了构建了美丽的自然,还帮助我们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而且先人的审美情趣太过丰盛,不仅把山水风光联系到情绪,还又引申到男女。大约是因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缤纷的自然一样,可以给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这样的含义。梁惠王召孟子谈心,劈头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这风流又有些下流的含义,塞进了“色”字里。
          看透一切的,还是佛家。佛家说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又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是我们所感知的外界。
          佛家最后凝重地说,色即是空,一切物质的存在都将幻灭,并不值得我们留恋。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们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达至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其实,红尘有红尘的美好,否则,人干嘛要进化出一双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识两色,世界黑白分明,内心岂非更易平静?
          所以,既然有了这样幸运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这条逐色之旅,去寻觅这些浅碧轻红、姹紫苍黄在我们的文明中的负担与承载。
    (摘编自陈鲁南《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序言》)      材料二:
    沉浸在中国的色彩美学里
    袁小圆
          每个人来到这大千世界,我们的五官会带来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各种不平凡的体验。而眼睛所看到的,除了物体的形状,更迷人的是精彩纷呈的色彩。
          我们试图分辨着,更被这些色彩吸引着。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
          诚然,许多人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是红、黄、蓝、绿这些而已。翻开这本色谱画册,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于这些颜色的名字,有些我们很是生疏,例如黄丹,拂紫绵,昌荣,洛神珠;有些又似曾相识:例如桃夭,盈盈,栀子,青鸾,碧落……当它们出现在一幅幅古画中,一件件古代器物中,我们终于仿佛寻觅并且触摸到了它们真正的美。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作为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的连接,使我们更加接近了中国传统色。
          说色,其实是说色的名称,或者颜色词。这些表示颜色的名词,构成我们语言和意识中的色彩世界。任何一个颜色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象”的表达,初始局限在具象,随后扩展到意象。东汉郑玄说:“性曰采,施曰色。未用谓之采,已用谓之色。”古人眼见的具象,称作“采”;具象经过人的意识加以运用,称作“色”。由此就不难明白明代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这段话:“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这就是色的由来。
          本书从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中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度不一,转而用文字描摹出来,便成了文字的艺术。“书承文,美承色”,汉字与色彩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
          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色彩数不胜数。“盈盈”,一片桃花映水,辛弃疾说姑娘“笑语盈盈暗香去”,这是上元灯会情郎的桃花运使然。“黄栗留”,黄鹂鸟的身影翩翩,杜甫探访武侯祠,正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大好春光。这些美丽季节的色彩,浸染了古风古韵的诗词,为我们增加了无数审美意趣。
          那些古文物上的配色,更加丰富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色的文化之美。如芙蓉石洗中的盈盈、水红,屏风中的苏梅和紫茎,多可以在诗中找到出处。苏梅,出自苏轼《定风波•咏红梅》:“偶作小红桃杏色,娴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苏轼笔下红梅之小红桃杏色,即为苏梅的颜色。
          古画、古诗、古物,和这古香古色融为一体,确实是一场不俗的审美体验。人们对于美的东西一向从心底里喜爱。这本色彩之书正可以带着我们去发现,去领略中国古典的美色。伴随着春夏秋冬、花鸟鱼虫、古物字画建筑,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美妙和不可思议。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这样一本书,开启一段奇妙的色彩旅程吧。
    (资料来源:豆瓣读书,有删改)【注】材料二是袁小圆为《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作者:郭浩、李健明)写的书评。
    (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文里,“色”的最初含义指人的脸色,主要指因为情绪变化而产生的面部表情。
    B.现在人们说的“色”其实是科学意义上的“色彩”,是人通过视觉对光产生的印象。
    C.老子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到了各种色彩的发生机制。
    D.对感官的依赖和沉溺导致智力平平的人无法理解老子的忠告,最终沦为感性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五官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不平凡的体验,但视觉带给人的体验却是最迷人的。
    B.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萃出来的各种色彩已经足以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的最精华的部分。
    C.故宫建筑和文物连接了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
    D.中国传统色系中,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颜色数不胜数,如“盈盈”“黄栗留”等。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色”的内涵相对单一,主要指色的名称或颜色的词。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色彩的来源是自然,是对五色缤纷的大自然模仿的结果。
    C.材料一主张通过古代器物去认知色彩之美,材料二主张拿着三棱镜去感受色彩。
    D.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尾都明确呼吁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去体验五彩缤纷的色彩之旅。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色彩”为写作对象,但是侧重点却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5)《满庭芳•国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意节目,依托现代视觉艺术,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请结合材料二和歌词内容,从来源、特点、影响三个角度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色”的认识。
    我骑良马过世间
    溜达市井和大川
    眼中颜色翻波澜
    天地呈现出五官
    青白黄赤黑 东西中南北
    五色的经纬 织出山与水
    千红万紫顺东风
    雨过千峰泼黛浓
    青风渡金风玉露
    地有盛色天有虹
    梅红、鞠衣、松花、丁香
    魏尘、绷叶、沧浪、东方亮
    胭脂、缙云、福色、苏方、菡萏、黄
    伽罗、浅云、月白、绿沉
    天缥、黄丹、米汤娇
    青金石、琅玕紫、朱颜酡、石绿
    半见、魏红、欧碧、无心绿
    吉翠、雄黄、玄天、十样锦、朱樱
    杨妃、青骊、银朱、松石
    霁红、岱赭、凝夜紫、
    海天霞、远山黛
