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疆兵团二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8/6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应定在魏晋南北朝,成立的标志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吴承学先生著《近古文章与文体学研究》一书已从文章地位的确立、文章论著出现并成熟、文章志与文章总集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述。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内涵复杂,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郭英德在《文章的确立与文体的分类》一书中指出,东汉时期人们已明确把诗歌、辞章统称为“文章”。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用“文章”一词26处,除了几处表示“典章制度”“德行”意思外,大多表示“文辞、作品的泛称”“文采、声律”,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讲求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典论•论文》),陆机要求“其遣言也贵妍”(《文赋》)。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文心雕龙•丽辞篇》),当然这主要是对骈体文的要求。对于其他各式文体,刘勰也强调文采。他说圣贤文章也是讲究文采的:“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文心雕龙•情采篇》)经典为后世文章“树表”“启疆”,是“群言之祖”(《文心雕龙•宗经篇》)。所以,学习圣贤文章,一方面要学其雅正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学其漂亮的辞采。刘勰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魏晋以前,《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昉的《文章缘起》是专门的文章文体学论著。这些专论虽然篇幅不多,但从其所涉内容来看,俨然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南朝宋明帝刘彧也曾热心撰写文章志:“(帝)好读书,爱文义,在潘时,撰《江左以来文章志》。”(《宋史•明帝纪》)也可见当时文坛风气。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的成立,不仅要看它何时出现,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包括骈体文和散文)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也许有人要问,唐宋古文运动不是反对骈体文吗?其实,唐宋诸大家并不一概否定漂亮文辞,只是反对片面追求华丽辞藻。
总之,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应定在魏晋南北朝,成立的标志就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南宋说”弃魏晋南北朝文章学兴盛不顾,也无法合理全面解释唐宋散文兴盛的原因。南宋时期的确出现过一批文章学论著,但只能说是中国文章学的深化和细化,而不是成立。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古文运动虽然主张“文以明道”,倡导古朴的文风,但是如果华丽的辞藻与所表达的情感相统一,唐宋诸大家并不会一味反对。
B.刘勰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中专门设有“丽辞篇”,对于骈体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契合了文章学的根本要义。
C.因为经典是后世文章的表率,为后世文章开拓了表现空间,所以学习圣贤文章,不仅要学习其雅正的思想,更要学习其漂亮的辞采。
D.《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星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出此时文章学尚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文章的兴盛,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南宋说”没有关注到这一传承的脉络,因而失之偏颇。
B.从文章学发展史来看,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使用“文章”一词,是文章学发展之路上重要的里程碑。
C.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从国家的宏大视角阐述了文章的积极作用。
D.《文心雕龙》体系严密、论述细致,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并且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综合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申论证等论证方法,理论性强,论证有说服力。
B.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文心雕龙》是文章学成熟的标志”,全文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层层展开论述。
