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3 18: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①时下,在一些场合,常常听到有人慨叹:“过去,一首诗可以使一个诗人一举成名,名满天下;而如今,这样的情形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而不会在现实中再发生了,”今日诗歌,无论诗人们怎样努力,也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即使一首诗手法高妙令人叹赏,也很难再产生超出诗歌和文学界之外的影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诗的作者和受众骤减,诗歌的传播范围变得狭窄,诗的写作和阅读越来越成为寂寞的少数人的行为。这种局面迄今未发生大的改变。诗歌为什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过去人们常常从写作者——诗人身上寻找原因,似乎是诗人自己不争气,造成了读者对诗歌的疏远和诗歌市场的萎缩。其实这是不公平的,诗人们对此也是难以接受的。我以为,导致诗歌退出中心、走向边缘的,是一种强大的难以抗拒的社会力量,具体说来,应是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得今日诗歌风光不再:(一)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对人的诗意情怀的侵吞与伤害;(二)娱乐方式多元化造成的冲击;(三)伴随诗的“载道”和意识形态功能的淡化而出现的诗与社会、大众关系的疏远;(四)在社会变革背景下,实用主义和物质至上观念弥漫于当今社会,诗歌因其物质层面上的“无用”而遭到社会和公众的普遍忽视。
②当下的社会氛围,对诗人其实也是一种考验。有志于诗歌艺术的人,自可以静下心来写作。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阅读和写作诗歌没有什么不好。超越名利,本已是一种很高的诗的境界,在当今社会并不容易达到。其实,名与不名也是相对的。在人的价值追求中,还存在着眼前效应与长远效应的关系问题,说到诗歌在物质层面上的“无用”,这就隐含着另外一个判断,即诗歌在物质层面之外可能是有用的。事实上正是这样。诗歌在精神层面上来看便是有用的。因此可以这样表述:诗歌的功能和作用是一种“无用之用”或“无用之大用”。这也正好符合我们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任何形式的艺术,就其本质而言,都是“无用之用”。
……
③在当下社会,我们提倡诗歌精神、积极传播优秀的诗歌作品,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看当今社会中一个个忙碌的、奔走的人,正应了司马迁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代人充满智慧、聪明绝顶,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做梦的能力;而诗歌或许有助于恢复人的做梦的能力。
(摘编自杨志学《论诗歌的梦想功能》) 材料二
①这是一个诗歌的“乌鸦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新诗的“诗经”时代。
②如果说十九世纪上半叶以前是我们诗歌的“夜莺时代”,那么,自从爱伦•坡的《乌鸦》在暗夜里发出的“永不再”(nevermore)的宣告,世界的诗歌已进入了乌鸦的时代。乌鸦向来被当作不祥、凶险的象征。相传,乌鸦的血可以擦亮人们的眼睛,得知这一点,我们的诗人大概可以得到少许的慰藉,或许,由于他们的存在,人们可以看清被世俗生活所蒙蔽了的真实。另外,鸟类学家告诉我们,乌鸦具有不少优点,譬如:杂食性,忠诚,反哺。与之相对照,现代诗似乎同样具备这些特性,首先,它有一个强健的“胃”,就内容而言,举凡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人们都敢于吸纳进来,在形式上,叙事性、戏剧性、口语等因素作为亚体裁纷纷出现,诗歌越来越体现出某些综合性的特征:其次,新时期以来,诗人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孜孜不倦探索着汉语言的艺术,其作出的贡献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其它文体;至于说到反哺,青年诗人调整了相当部分老一代诗人的诗歌观念,并且还为后者的写作提供新的艺术经验,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在这样一个时代,诗人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他必须持有批判的立场,对社会行使类似先知的责任,以现代意识来观照世界,甚至具备一定的预知能力,而不是相反。试想,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倘若仍然套用十九世纪的诗歌观念来衡量当下的创作,无异于拿着牛鞭抽打着火车。
③行文至此,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诗并未远离我们,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另外,中国诗人在建设现代诗的过程中,实际承担的是两个任务,其一是完善和丰富现代汉语;其二是在未完全成熟的现代汉语中就现代诗的诗艺进行内部探索。这就是说,目前的中国新诗实际正处在一个“诗经”的时代。坦率地说,就诗歌艺术而言,《诗经》所收纳的305首作品,尽管曾经孔老夫子的甄别和删削,却绝非每篇俱是佳作。剔除《关雎》《静女》《蒹葭》《鹤鸣》《遵大路》等十余首,其余大多为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的作品。即便如此,《诗经》仍然是中国古典诗歌一个伟大的开始,如果没有这样的开始,期望出现唐诗、宋词那样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新诗由文言转向白话文不过百年的历史,已经积累了不少堪舆评说的成果,同时也毋庸讳言,它迄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成熟。但是,我认为,这种种的“不成熟”恰恰为这个同样伟大的开始从另一侧面作出了确凿的证明。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新诗进抵繁荣的“唐诗”时代,它必须感谢今天从事新诗写作的每一位“诗经”时代的作者。
④诗歌的意义就蕴藏于人性,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就有人性以及人性的自我完善。人性在,诗歌智慧就不灭,诗歌也永远不可能死亡,哪怕它出现了当代的转型,它的形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摘编自汪剑钊《诗是人类的母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诗歌,作者和受众骤减,传播范围变窄,诗歌地位下降,诗歌质量堪忧。
