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5/1/3 20:30:2

一、现代文阅读

  • 1.现代文阅读
    “幸福悖论”的道德反思
    冯春芳刘爱莲
       “幸福悖论”,指幸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一致问题,也即通常所说的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大幸福。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趋严峻,与生活质量相关的幸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即开展了幸福指数的相关调查研究。
          1974年,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发表了著名论文--《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提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这一论点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幸福--收入之谜”。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作为社会福利衡量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能将一些看不见的,但又非常重要的东西纳入衡量之列: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而这恰恰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
          “幸福悖论”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切实的经验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增加财富是增加幸福的主要方式。首先,财富的增加使人们有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购买消费的物品;其次,更多的财富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的权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消费或不消费某些商品,因此,更多的财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金钱和财富成为幸福的代名词。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感应该增强,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人们收入较少,处于贫穷阶段时,收入的增加、财富的增长无疑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物质丰裕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精神上的追求就显得愈益迫切。如果人们依然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人生真谛,正在做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锁定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其实就是把钱当作唯一的目标,无疑起了不好的作用”。
          “幸福悖论”并不是真正的逻辑悖论,其之所以作为悖论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恰恰体现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统一性,同时也提示我们,人类对幸福的认知仍处于启蒙阶段。
    (选自《求实》,2014年5期)(1)下列关于“幸福悖论”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幸福悖论是在目前能源危机、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情况下产生的。
    B.幸福悖论指人在获得更多的财富后,没有得到与财富增加相应的幸福快乐的增加。
    C.幸福悖论最早由美国伊斯特林提出的,这个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幸福--收入之谜”。
    D.幸福悖论不是逻辑悖论,它引起人们关注体现出人类生活的丰富、复杂、统一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平均快乐水平与人均收入的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决定人们快乐的因素是文化特征。
    B.国民生产总值没有将被许多人当作生活的最终目标的内心平静和幸福等纳入社会福利衡量体系中。
    C.物质本身并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就是物质的丰富性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条件。
    D.有学者认为有些人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是因为他们把赚钱作为唯一目标,作者也认同学者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幸福悖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既有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研究,也有国家之间的对比研究。
    B.幸福悖论问题既有理论根源,也有经验依据,比如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就是其主要根源之一。
    C.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加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
    D.当今社会变富了,可没有更快乐的重要原因是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追求。

    组卷:5引用:1难度:0.9

二、古诗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柳敏,字白泽,河东解县人。父懿,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汾州刺史。敏九岁而孤,事母以孝闻。性好学,涉猎经史,阴阳卜筮之术,靡不习焉。年未弱冠,起家员外散骑侍郎。累迁河东郡丞。朝议以敏之本邑,故有此授。敏虽统御乡里,而处物平允,甚得时誉。
          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既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迁礼部郎中,封武城县子,加帅都督,领本乡兵。俄进大都督。遭母忧,居丧旬日之间,鬓发半白。寻起为吏部郎中。毁瘠过礼,杖而后起。文帝见而叹异之,特加廪赐。及尉迟迥伐蜀,以敏为行军司马。军中筹略,并以委之。益州平,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迁尚书,赐姓宇文氏。六官建,拜礼部中大夫。
          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公,又除河东郡守,寻复征拜礼部。出为郢州刺史,甚得物情。及将还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并赍酒肴及土产候之于路。敏乃从他道而还。复拜礼部。后改礼部为司宗,仍以敏为之。
          敏操履方正,性又恭勤,每日将朝,必夙兴待旦。又久处台阁【注】,明练故事,近仪或乖先典者,皆按据旧章,刊正取中。迁小宗伯,监修国史。转小司马,又监修律令。进位大将军,出鄜州刺史,以疾不之部。武帝平齐,进爵武德郡公。敏自建德以后,寝疾积年,武帝及宣帝并亲幸其第问疾焉。开皇元年,卒。临终诫其子等,丧事所须,务从简约。其子等并涕泣奉行。
    (选自《周书•柳敏传》,有删改)【注】处台阁:担任尚书。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既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
    B.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既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
    C.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既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
    D.及文帝克复河东/见而器异之/乃谓之曰/今日不喜得河东/喜得卿也/既拜丞相府参军事/俄转户曹参军/兼记室/每有四方宾客/恒令接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中国古代预测吉凶的两种办法,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诗经•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就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采用这两种具有迷信色彩的办法占卜吉凶祸福的现象。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编写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C.古人常用天干十字和地支十二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如癸丑年的下一年就是癸寅年。
    D.在农历中,“望”指每月十五,“晦”指每月最后一天,“朔”指每月第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敏做事中规中矩,尽职尽责。他长期担任尚书一职,凡是违背先朝典章的礼仪一律废止;他多年抱病工作,皇帝亲自去慰问他的病情。
    B.柳敏博学多闻,讲究孝道。他广泛涉猎经史,学习阴阳等道术;他孝敬母亲,曾因母亲去世而悲伤过度,十日之间一半鬓发变白。
    C.柳敏出身名门,深受皇帝宠信。他的父亲做过高官,他也很受文帝的器重和信赖,先后担任一系列官职,并得到赐姓宇文氏的荣耀。
    D.柳敏为人低调,严于律己。他卸任郢州刺史后,为了躲避当地人送行,另选道路回家;他临终前告诫后人,丧事所需一定要简单节约。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敏虽统御乡里,而处物平允,甚得时誉。
    ②及将还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并赍酒肴及土产候之于路。

    组卷:2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苏庠
    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
    秋水芙蓉聊荡桨,一樽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
    【注】词人生活于北宋、南宋之际。
    (1)词的上片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词,简要说说下片“一樽同破愁城”一句中的“愁”的含义。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8.下列是一段散文,依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是(  )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甲、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乙、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丙、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丁、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风声。

    组卷:14引用:20难度:0.9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些同学总认为,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生活太没有自由了。而西方的一位教育家说过:“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11引用:3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