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9 4:0:1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叙事性文体,要能讲述生动的故事,有“深度的变化,要反映出联系和联系的中断”,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是对故事层面的基本要求,即“有意思”。还应“让读者能够一掬感动之泪、产生心灵的共鸣……甚至能对未来的暴风雨、民族、社会心理乃至人类的苦难做出预报”,这是对哲思层面的要求,即“有意义”。“有意义”指涉小说的思想、主旨,隶属哲思层面,代表作者对世界、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一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小说,叙事空间分为故事空间、情感空间和哲思空间。
故事空间是最基础的部分,是从选材、人物形象设定、对话设计到情节构建、细节呈现、氛围渲染等一系列的总和。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将其认定为“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的机体中的最高要素”。讲故事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好小说要以生动的故事代入叙事现场,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与推进,展现大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浮沉,从而塑造出“圆形”的人物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故事对读者的审美心理是有吸引力的。只有讲述一个好的故事,读者才愿意读你的小说,小说所承载的情感、哲思才能传达给读者,真正实现“明德载道”这一社会作用。
我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故事性强,甚至出现了模式化的故事情节走向,一是“私订终身后花园、一二小人拨其间、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西方现代小说中出现了弱化故事的物理空间的现象,但也没有完全抛弃故事,而是夸大或者强调故事的心理空间。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了一个因变异而被家人、社会抛弃的故事,侧重于表现变异故事的心理空间。但无论中国传统小说,还是西方现代小说,都不可能缺少故事。故事性的淡化固然可以使小说的情感空间表现得更为宽广与淋漓,但是缺少故事空间的支撑,情感空间的表达就会成为某种虚无精神的高蹈、空中楼阁的建构,读者的阅读审美期待也会受挫,对小说失去阅读兴味。
情感空间与故事空间交相辉映,但同时又是一种提升。一个好的小说家要想写出带有时代普遍意义的“共通”故事、“共痛”情感的小说,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还要将阅尽苍生的经历内化为深沉的情感体验,不断地在内心发酵升华。一篇好的小说往往是一个大的情感吸纳器,吸纳着一个人的情感,一群人的情感,甚至一个时代的情感。这样的小说能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情感共鸣的桥梁,让读者随着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痛苦体验,跨越障碍,把心灵结合在一起,以此构建一种宽阔的情感空间。孙犁的《芸斋小说》,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内化为情感体验,不是单纯着眼于艺术审美价值追求,而是注重对小说情感空间的开拓,执着于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情物理”和“世道人心”的深入开掘,不刻意渲染,不顾前思后,喜怒乐跃然纸上,是心迹的敞露。
从传播学和接受学角度而言,读者从小说中获得的不仅是具体的故事和细节,更是“通过类比获得某种对于普遍性和事物关联性的宏大感受”,这种感受帮助读者重新理解生活,应对生活的烦琐,促使读者将无处安放的情感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哲思空间是继小说的故事空间与情感空间外的再度升华。一篇好的小说不仅需要有好看的故事、有张力的情感空间,还需要深刻的哲理,饱含对生命、人性和社会、民族、国家、历史的深沉思考,放射出思想的光芒,从而在“共通”的故事、“共痛”的情感基础之上建构起“共思”的小说世界。哲思空间第一探讨生命与生存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探讨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其中包含对人性的思考;第三则是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摘编自徐福伟《好小说的标准: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材料二:
文艺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堪寻与艺术表达,必须始终以人作为观照的中枢,在铺陈情节、演绎故事和塑造人物中抓住对人思想内涵的表达和精神内核的发掘,凸显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开掘与展示。只有这样,故事情节才会有魅力,人物形象才会有活力,作品内容会有张力。
优秀文艺作品从来都是这样,这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任务和终极目标,也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中的典型人物成了历史的永恒标志。林道静、杨子荣、梁生宝、孙少平等人物形象,已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心灵底版上,并促使大众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加以比对,从中汲取智慧,提升道德情操。之所以这样,缘于作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高度典型化地凸显了人物自身的思想光彩与精神内涵,导致其所蕴含的“美”深深激励和感动了读者。如何实现这种对人物的强化和凸显呢?就是充分运用艺术手段和审美程序为典型人物注入饱满的先进思想和高扬的义理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既是人作为“人”的基本标识,同时又是人的先进性之源与创造性之根。
