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 愚公移山》2021年同步练习卷(17)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字词书写
-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仞
惩
匮
荷
孀妻
始chèn
箕běn
kuí
lǒng组卷:89引用:4难度:0.9
二、选择题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而山不加增”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341引用:3难度:0.9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组卷:238引用:3难度:0.7
三、课内阅读
-
4.文言文阅读理解。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惩山北之塞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汝之不惠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穿插“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何作用?组卷:11引用:1难度:0.3 -
5.阅读《愚公移山》,回答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许:
陇: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为什么说愚公带领子孙挖山的想法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组卷:31引用:4难度:0.7 -
6.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寒暑易节 易:交换 C.固不可彻 固:坚固 D.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A.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以残年余力 徒以有先生也 C.达于汉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D.虽我之死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A.文幸开头用夸张手法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移山任务艰巨,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B.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反对和智叟的嘲笑。
C.本文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组卷:48引用:2难度:0.5 -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选出加点实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B.且焉置土石 焉:哪里 C.年且九十 且:已经 D.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A.面山而居 宋城上而待楚寇 B.汝之不惠 此之谓失其本心 C.以残年余力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D.其如土石何 其真不知马也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你的力气,曾经都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虽然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学会走路,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4)选出对文意的理解有误一项
A.河曲智叟闻讯赶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这是情节的高潮。最后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地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结局。
B.本文通过将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对比,突出人物形象,在命名上故意颠倒,增强讽刺意味。
C.太行王屋的高大、路程的遥远、工具的简陋、人力的匮乏,都体现了移山的困难,但他得到天真孩童的帮助,可见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愚公之妻与智叟对移山态度不同,前者是提出必须解决的问题,后者是挖苦与阻止。组卷:35引用:2难度:0.8 -
8.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损:削减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阴:水的北岸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移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撤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组卷:40引用:2难度:0.5 -
9.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B.杂然相许(赞成)
C.吾妻之美我者 (认为……美)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簸箕,箩筐)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为宫室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达于汉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而山不加增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从中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用智叟来突出愚公的形象。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饱含了对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颂扬。组卷:12引用:2难度:0.5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惩山北之塞(
②始一反焉(
(2)翻译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下面两人说的话,对愚公的态度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愚公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组卷:6引用:1难度:0.5 -
11.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从“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一句中,可揣摩出愚公有怎样的心理?组卷:1引用:2难度:0.4
七、文言文阅读
-
33.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列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杂然相许 许:赞同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彻底 D.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A.吾与汝毕力平险
B.甚矣,汝之不惠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C.天帝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两座大山,分别放到了朔东和雍南。
D.本文是寓言故事,既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组卷:3引用:2难度:0.5 -
34.《愚公移山》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加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 焉:哪里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虽然 D.何苦而不平 苦:担心
A.惩山北之塞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甚矣,汝之不惠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叙述故事,且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塑造愚公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第②段中“其妻献疑”表明愚公提出了移山的主张后,全家人质疑愚公的能力,并不赞同移山。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愚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对移山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D.文中的人物智叟、愚公妻子、操神之神、天帝等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通过这些人物的描写,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和移山的意义。组卷: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