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联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4 14: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格局深刻复杂演变,人类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人类命运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越来越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第一,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坚持平等相待、彼此尊重。习近平主席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纵向上不同时期文明的发展演化和横向上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多元并存,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这明,绘就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都有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价值上是平等的。我们应当坚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尊重所有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各自文明的权利,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文明交往新路。
          第二,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加强互学互鉴、交流交融。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羊富。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复兴发展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催化作用。这充分表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文明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
          我们应当采取学习借鉴、交流交融的态度,在保持自身文明历史主体性的前提下,使文明在超越制度模式、意识形态差别之上进行兼收并蓄,充分汲取各种文明的有益成果和积极因素,促进不同文明相通相融,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倡导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如果以“文明进化”“文明冲突”“文明隔绝”来认识和对待文明,甚至以所谓“先进文明”打压、取代其他文明,那将是历史的悲剧、文明的灾难。中国学者费孝通很早就提出,文明之间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文明蕴含的内在追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当今世界,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开放包容的文明不仅是将不同民族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更是促进时代发展潮流滚滚向前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当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坚决摒弃文明冲突,消除文明隔阂,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欣赏,在推进自身文明发展的同时,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多彩、更有活力的大美世界。
    (摘编自黄坤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深化文明相处之道》)材料二:
          当今世界,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论调,“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就是典型的代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既不认同文明有中心和边缘之分,也不认为文明发展模式是单调统一的。
          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文明中心论”的批判。西方社会热衷于对不同文明进行主客二分,西方的文明必然是中心文明。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倡导的是不同文明平等、包容、和谐相处,认为文明有特色、地域的差异,但没有地位、好坏的差别,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超越其他一切民族具有绝对优越性的文化,文化上的盛气凌人,只会招来怨恨与鄙夷,绝非文明之间的长久相处之道。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善于与他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另一方面,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是对“制度模式单一论”的批判。西方社会习惯把资本主义文明看作人类文明的普遍形式,并竭力推广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强调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选择适合本国、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制度模式。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多样呈现,一味引进或效仿西方制度模式,会引起水土不服,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文明之间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要求同存异、多元共存、共同发展。
    (摘编自陈明琨 徐艳玲《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各有千秋,价值平等,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中心与边缘之别,更无高低优劣之说。
    B.经历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人类文明多姿多彩,充分彰显了创造之美,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
    C.加强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需要做好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平等相待,彼此尊重。
    D.“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等论调极具危害,是妨碍国家发展和文明交流的错误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看,材料一侧重正面论述,立中有破;材料二则正相反。
    B.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我们要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别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
    C.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态度,不同文明能够臻至“天下大同”之大美境界。
    D.文明交流互鉴并不反对引进或效仿异域文明,前提是要保持自身文明的主体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郑板桥《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B.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增广贤文》: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4)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出自《礼记•中庸》,有论者认为“这是国与国共处之道,也是人与人相处之道”,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与认识。

    组卷:48引用:5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鸡肋
    徐懋庸
          曹操的大军屯扎在斜谷界口,已经一个多月了。
          在中军帐里,曹操心乱得很。这一天的下午,又开了军事会议。部下的文武们,仍然有意见分歧,却没有提出一点新的理由。曹操左手托着前额,很少说话,最后右手一摆,叫大家散会。
          军事会议散了之后,曹操的心更烦乱了。环境很静,外面除了时而传入一阵阵的刁斗之声,万籁俱寂。头还是痛,脑筋却非常兴奋。他烦躁地在帐中踱来踱去,不断地用右手叩着头皮。偶然间,他看到一个烛台上的蜡烛快要烧尽了,正在上下地挣扎跳动。他忽然于此得到启示,明白了那烦扰他的问题,正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残烛一样了。
    “唉!”他长叹了一声,“能够作出‘东临碣石’的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够作出‘月明星稀’的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他颓然地躺到榻上去。
          他回忆了一生的经历,他认为自己在五十六岁以前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一件可以后悔的。他从小是有志气的人,想做一个英雄,但并不是那种一味追求权势的英雄,他有治国安民的理想。虽然在战争中多次遭遇生命的危险,但有“投死为国”的决心,整个的生活充满了生气……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权势日益扩大,事情就起了变化。
          他又想起当年跟他起兵的那一批干部,是多么可爱啊!他们不论文武,也大抵不是单纯追求权势的人,都有治国安民的大志,想得出于国计民生有效有利的主意,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对自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建议,有批评。但是,现在围绕在自己左右的是些什么人呢?曹操忽然忿怒起来,他想杀尽这些人。
    “阿瞒,”曹操对着烛光下的影子自呼小名道,“你本是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他悲哀忿怒得想不下去了,倏地从榻上跳了起来。他觉得在帐中待不下去了,想出去走走,吸些清凉的夜气,以清醒自己的头脑。于是拿起一把钢斧,披上一件罩袍,连侍卫也不带,走出帐去。
          全军已经休息了,大营昏暗静肃,但夏侯惇的帐中,却亮着灯光,许多人影在晃动,似乎很忙乱。他就走了进去。
    “啊,大王……”夏侯惇惊异地叫道。“元让,你们在干什么?”“在收拾行装哪!”
