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宁夏银川二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6 17: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了。以“情僧”角度来看的人,如把苏曼殊的个人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金陵十二钗》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筒•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是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B.“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C.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D.《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B.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C.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D.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B.《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C.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D.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从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审视的。组卷:18引用:8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托底”与“先行”功能兼备。在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国家电网全系统日均投入10万人,创造了三天三夜为武汉雷神山医院通电,五天五夜为武汉火神山医院通电、37小时为武汉最大方舱医院通电的“国网速度”。火神山医院供电工程中,员工为了连夜吊装4台10千伏环网柜,跳进冰冷刺骨的深水泥坑中敷设电缆,穿着湿透的泥衣战斗到凌晨三点。
除了保供电国家电网还通过快复工、稳就业、补短板等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累计出台5批42项措施支持疫情防控及供电服务保障,以电网率先复工带动全社会恢复生产;提供就业岗位4.62万个,比去年增长40%,并优先考虑高校毕业生,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实施百日攻坚,让198个贫困县的1777万居民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摘编自冉永平,丁怡婷《为做好“六稳”“六保”提供可靠电力支撑》《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0日)材料二:
只要不是没交电费或出现线路故障,就永远不会停电。记者从国网江苏电力公司获悉:停电检修等“计划停电”将在长三角告别历史舞台。首先取消计划停电的是南京、上海、杭州三座城市。
计划停电是电网企业沿用多年的工作模式,一般是为了升级改造电网,消除电网设备隐患,或者让新的工厂,商户、居民接入用电,是企业,居民停电的主因之一。取消计划停电以后,这些作业都将采用不停电作业的方式来进行。
取消计划停电的底气,来自城市电力网架的优化和电网科技的进步,在江苏,电力部门一方面不断升级电网,另一方面全面推动配电作业由以停电为主向不停电转变。在杭州,依靠着有思AI调度、电力大数据感知,电网自愈和带电作业等新技术新手段,停电作业越来越少。在上海,供电部门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精细化管控方式,减少输电线路不必要的停电时间。
(摘编自申琳《长三角重点城市将告别计划停电》,《人民日报》2020年9月8日)
材料三:
展望未来,电力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2020-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电气化进程加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传统用电行业增速下降,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用电增长的主委推动力量;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电力需求刚性增长,未来西部地区用电比重将有所提高,东中部地区仍是我国的用电负荷重心;加快建设能源互联网,提高电网互济能力,共享备用资源,减缓最高负荷增速,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一时期、通过有序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抽水蓄能、适度加快发展气电、安全发展先进核电、合理发展新能源发电、发挥煤电托底保供和调节作用,电源结构更加优化,电力系统更加安全。通过统筹源网荷储发展,推进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清洁能源供能方式,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力,电力可持续保供能力将不断提升。
(摘编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2020年6月12日)
(1)下列对中国电力产业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国家电网保供电、快复工、稳就业,补短板,起到了“托底”与“先行”的重要作用。
B.为了实现升级改造消除设备隐患,或者让新的工厂、商户,居民接电,电网企业一般采用计划停电的工作模式,给用电企业和居民带来不便。
C.在2020-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十五年里,电力行业将加速发展,但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D.国家电网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六稳”“六保”提供了可靠的电力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未来将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电网日均投入10万人,在武汉实现三天三夜为雷神山医院通电、五天五夜为火神山医院通电37小时为最大的方舱医院通电实现供电保障。
B.材料一、二介绍了国家电网在新冠疫情防控阶段及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肯定了其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表现。
C.南京、上海、杭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将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管控,在电网升级改造消除设备隐患或为新用户接电等情况下永远不会停电。
D.有序发展水电、适度加快发展气电、安全发展先进核电、合理发展新能源发电、发挥煤电托底保供和调节作用等,是我国电力发展布局的任务。
(3)我国电力企业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推进电气化进程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0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徙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冥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也给高鹏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峙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头,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长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在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比喻手法,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又将作文比作使船,取喻自然贴切,生动形象。
B.高先生能自选教材,选文有标准,重视真情实感,这些都体现出他的国文功底和对国文教育的独特见解。
C.受其熏陶、教育的学生大多会写文章,能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这些都表现了高先生的育人之功。
D.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可见门可罗雀,人迹稀少,说明他性情孤傲,很少与人来往。
(2)小说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高鹏的人生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人生借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组卷:8引用:1难度:0.3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6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概括要点,不超过35个字。
为了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江西、山东、江苏、重庆等地的教育部门下达寒假补课“禁令”,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教师违规补课,严肃查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以务实的举措,实际的行动为学生“减负”。
多位中小学教师认为,孩子只要在正常的上课时间跟上学习进度,成绩就不会出现问题。即使孩子一时成绩不好,也应该根据情况“对症下药”。在孩子完成假期作业的同时,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在假期生活中释放压力,拓宽视野。组卷:8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如图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1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