B.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娱乐方式多元化、诗脱离社会等因素使得诗歌风光不再。
C.现代诗的综合性特征、青年诗人为老诗人的写作提供新的艺术经验等,是命名为“乌鸦时代”的主要原因。
D.唐诗、宋词的繁荣是源于大多作品为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的《诗经》这一个伟大的开始。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的智慧多用于逐利,很多人虽聪明绝顶,却丧失了做梦的能力。
B.作者认为诗歌在物质层面上是“无用”的,而在物质层面之外可能是有用的。
C.诗歌进入“乌鸦时代”,诗人持有批判的立场,使人们可以看清被世俗生活所蒙蔽了的真实。
D.在人类社会,诗歌会出现转型,形式会出现变化,但不会死亡,因为它的意义就蕴藏于人性。
(3)下列最能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无用之大用”的一项是
A.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B.唐朝诗人李涉遭遇绿林好汉,被要求写诗而得以脱险。
C.凡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D.广告商对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袭用。
(4)请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简述材料二第二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5)综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新诗意义的认识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放猖
废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叉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本二: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面反而不算什么,这个对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
C.“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奇迹”不再,也写“我”因放猖结束而感到失落。
D.文章写了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构紧凑,不枝不蔓,这表明“我”对放猖这一活动的记忆十分深刻。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须有先生让学生写荷花时,期待他们从荷花说到杂货店,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生活实际。
B.莫须有先生所说的“写生”,是指文章应该把事物写得清楚明白,让对该事物陌生的人读了也能一目了然。
C.小孩子喜欢“放猖”“送油”,却写不出,这说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D.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3)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组卷:425引用:12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赋》,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擢起居舍人。初,来在颍,闻苏轼讣,为举哀行服,言者以为言,遂贬房州别驾,安置于黄。五年,得自便,居陈州。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选自《宋史•张耒传》,有删改) 材料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B.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C.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D.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不同。擢,擢升的意思,表示的是升官,相同意思的还有“右迁、进”等词。
C.行服,是指穿孝服居丧。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比如小功服是5个月的丧服。
D.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姐是可盛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用的礼器。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耒才思敏捷,少年成名。游学于陈时得到学官苏辙的厚爱,并以此结识苏轼,苏轼也赏识他,称赞其辞恣洒脱,淡雅真情。
B.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他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文章的起伏变化应顺势而为。
C.张耒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而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D.张耒评价前人,表明主张。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之有也。
②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5)张耒对写文章有什么主张?请简要概括。组卷:5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渐凉,秋意浓,某学校广播台推出“秋日私语”吟诵活动,开设了《望乡》《甜蜜的告白》《爱的牵挂》等栏目。下面这首诗被推荐入选,那么编入哪个栏目合适呢?请选择并说明理由,再从写作特色角度鉴赏这首短诗。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注】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
(1)栏目名:
理由:
(2)鉴赏:组卷:2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如图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体会深刻的寓意,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83引用:89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