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新解放学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文界约定俗成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
          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这个“网生起源说”是否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该刊物发表了很多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均出现在“榕树下”和“金庸客栈”之前,也比《风姿物语》和《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要早好几年!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网络原创的文学作品,只要是用汉语(海外称“华文”)表达,并且是刊发于汉语网络平台(无论它是网刊、网站、论坛或个人主页),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计较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文艺报》,2021年2月26日)      材料二:
          欧阳友权“生于北美→成于本土→走向世界”的“网生起源说”,必须要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生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土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学。其二是若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定为1991年在美国诞生的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出现了如此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生态,而引领了互联网革命的欧美并未生长出一种有别于印刷时代文学工业的网络文学工业呢?
          《华夏文摘》创刊号上发布《太阳纵队传说》,但在该文标注有“本文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显然,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在时间上虽是最早,但仍是把网络当作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在内容创作上并未显示出充分的“网络性”。
          包括《华夏文摘》在内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与今日作为中国网络文学主体的商业文学网站和超长篇类型小说并无直接的亲缘关系,中间没有形成一个“演进的链条”。这一链条的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其实,细察“网生起源说”的“网生”,最后导向的就是以金庸客栈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模式。
          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超长篇类型小说。
    (摘编自邵燕君《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是金庸客栈——兼应欧阳友权“网生起源说”》,《文艺报》,2021年05月12日)      材料三:
          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缘起大致有三种观点:站点说、作家作品说、现象说。
          “站点说”相对简单,谁建站最早自然那里就是发端之地。“作家作品说”则包含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北美留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学作品算起,可以追溯到1989年。1991年4月,少君在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上发表短篇小说《奋斗与平等》,被认为是华文网络文学的开篇之作。而中国网络小说的肇始者被认为是罗森于1997年8月开始连载的《风姿物语》。黄易创作于1988年的《破碎虚空》即初现了玄幻武侠题材的奇幻瑰丽之美。
          我个人主张的是“现象说”。这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即草根写作、大众参与、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
          我赞同一种说法,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所有早期对网络文学有过贡献的平台,个人领跑者(包括海外留学生),乃至西幻、日漫都是源头的一部分,但起始年还是应该以重要现象作为依据,《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不只是一部作品,还是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若是对中国网络文学做一句话溯源的话,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黄易+《风姿物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榕树下文学网,1998年瓜熟蒂落钟声响起,一个时代新的文学坐标由此建立。
    (摘编自马季《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文艺报》2021年5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坛起源说”认为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中的“演进的链条”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
    B.《太阳纵队传说》标注有“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这说明其创作仍是传统文学路子,网络仅是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
    C.按照“网生起源说”“现象说”“多源头”说,中国网络文学源头产生于“北美”,这没有学术争议,只是不能解释欧美网络文学工业存在的现象。
    D.以“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的内容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溯源,暗含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起源说”和“多源头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能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网络文学发展就能行稳致远。
    B.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是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作品,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
    C.如果从“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角度对中国网络文学溯源的话,源头是北美留学生邮件,廓清这一文学正根,关乎中华文明的定位。
    D.探究中国网络文学缘起,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目的是把握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提高中国文学位置和价值。
    (3)简析材料一的论证脉络。
    (4)材料二反驳了材料一的哪些论断?并相应又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姚老爷
    高淑霞
          花溪镇地处京西古道。
          花溪镇东街济世堂的姚老爷远近闻名。姚老爷体型微胖,宽额,小眼,逢人先笑,他早年在外读书,写一手好字。
          姚老爷绰号“姚三丸”。传说姚老爷年轻时,七里外李家坨的财主李福祥病重,先前只是不思饮食,请了几位郎中看后,病情越发严重,脑涨目眩,鼻子流血,已经卧床不起了。李家人把姚老爷请去,姚老爷把脉之后,从药箱里掏出一些萝卜籽碾碎,加了点面粉、茶水,调和搅匀后捏成三个小丸,嘱咐李福祥每日分三次服用。李福祥服下第一丸后,鼻血止住了;第二丸服下,目眩脑涨的症状没了﹔第三丸服下,李福祥起床想吃东西了。“姚三丸”绰号由此得名。
          姚老爷没儿子,只有大凤、二凤两个闺女,两个闺女相差两岁。
          姚夫人在大凤9岁时去世,姚老爷在父亲的催促下两年后续弦,续弦后没有生育。
          大凤、二凤长到十六七岁时,出落得像葱芯一样水灵,被镇上人称为花溪镇两朵花。
          姚老爷的父亲摇着头说:“儿啊,你赶紧再娶一个,要不抱养个男孩,养大了好继承这份家业。”
          姚老爷说:“听您的。”却始终不动。直到他父亲去世,他也没再娶,没抱养。镇上人对此说三道四,他听后笑道:“人各有命,命里没有不强求。”
          姚老爷把闺女当儿子养。大凤、二凤小时候上私塾,大了进城读女中。
          日伪统治时期,花溪镇西南五里有一个日军据点,据点里有两个炮楼,驻扎着日军的一个中队。
          夏末的一个下午,大凤、二凤带着一个男人回到姚宅。姚老爷认识这个男人,是大凤的美术老师,夏天来过家中。
          第二天,花溪镇传开了,“姚老爷也太开明了,送女儿去洋学堂读书不说,还让闺女自己找对象。唉,都把人领家来了!”
