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关于叶绿体、溶酶体、内质网和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40引用:1难度:0.8
  • 2.生命建立在生物大分子的基础上。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83引用:9难度:0.6
  • 3.有些厨房洗涤剂中会加入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等生物酶制剂。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38引用:1难度:0.7
  • 4.研究者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CO2生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如图1和图2。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组卷:72引用:3难度:0.8
  • 5.叶绿素是由谷氨酸分子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在光照条件下合成的。叶绿素a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其头部和尾部分别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卷:75引用:8难度:0.7
  • 6.家鸽的视网膜中含两种蛋白质,可形成含铁的杆状多聚体,参与识别外界磁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43引用:1难度:0.7
  • 7.蜜蜂的幼虫取食蜂王浆发育成蜂王,取食花粉和花蜜则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甲基化(如图)。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13引用:8难度:0.5

二、解答题,本部分共6题,共70分

  • 20.全球气温升高会使水稻减产,寻找耐高温基因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获得一株耐高温突变体甲,高温下该突变体表皮蜡质含量较高,让甲与野生型(WT)杂交、F1自交后代中耐高温植株约占
    1
    4
    ,说明有高温为
     
    性状。且由
     
    对基因控制。
    (2)已知耐高温突变体乙的隐性突变基因位于水稻3号染色上,为探究两种突变体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导致,让两种突变体杂交,自交(不考虑交叉互换)。
    ①若
     
    ,说明两突变基因为同一基因;
    ②若
     
    ,说明两突变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③若
     
    ,说明两突变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对应的杂交结果。
    A.F1和F2均耐高温
    B.F1不耐高温,F2不耐高温:耐高温≈3:1
    C.F1不耐高温,F2,不耐高温:耐高温≈1:1
    D.F1不耐高温,F2不耐高温:耐高温≈9:7
    E.F1不耐高温,F2不耐高温:耐高温≈15:1
    杂交实验结果与③一致。
    (3)为进一步确定突变位点,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如图所示。

    ①图1中若F1产生配子时3号染色体发生重组,请在答题卡上绘出F2,中相应植株的3号染色体。用F2植株进行
     
    ,可获得纯合重组植株R1~R5
    ②对R1~R5进行分子标记及耐高温性检测,如图2、图3。分析可知,耐高温突变基因位于
     
    (分子标记)之间。将该区段DNA进行测序,发现TT2基因序列的第165碱基对由C/G变为A/T,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功能丧失。
    (4)研究人员将
     
    导入突变体甲,该植株表现为不耐高温,进一步确定基因TT2突变导致突变体甲耐高温。
    (5)基因OsWR2的表达能促进水稻表皮蜡质的合成。以突变体甲为材料,验证“高温胁迫下维持较高的蜡质含量是水稻耐高温的必要条件”,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
     

    组卷:87引用:2难度:0.5
  • 21.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细菌Y)与其他细菌的竞争中常常据优势,推测与其tce1基因和tci1基因的表达有关。
    (1)细菌Y的核糖体可与尚未转录完成的
     
    结合进行蛋白质的翻译。
    (2)研究者用获取的基因分别构建重组质粒。将转化后的大肠杆菌进行培养、计数,绘制出大肠杆菌生长曲线,如图1。转化前需先将大肠杆菌处理为
     
    细胞,对照组大肠杆菌导入
     
    。据图1结果推测tce1蛋白对大肠杆菌具有毒性,tci1蛋白的作用是
     
    tce1蛋白的毒性。

    (3)研究者利用野生型细菌Y及其不同突变体进行了如下实验:固体培养基表面放置一张能隔离并吸附细菌的滤膜,滤膜不影响菌体吸收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将一种菌(下层菌)滴加在滤膜上后再放置第二张滤膜,滴加等量的另一种菌(上层菌),共同培养48h后,将两张滤膜上菌体刮下计数,计算上层菌与下层菌数量的比值,得到图2结果。
    ①实验中的
     
    等均需灭菌处理;对菌体进行计数的方法是:先将菌体进行
     
    ,再
     
    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待菌落数稳定时计数。
    ②图2结果
     
    (支持/不支持)(2)推测。请解释乙组结果出现的原因
     

    (4)tce1蛋白能与细菌表面的B蛋白识别并结合。研究者设计基因表达载体转化获得工程菌,生产出能发出绿色荧光的tce1蛋白GFP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可发出绿色荧光,将该蛋白与野生型细菌Y及其B蛋白突变体菌接触后,结果证实tce1蛋白可通过B蛋白进入靶细胞内发挥作用。请填写基因表达载体中①~④的结构名称,并预期实验结果。
    ①~④依次为
     

    预期结果:
     

    (5)进一步研究表明tce1蛋白具有DNA水解酶活性。综合上述研究,阐明细菌Y在与其他细菌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原因。

    组卷:90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