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3课 致大海》2022年同步练习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 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战歌却嫌凄婉;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根据地势,那是长城的外侧,也就是长城要守御的对象。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同民族,甚至同家族也风俗迥异。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外侧则无此风俗。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 ),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还是匈奴的遗脉?仅一沟之隔,便有 之感。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无词,无调,那单调而 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 风沙草棵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浮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幻 汇入 B.升起 望尘莫及 变幻 飘进 C.浮起 望尘莫及 变换 飘进 D.升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换 汇入
A.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
B.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
C.这条线已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历史,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
D.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历史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组卷:8引用:9难度:0.5
-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5引用:2难度:0.8
二、【课内阅读】
-
5.阅读《致大海》全诗(见教材),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大海》整首诗的内在情感,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奔放不羁,一泻千里。全诗由15组诗节组成。诗人奔腾起伏的情感,形成了《致大海》大致的节奏。
B.第2节的“沉郁的吐诉”是对诗人所遭受的悲惨境遇的控诉。因为诗人要被流放了,所以大海都像是发出“忧郁的絮语”“沉郁的吐诉”,“喧声呼唤”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C.第6节“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地区)。“让我的诗情的波澜随着你的山脊跑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诗人已经如愿以偿。
D.《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它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
(2)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组卷:5引用:1难度:0.7
三、【高考链接】
-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蕴含哲理的生活抒情诗,它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B.诗开头是一个假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假设会深深伤害人们,足以使人们丧失生活的信心,足以使人们面临“灾难”。
C.这首诗的前四行侧重于安慰困苦悲伤中的人,而后四行则侧重告诫人们要理性辩证地对待生活的忧郁。
D.这首诗直抒胸臆,用一种劝告的口吻和亲和的语调与人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
(2)诗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系整首诗的内容,应如何理解“欺骗”一词的含义?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4)简要说明本诗在表情达意方式上的特点。组卷:4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