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河北省沧州市高考语文调研性模拟试卷

发布:2024/11/11 22: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B.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建立稳定的精神秩序;在山水间不断陶染,可恢复人的自然苦乐感。
    D.在孔子的思想里,“仁”跟“智”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山”“乐水”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B.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害。
    C.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两则材料都着眼于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都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A.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李渔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4)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材料一中抽出来的,如果将其还原,应该置于哪两个段落之间?为什么?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的《观沧海》中蕴含了有关山水文明的哪些内涵。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注】
    李敬泽
          在北京,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拾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它们栖息在宫殿的最高处。这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每年都要绕这个星球差不多飞上一圈儿,而且,日复一日,它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如果让我找一种动物、找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如果他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使命。作为命定的飞行者,他对人的想象和思考以天空与大地为尺度,他将俯瞰人类精神壮阔的普遍性。
          比如曹雪芹。他是望着天上的人,是往天上放飞了一只又一只飞燕风筝的人,他的命里有天空、有永远高飞而不落地的鸟——那就是北京雨燕。这样的一个作家有一种奇异的尺度感,他把一切都放入永恒大荒,并痴迷于不断超越中的飞翔。这样一个北京雨燕式的作家,本能地拒绝在地性。他成长于北京,《红楼梦》是北京故事,但是,在书中,他从未确切地描述过这座城市,我们可以推导出贾府和大观园的空间分布图,但在这部书中,你对整座城市的地理空间毫无概念,他让大观园飘浮在空中,让飘浮在空中的大观园映照和指涉着广大世界、茫茫人间。
          所以,如果让我为我理想中的作家选一个吉祥物,我选北京雨燕。
          但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大地管不住他,人间的权力和琐碎管不住他。就是这样一只猴子,载上了金箍,跟着唐僧去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还差一难,终于望见了西天灵山。《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
          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必须走“本路”,才能获得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行者那样的作家,他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他飞在高高的“云路”。李白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谪仙人”,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一生都在飞。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蹒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早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混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黑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比喻,北京雨燕和行者。有的作家,比如李白和曹雪芹,他们是雨燕。有的作家,比如杜甫,他是行者。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掉过头去重新想到曹雪芹。刚才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也是行者。他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还有……好吧,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遇到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有删改)
    【注】本文是《十月文学之夜》晚会上,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作者的发言。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北京雨燕,于宫殿的最高处栖息,不停歇地飞翔,形象独特,作者用以寄托自己对作家形象的深刻认识。
    B.作者先是用“雨燕”来比喻心目中理想的作家,接着又用“行者”来作比,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的思考逐步深入。
    C.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的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种写作态度的思考。
    D.文章结尾,作者由杜甫想到曹雪芹,又想到苏东坡和更多作家,引导读者去发现和体味作家们的不同精神。
    (2)关于文中叙写杜甫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是略写了曹雪芹,后又详写了杜甫,作者分述两个作家的不同,用前者很好地反衬了后者。
    B.某个关键的人生时刻,杜甫放弃了做李白的想法,他选择了“本路”,这也影响了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
    C.一餐饭、一瓢饮、一把春韭,几个“一”字语势连绵,写出了“本路”上艰辛前行的杜甫的卑微与沉重。
    D.由文章内容可以推知,杜甫的《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别是他在“云路”和“本路”上创作的诗歌。
    (3)文中“云路”和“本路”的含义各是什么?二者有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李敬泽曾说:“每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努力做到‘辞达’,努力做到生动地、有力地、有逻辑地把自己生命里和世界里那些难以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本文在叙述上是如何做到“辞达”的?

    组卷:10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给颜值打分”风靡于各大社交平台。为什么他人对自己评头论足的行为如此流行?究其根本,是容貌焦虑这一社会情绪在“作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自己容貌有所焦虑,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美,从来都不可能被标准化,①_____。当美被统一标准量化后,离标准越远的人就越焦虑。而容貌焦虑从来都不是焦虑自己长得不好看,②_____。但别人对你的评价就一定对吗?每个人对美的定义都是主观的,选择让他人对自己进行“颜值打分”,得到的外貌评价显然也未必客观。而且,互联网语境下的审美标准本就多样且多变,个体不太可能永远追得上瞬息万变的审美标准。而且,越是审美教育程度高的地区,越是开放多元的时代,越能彰显美的定义是否多元,审美是否高级
          容貌焦虑让我们天天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从而忽略了自己积极的一面。何不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身体积极的一面,放在自己真正有激情、能带来幸福感的事情上?③_____,不如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漂亮”。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三个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3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孙思邈      ②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
    ——毛泽东      ③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
    ——习近平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了“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发展迎来了更好的机遇。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在“青少年体育发展论坛”上与同学们交流,展示你对“体育之效”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