C.本文第五段提出唐宋古文运动不是一味反对骈体文,以此来证明唐宋时期文学大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展开自然,行文带有理性辩证色彩。组卷:1引用:1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19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在人类遭遇挑战和危机的时刻,口述历史的价值越发突显。口述历史不仅能够探访尘埃落定的历史事实,也可以记录尘埃乍起的社会现象与思潮。可以说,如今口述历史的作用早已超出了记录历史这一传统范畴,而是承载着机构、团体、地域、民族甚至是国家的精神建构、文化塑造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表示,“把(口述历史)这件事情做好,不仅关乎自己,实际上也关乎我们这个社会,关乎我们这个民族,(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尤其对民族发展有利的事情。”
(《口述历史国际周2021:口述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 材料二: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现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三: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史的过程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前期的筹备、实际的访谈过程,还是后期的资料整理,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段口述史的成功与否。以前的口述史大多是由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及时进行笔录,但难免会出现记漏或记错的情况。如今的口述访谈则可以借助更多的记录工具,如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从而更加准确而完整地记录下口述内容。
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从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历史既能够探访记录历史,又能够记录现实,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越发丰富,对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均有深远影响
B.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主要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C.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加以完善。但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它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D.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形势特殊等原因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3)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口述历史真实度的因素有哪些。组卷:4引用:5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 我住的厢房里,有一个木柜。柜面是两扇门合成的,各雕了一朵牡丹花,殷红的花朵皱起油漆的斑纹。木柜常年锁着。锁是挂锁,铜质。锁匙放在木方桌的抽屉里。抽屉也上了锁。
我从没看过父亲母亲打开木柜。我一直住在厢房里。在煤油灯下,我趴在木方桌上做作业。煤油灯是自己做的,把墨水瓶洗净,瓶盖挖一个小洞,牙膏皮卷一个细管插进瓶盖,松紧带穿进细管,吸到煤油,就可以啦。灯光跳着,一卷卷的黑烟上升。有一天,我从父亲的裤腰上取下钥匙,把抽屉打开。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放着账簿、角票、钥匙、铅笔、裁纸刀。角票用平头夹夹成一沓沓。我把账簿翻开,是一本家庭开支明细账。我那时已经读初一,对账目的明细一知半解。盐油酱醋、烟糖酒肉,都按年月日分类入账。从五分钱的支出到五分钱的收入,都有标注。
第一次,我打开了木柜。木柜里许多书,有《毛泽东选集》《红楼梦》《三国演义》《红旗谱》《太阳照在桑乾河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论语》《隋唐演义》《岳飞传》《静静的顿河》《呐喊》《家》《边城》《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七剑下天山》《唐诗三百首》,每本书用宣传画的铜版纸包着封面。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书,夹杂着霉味和腐气。翻开书,灰尘轻轻扬起来,在小窗户斜照进来的阳光下,飘荡,悬浮。此后若干年里的暑假,我关上房门,盘腿坐在床上,阅读一整天。
据母亲讲,父亲在年轻时有夜读的习惯,能讲许多故事,讲岳飞,讲诸葛亮,讲林黛玉,特别是喝了酒的晚上,泡一杯浓茶,围着火炉,讲古给大家听,讲得眉飞色舞。一九五七年以后,父亲再也不夜读也不讲古,不知为什么。一九五三年夏天,大学肄业的父亲,背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个军用书包,到华坛山小学报到,成了一名教员。父亲在大学挨不了饿,读了两年,出了大学校门。在小学教了一年书,回到枫林大队做会计,一直到五十岁。期间,父亲多次有机会上调,但父亲都以独生子需照顾父母为由拒绝了。五十岁后,在乡办菌菇厂当厂长。当了三年的厂长,家里菌菇都没吃过,母亲责怪他:“菌菇汤都没喝过,还不如回家种田。”那时我已在县城求学。
