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3 7: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美学着重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不以对美与艺术的本质的追问为目标,不着力于以分析式、思辨式地抽象解释“美”为起点去建构一个关于审美与艺术的问题,并在人生实践中融入美与诗。从而,这种人生美学就有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乐生与游世。
          李泽厚先生称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乐”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特征,也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论语》中孔子的言行就深刻体现了“乐”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首先是对生活的珍视和享受。《论语》记载的孔子是个非常讲究生活的人,吃饭、穿衣、睡觉、上朝都有一定之规,很是考究。“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从这些习惯中,可以看到很“科学”的一面:食物腐坏,颜色不正,味道发臭,自然不可以食用。另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将人生审美化,即通过对具体生活过程和细节的重视去品味和体察人生的真谛,从中得到巨大愉悦与精神升华。他欣赏音乐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八个字奠定了中国美学欢乐不逾分、悲哀不过度的“中和”标准和美学特征,使中国人不走极端,善于克已。
          经过宋明理学的阐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基本上被伦理化、道德化了。朱熹把“吾与点”解释为“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阙”。其实“曾点气象”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点化”,是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暂时疏离还原人的本真性情,并使人直接面对自然,从而以一种无遮碍文化视野的态度和状态去体会宇宙自然的生命精神,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过程。因此,它既是对日常生活的暂时抽离,也是对日常生活本身的审美升华。这正是当今所需要的。有了“乐”的人生态度,平淡的生活才可以被审美地“点化”,人生才能变得“有味道”“有意味”“有意思”,也才更值得人去活。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学说,最初都是一种鲜活明亮的人生哲学。陈鼓应先生曾说,庄子哲学对于人生既非出世,亦非厌世,而是一种“游世”。庄子时代,战乱频繁,人命如蝼蚁,朝不保夕。这种“游世”,其实是在探寻人如何在一个生命危如晨露的时代生存下去,在“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前提下,寻出一点活着的“味道”与“意义”来。这是混乱动荡时代无可奈何之际的一种选择,但就美学意义而言,庄子于儒家之外,在中国美学史上确立了另一条人生美学的路径,即通过齐物我、泯是非、越生死而达到心胸澄明的审美境界,从而超越世俗社会生活与伦理羁绊,实现心灵自由的逍遥游。“逍遥游”是一种审美之游,是真正超越狭隘的功利得失之后所获得的高度愉悦的审着历程。至人、神人、圣人是无己、无名、无功的,他们的自我、名位、功业已化作自然本身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有自我与对象之分。这时,人就是自然,反过来说,自然也就是人。在“无待”的逍遥游中,外在的命运无法控制时,自己的精神境界却可以由自己支配。
    (摘编自徐碧辉《“乐生”与“游世”:中国人生美学的两大原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并不追问美与艺术的本质问题,而是着重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感悟,所以它是一种人生美学。
    B.中国文化的“乐感”特质,使“乐”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心理特征及中国美学精神的显著特点。
    C.“曾点气象”代表的审美点化,是对现实生活本身的审美升华,它又以对日常生活的暂时抽离为条件。
    D.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借助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一方式,塑造了在人生实践中融入美与诗的国民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对“乐生”“游世”这两大中国人生美学原型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证明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增强了论证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C.第四段既有抽象理性的论述,也有感性形象的描述;二者相得益彰,使文段既有了深度,也有了温度。
    D.作者立足于当下看历史,详尽分析了“乐生”“游世”的历史作用及其现代意义,思路开阔、立意高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了李泽厚所言“乐感文化”的特点。
    B.《红楼梦》中“兰桂齐芳”情节的设置,《窦娥冤》窦娥誓愿的实现,与“中和”观的影响不无关系。
    C.宋明理学对人的审美需要加以限制,这就导致儒家学说中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精神被遮蔽、消解了。
    D.阅读《论语》和《庄子》,将有助于我们在人生实践中得到人生经验与感悟的升华、实现精神的超越。

    组卷:11引用:6难度:0.5
  • 2.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黄河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中原农业文明的产物。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七十二候不是一个一个现象的简单描述与记载,是和大自然完全融在一起的综合的观测结果,也是长期历史总结的结果。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诞生于农耕时代,它所包含的大科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正确,对节气和物候的描述即使在今天也是准确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我们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很精准的坐标。我们现在说气候异常不异常,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依据。它对世界的贡献非常大,所以是大科学。
    (摘编自《这是大科学!听丁一汇院士给你讲二十四节气的当代意义》)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用几年时间创作的近80篇文字作品。作者希望当今忙碌的年轻人能把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获取奋斗力量。
          徐立京谈观察和感悟七十二候的三点原因:首先,它是一套大科学,而不是一个古老的已经失去现实价值的东西。她提到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时,丁一汇谈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大思维、大科学,是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变化的系统思维的体现。其次,它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智慧是有生命力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是一个非常厚重的文化时空的隧道。最后,它蕴含了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从大自然无数的现象中选出的72种物候都可代表天地万物、四时变化。几年来,她对这一文化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观察和思考并时刻保持着恭敬之心。
          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创作的140余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徐冬冬提到当西方文化独大的时候,另外的一种文化就要与其平衡。实现这种平衡,是中国文化进入世界的外因,而内因则是博大精深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精神源头,也是生命能量的一种体现。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作者徐立京、徐冬冬访谈)材料三: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肃清,禾乃登堂收几许;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时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坏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歌》)(1)下列说法,与材料三相关内容不符合的一项是
     

    A.立秋时分,暑气消退,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
    B.白露时分,温差增大,秋寒渐起,寒蝉鸣于枝头。
    C.秋分时分,雷声渐稀,小虫封洞,水量逐渐下降。
    D.霜降时分,豺狼多食,草木枯黄,小虫进入冬眠。
    (2)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虽然诞生于农耕时代,但其描述与记载的节气和物候仍为当下气候研究提供了唯一的精准坐标。
    B.从自然现象中选出的七十二种物侯,不仅代表四季的变化,而且能启发我们从科学角度认识生命和宇宙。
    C.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进行抽象画创作,其创作作品的原料完全取自大自然。
    D.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体现,它与西方文化认识世界的角度不同,但对世界文化贡献巨大。
    (3)徐立京、徐冬冬精心创作《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给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组卷:1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奸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艳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褪,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艳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褪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艳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艳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艳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葺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舌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葺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琦。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艳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匀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辫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氛围,为周瑜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周瑜开始时身穿恺甲,后来穿白粗布长袍,人物前后穿着的对比暗示了他心理的变化。
    C.小说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
    D.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凸显人物风采,运用典型化的场景正面烘托人物状态。
    (2)“我”在这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文本一中是怎样体现这点的?请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6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文段有多处语病及文学常识错误,请指出其中三处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曹禺先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雷雨》《北京人》《龙须沟》等。②他的作品《雷雨》曾经多次被各大院团用各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引起轰动。③2019年10月19日,《雷雨》在济南的演出落幕后,仍有不少观众给主办方打来电话,垂询有关演出的信息。④《雷雨》何以久演不衰?除了该小说本身具有超越时空的深刻内涵外,还在于两代艺术家们的成功演绎。⑤“《雷雨》几十年的演出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和社会接受史。”曹禺研究者田本相说。⑥如今,第二代演员多数年过半百,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让《雷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能一直传承下去。

    组卷:15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潜心钻研“人的特长”几十年,研究了诸多行业和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提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也就是说,刻意练习是一套学习方法,所谓的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
          高一年级要举办学习方法报告会,邀请你给高一同学介绍学习方法,请你联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主题是“为什么要刻意练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