          姚老爷在街上溜达,遇到熟人探问便笑着摇头:“唉,女大不由爹了。大凤找的这个夫婿家道还算殷实,刚留洋回来。这次领回家让俺看看,然后回女婿老家拜见公婆。”
          两天后,姚老爷派了两个伙计,装了一车嫁妆,送大凤夫妇。二凤也跟了去。
          后来传出大凤、二凤当了八路军,那个男人是共产党在北平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三人是去西山给八路军送药品,用姚老爷送的那车嫁妆做掩护,药品就藏在嫁妆里。
          姚老爷被日伪军抓进炮楼,他们恐吓姚老爷说出实情,不说就杀了他。姚老爷瞪着眼喊冤,“啥实情?实情是俺闺女出嫁!”
          日军头目抽出军刀抵住姚老爷脖颈,姚老爷闭眼不说话,刀刃下压,鲜血溢出,姚老爷一动不动。他们用尽招数,姚老爷一口咬定,俺说的是实话。
          最后他们要姚老爷拿出两万块大洋了事。翻译官说:“太君说了,拿来,就放了你!”
          姚老爷说:“这么多大洋,俺一时半会儿凑不齐,要不你们容俺半个月。”
          日军头目听完翻译,哈哈大笑,又对翻译官叽里哇啦一通。翻译官说:“太君说了,十天,十天之内,你送这来。不送,就要你老命!”
          姚老爷回到家,忙着变卖家当,筹钱。他让家人传出话去,要出手家里的珠宝玉器,筹钱“孝敬”日军。
          日军头目派出监视姚老爷行踪的眼线陆续回来汇报:
    “姚老头害怕了,正在四处筹钱……”
    “姚老头把家里的字画都卖了,这两天又……”
    “好!好!”日军头目哈哈大笑。
          第六天上午,眼线突然发现,姚老爷不见了。
          济世堂经营上百年,典型的前店后院建筑,药铺临街,古旧窄小,后面却是一座三进院的大宅子。日伪军赶到花溪镇,砸开药铺冲入宅院,院内空空如也。日军头目怒目圆睁,下令搜查。话音刚落,爆炸声四起,瞬间燃起一片火海。
          不久,在离花溪镇一百多里的宛平城,新开了一家何记药店,老板宽额,小眼,像极了姚老爷,只是鼻梁上多了一副金丝眼镜。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姚老爷”为题,既表明故事情节围绕主要人物“姚老爷”展开,同时也作为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B.第二段写“他早年在外读书,写一手好字”,为他后来把闺女当儿子养,让女儿上私塾,进城读女中做了铺垫。
    C.姚老爷逢人便说“女大不由爹”,大凤带回了女婿,还要回女婿老家拜见公婆,其实是用嫁妆做掩护,把药品送出去。
    D.姚老爷没有听他父亲的话再娶生子继承家业,也不理会镇上的人说三道四,只说“人各有命”,说明他是相信命运的。
    (2)关于文中第三段叙写姚老爷绰号“姚三丸”来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说”二字为中心人物蒙上传奇色彩,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萝卜籽”“面粉”“茶水”常见之物显奇效,体现了姚老爷丰富的治病救人经验。
    C.该部分在叙事顺序上属于补叙,让小说情节避免平铺直叙,富于变化。
    D.文中通过交代李福祥越发严重的病情,为后文姚老爷的出场做了铺垫。
    (3)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形象的深入人心都源于作者的匠心独运。“姚老爷”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4)济世堂起火爆炸后不久,“在离花溪镇一百多里的宛平城,新开了一家何记药店,老板宽额,小眼,像极了姚老爷,只是鼻梁上多了一副金丝眼镜”,这样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组卷:1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三个关键词。
          地摊经济如果在一个城市能够生存下去,对于服务的供给方来说,是就业机会和收入机会;对于需求方来说,它也提供了居民所需的生活——廉价、便利、丰富。以人为本的城市就应该考虑到供给和需求这两方面的需要。如果我们认为文明是干净整洁,那一定程度上存在跟地摊经济的矛盾,但城市的发展是有多元价值的,就业、收入、多样性、活力都是目标,这些也应被纳入文明的范畴。不要说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即便在发达国家,地摊、街边摊都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像中国台湾地区,人均GDP已达到5万美元,但仍大量存在着夜市、地摊,它们甚至成了城市的风景线。
     
     
     

    组卷:7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为了现实;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暗物质探测卫星被命名为“悟空”,期望它能不畏艰难,在茫茫太空中以“火眼金睛”探测出暗物质粒子;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
          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辈的努力下正一点点变成现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让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薪火相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0引用:1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