作为枫林最高学历的人,父亲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拨打算盘又快又精准。这也是唯一值得父亲骄傲的了。邻居分家,做喜事上号簿,少不了父亲的参与。戴一副老花镜,坐在大门右边的号席上,送礼的人在桌边排队,逐一登记礼数:周瑞林,豆子三斤、鸡蛋八个、糯米六斤、现金三元……父亲有惊人的记忆力,相邻的人家,哪年结婚,谁送了什么,故去的老人摆了多少桌酒席,他一清二楚。生产队一年产多少粮食,哪家分了多少担,他也明明白白。事实上,在我孩童时代和青少年时期,父亲都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很少在家,水库修建了三年,他在工地住了两年多。水库离家三华里,他住在窝棚里,负责登记队员挑砂石的担数、出工的天数。他的大外甥即我大表哥烂铜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不出工,私下叫舅舅记上工数,被舅舅用扁担打出来。烂铜拖着他母亲到外婆那里诉苦,说大队会计算什么官,就知道欺负外甥。水库修建结束,父亲又在分水岭的苦竹洋住了两年,带领大队的青壮年植树。苦竹洋是崇山峻岭的大山区,不通电,也没人烟,搭窝棚住,用土灶烧饭吃。
一九九一年冬,我已在上饶县城工作,父亲托人捎信给我:十二月十日,兄弟分家,你务必回家。我抱怨父亲,说,东西都分给他们,我一件不要。我父亲在纸册上,写着我几兄弟的名字,抬头瞥我:“家要分,分给你的东西你可以送给别人,是你的事。”田、地、山林、房子、家具、碗、农具,按六份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占一份。我分了四亩山地、夏家墓两块地、两间房、一个木柜、一张木桌、一张床,由父母支配保管。一头牛留给弟弟,我反对,说,三哥没娶媳妇,留给他。父亲说:弟弟还在读书,留给老小做老婆本。我说,人讨老婆指望牛还讨什么老婆。父亲把牛给了老三。
父亲在我小厢房里坐了一个晚上,母亲一直哽咽。父亲把多年的账簿拿出来,吸着两毛五一包的月兔烟,瘪着空空的嘴巴,说,你爷爷奶奶年过八旬,这个家全靠你支撑了,弟弟还在读初一,他的学业靠你帮助完成,老三成家也指望你出钱,你自己成家我也无能为力了,你妈妈还患有肺热,都要钱。他把账簿翻开,拍打了几下灰尘,说,这是家庭往来账目,还欠了一些钱。父亲用荷叶勺从酒缸里提了一勺酒,抿着喝。母亲抱着火熄,佝偻着背,瘦削的颧骨上结着痂斑。父亲说,人的一生就是一本往来账目,我的一生是负资产,余下的债务由你去偿还。
假如我的一生有成人礼的话,那么这个夜晚就是。在昏暗的十五瓦的灯泡下,窗外刮着呜咽的北风,我一直坐到天亮。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煤油灯是有年代感的物件,文章写了它的制作过程,既提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B.“我”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在一九五七年以后不夜读也不讲古,文章一直没有交代。这正是散文真实性的表现。
C.父亲本应有大好前程,却在农村辛苦了大半辈子,到了分家的时候,还捉襟见肘,无奈把大家庭的责任交代给儿子。
D.分家之后,父亲“在我小厢房里坐了一个晚上”目的是跟我交代家里的事情;母亲“一直哽咽”是觉得自己成了儿女的拖累。
(2)作者说自己喜欢以小说的写法实现人物的厚度感和时间感。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小说的写法?
(3)有人曾借镜子评价作者的散文,认为他笔下的人物和地址不过是镜中的幻象,哲学才是镜子的背面。这篇散文有哪些“镜子的背面”的思考?组卷:2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色列研究人员通过斑马鱼实验有了一个发现,朝着解开“① ”这个谜团更近了一步。当我们醒着的时候,② ,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越大。
在醒着的几个小时里,紫外线、神经元活动、辐射、氧化应激等因素会造成神经元中的DNA持续损伤。当DNA损伤的积累达到最大阈值,稳态睡眠压力便增加到了触发睡眠的冲动。随后的睡眠促进了DNA修复,从而减少了DNA损伤。研究发现,PARP1蛋白是DNA损伤修复系统的一部分,是最先做出快速反应的蛋白之一。它可标记细胞中DNA的损伤位置,并“招募”所有相关系统来清除DNA损伤。
研究还发现,至少需要睡6小时才能减少稳态睡眠压力并③ 。斑马鱼睡眠时的神经活动特征与人类相似,是研究睡眠的对象。同样的实验结果也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验证。未来的相关研究将能拓展到更多其他动物乃至人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第三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组卷:7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2)经济腾飞,国添重器,彰显硬实力,科技攀高峰,发展更有底气。(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长征途中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一代代充满救国报国强国志气的优秀青年,把青春和热血融入祖国江河,展示了磅礴力量。
(4)“人无刚骨,安身不牢。”“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红军战士,“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宁洒热血,不失寸土”的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他们身上涵养中国人的硬骨气和昂扬斗志,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志气、骨气、底气,有价值的人生不可或缺。请结合以上材料,以“志气•骨气•底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立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