    色彩有万千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
    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

    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①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
          ②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
          ③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候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如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地睡觉。
          ④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
          ⑤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地说:“三三不回来了!”
          ⑥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
          ⑦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
          ⑧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
          ⑨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去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
          ⑩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诉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
          ⑪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地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
          ⑫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
          ⑬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
          ⑭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
          ⑮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
          ⑯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
          ⑰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
          ⑱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地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
          ⑲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
          ⑳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
          ㉑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
          ㉒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
          ㉓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
          ㉔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
          ㉕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
          ㉖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
    1931年
    (有删改)
    【注】①“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了位于湘西一角的杨家堡,结识了三三,并引起了少女三三的朦胧情感。②庚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三的母亲从城里回来后告诉三三城里女人是全念书的,立即就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
    B.三三“不让母亲把话说完就走了”只是因为她要表达对母亲把她一个人留在家中看守碾坊的不满。
    C.三三想和“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一起流去,表明三三的单纯和天真。
    D.第⑤段划线句子表明三三在和母亲赌气,反映了三三既向往城市生活又舍不得母亲的矛盾心理。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讲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故事。作者采用淡化情节、散文化的表达,既契合所讲述故事的特点,同时又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之美。
    B.本文运用梦境展示主人公微妙心理。三三入梦时“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中看到的“瘦人”就是她的意中人。
    C.在梦中三三看到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这些荒诞情节既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体现了三三心理的日渐成熟。
    D.本文通过清溪、水车、碾坊、鱼、鸭子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不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也反衬出都市生活的庸俗。
    (3)本文多次写到三三“脸红”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的用意。
    (4)沈从文曾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②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③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绳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圆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 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圆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
    (1)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可否改成“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冒着缕缕茶香”?为什么?
    (2)选文第②段加点的“没有”有什么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③段划线部分突出了因文化强盗的大肆掠夺而给莫高窟文物带来的巨大损失。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组卷:12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段名为《三堂会审伽利略》的京剧在互联网上翻红。作品脱胎自京剧《玉堂春》,剧中伽利略用皮黄唱腔向物理天文倾诉衷情。该剧虽是传统戏曲和科学史的“混搭”,唱腔、伴奏、表演却完全依照戏曲的传统,剧情中的调侃成分和历史事实也一目了然。很快网民又发现了很多类似的作品:豫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京剧《哈利波特》、黄梅戏《无事生非》等。剧种上既有京剧也有地方戏曲;创作主体既有专业院团,也有票友、戏迷;题材既有对莎士比亚、雨果等外国经典作家代表作的改编移植,也有以外国故事内容为题材的编创。对于这类传统戏曲外国戏,人们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嗤之以鼻,认为它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有人击掌叫好,认为它们显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强大包容能力,是对传统戏曲的创新性传承。
          对于上述现象和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