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必须走出文娱领域的一些怪圈——以“表现自我”代替表现人民,以肆意恶搞代替庄尚崇高,以片面化的所谓“写真实”替典型化作原则,以无聊的故事掩盖思想光彩、泯灭英雄本色,特别要杜绝以审丑为快、为趣的低俗娱乐,那些无疑是与文化文化本质内涵的背道而驰。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故事、失却活力与灵魂的人物,何谈对读者的教益,何谈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驱动。
我们在创作中绝不能淡化和舍弃对先进思想和奋发精神的弘扬,更不能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以至于漫出道德堤坝,偏离法治轨道,在恣意将审美异化为审丑的过程中公然用无思想、无精神、无意义、无品位、无价值的所谓作品,弱化和消解文艺的认识功能、审美价值、教化力量。
(摘编自艾斐《文艺应凸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就故事层面而言,故事要曲折生动,既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又要契合艺术的真实。
B.《变形记》虽然淡化了故事性,没有故事空间的支撑,但对小说情感空间的表现却更加宽广与淋漓。
C.优秀作品凸显人物自身的思想光彩与精神内涵,其中蕴含的“美”可以使读者汲取智慧,提升道德情操。
D.创作要把握文艺乃至文化的本质内涵,坚持典型化原则,表现人民与庄尚崇高,彩显故事的思想光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是叙事文学的根本任务,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读者的审美心理,让读者在阅读中接受其承载的情感与哲思。
B.西方小说都夸大、强调小说的心理空间,弱化了小说的物理空间,与中国传统小说中出现模式化故事情节的情形相反。
C.精彩的故事空间、有张力的情感空间直接造就深刻的哲思空间,能够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人性、社会等的深刻思考。
D.文艺创作要坚持对先进思想和奋发精神的弘扬,强化文艺的认识功能、提升其审美价值与教化力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小说“有意义”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包含诗词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内容的百科全书。
B.《促织》中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想象奇特,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百年孤独》中“失眠症”造成“失忆”等离奇情节,表现了文明对马孔多的冲击。
D.《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揭示出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结构特点。
(5)依据两则材料、从《边城》《老人与海》两部小说中任选其一,分析该作品是如何通过叙事空间的构建来凸显小说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心灵之美的。组卷:6引用:4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雨果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刑台来消磨时间。
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
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
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巴黎圣母院》,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伽西莫多在刑台上毫不反抗,是因为“他认为一切反抗都是徒然的”,他甘愿为副主教克洛德承担劫持爱斯梅拉达的罪名。
B.当伽西莫多用令人心碎的声音求水喝时“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只”说明围观的人群虽然看到伽西莫多经受了酷刑,但没有人同情他,强调人们态度的冷漠。
C.伽西莫多很少得到别人的同情,在爱斯梅拉达到来之前,在场的许多人骂他、打他,而伽西莫多曾为副主教克洛德抢过爱斯梅拉达,所以当伽西莫多看到爱斯梅拉达走来,“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
D.选文描写人物时采用多种方法,如:描写伽西莫多时,通过对他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了他的期望、怀疑、感激、悲哀;描写爱斯梅拉达时,着重刻画她的外貌、神态与动作,展现她的人性美。
(2)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3)本文标题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述理由。组卷:22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空间站,植物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微重力环境。生长难度极大。在地球上,植物却具有“顶天立地”的特性:植物的幼芽总是①
(1)下列句子中的“挑战”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挑战”,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给我找的麻烦已经够多了,请踏实一点,不要总是挑战我的耐心。
B.他一进入高三,便信心满满,下决心要向那些成绩优秀者发起挑战。
C.身体本就不好,又碰上雨季,想要如期完工,对他来讲真是个挑战。
D.即便胜算很小,但是你也绝不能退缩,一定要拿出勇气挑战一下。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组卷:43引用:2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昼《刘子•崇学》:“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有三重关联:一是由“起”到“就”,连通开端与达成,体现为目标向度;二是从“三寸”至“万仞”,连通容易与艰辛,体现为过程向度;三是由“坎”至“深”,连通浅层与底端,体现为结果向度。凿井如此,为山如此,干任何事情都如此;学习如此,工作如此,人生发展大抵也如此。
上述材料能给正处高三的你以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8引用:8难度: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