    “为什么收拾行装?”曹操诧异地问。
    “大王不是传令准备退兵了吗?”夏侯惇也诧异地问。“谁说的?”曹操带着怒意了。
    “禀大王,”夏侯惇惶恐地说,“傍晚我请示口令的时候,大王不是说了‘鸡肋’两个字么?我回来传达下去,杨主簿听了,来对我说,‘鸡肋’是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的东西。他说大王传下此令,早晚必要退兵,所以叫我预做准备。我就把要紧的东西先收拾一下……”
    “胡说!”曹操勃然变色道,“又是杨修那小子造谣生事吗?可恶!通知他明天来见我。”
          他紧握着钢斧,大踏步走回自己帐中去了。
          杨修进了大帐,意外地看到高级文武官员都已齐集在那里,他原来以为是魏王要同他单独谈话的。魏王尚未升帐,杨修向大家施了礼,大家只冷冷地答了礼,他便坐下。他感到情况有点严重。但是他自恃家世的高贵,才华的优越并且一向蒙魏王的赏识,而这次的过失也不算太大,只要随机应变,总可以滑得过去的。因此,他故作镇静,而且还做出微露骄傲的样子,他知道魏王是更不喜欢那种没有骨气的怯懦者的。
          魏王升帐了。大家参拜已毕,肃然归座。杨修抬眼去望曹操,恰好曹操炯炯的目光直逼着他。
    “杨修,你为什么说要退兵了?”
    “根据大王的口令。”
    “我的什么口令?”
    “夏侯将军昨晚传达大王的口令是‘鸡肋’。臣以为,鸡肋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东西,用兵的人发生了这样的心理,可知是要退却了。”
    “呵呵。”曹操冷笑了一声,“你倒是一个猜谜的老手,又在猜谜了。”
    “臣知罪了。在大王还没有下退兵的明令的时候,我就劝夏侯将军做退兵的准备,这是我的错误。可是,大王的意思,臣想是猜得不错的。”
    “嘿!众位,你们看他多么自以为是!”曹操对着大家说,“以人心之复杂,谁敢说能够窥尽别人的底蕴呢?”他又对着杨修,“这回你却猜错了!”
    “啊大王……”
    “这‘鸡肋’,我是指你和你一类的人的。”
    “大王……”杨修委屈地叫了一声。
    “你自以为了不起,很聪明,又仗着是杨家的儿子,袁氏的外甥,目空一切。可是你,究竟有什么真才实学?你唯一的本领,不是只会猜谜么?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本领?你想出过一条治国安民的良策没有?”
    “唉……”杨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现在的人们,大抵自恃聪明,但目的只在升官发财。方法呢,只凭心意,去猜测别人的心意,不顾世间的实情。只在你我的心意中间用功夫,怎么办得了事?哪里会有出路!”在座的文武,似乎都受了这一番话的打击,脸色一红,哑口无言。
          杨修见曹操泛论到大家,便知机似的连忙说:“大王明谕,实开茅塞。臣彻底认识错误了。臣承认对于大王,实在不过是鸡肋,今后要努力学习,提高认识,不再弄那猜谜式的玩意儿了。”
    “不!”曹操厉声说,“你还不是鸡肋,比鸡肋都不如。你是一条毒虫!”“大王……”杨修失色了。
    “这样的人,是容不得的。我容忍他已经太久了,希望他改悔,总是不改,这回竟对军国大事都捣起乱来了。”他用目光扫射了全场一遍,问道,“对于他,众官有什么意见?”
    “杨修罪重如山,大王明断。”全场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
          曹操对瘫痪着的杨修注视了一下,沉吟了一会,然后把右手一挥,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斩首,将首级挂于辕门之外。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修的“自作聪明”来自对曹操心理性格的熟悉,也因为他有一贯以来的优越感。
    B.曹操年纪已大,精力不足,在军事会议上迟迟不能做出决断,这让他产生挫败感。
    C.曹操本来就希望杀掉身边不成器的下属,因而杨修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机缘巧合。
    D.由于杨修向来恃才傲物,与群臣关系冷淡,所以在关键时刻也无人愿意替他说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曹操的今昔对比、夏侯惇和杨修的对比等,夏侯惇的直率衬托出了杨修的精明。
    B.小说节奏有张有弛,前半段较为舒缓,后半段则通过曹操和杨修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明显加快了节奏,扣人心弦。
    C.小说整体语言明快晓达,又在几处借用、化用曹操相关的古诗文,这种文白夹杂符合人物身份经历,并不显突兀。
    D.小说以曹操斜谷屯兵的史实为依托展开想象,既与时代背景相连,又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逻辑,因而具有艺术真实。
    (3)小说以“鸡肋”为题,具有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杨修之死”的叙述主要侧重于回顾杨修以往引发曹操疑忌的几件事,而本文则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曹操巡营前的心理描写,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37引用:1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8月初,一场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以宋朝为生活背景的大型沉浸式“宋潮国风体验活动”在古镇启动。从融合古今的文创产品、宋式街头游艺,到小食香饮子、当垆卖酒,再到风雅四艺、占卜游乐,         。打卡宋潮市集,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走红。
    “宋人的生活情趣令人向往,我在网上看到这项活动,特意跟朋友一起来体验。”游客陈先生说。
    “千年古县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通过创新宋韵消费新场景,把握青春脉动,对宋韵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文旅消费新标杆。比如,宋潮市集就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消费。投壶、占卜等很受年轻人喜爱。”古镇所在区负责人说。
                   。古镇所在区积极谋划高能级文化项目和品牌活动,培育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打通文化软实力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通道。目前,该区正着力培育“古镇国潮文创历史街区”“乡村休闲达人村街区”“不夜老外滩”等夜间文化坐标,以宋韵文化为创新驱动力,开发古镇夜游、主题公园夜游、文化场馆夜游等夜间文旅业态,实现夜间经济迭代升级。
          古镇附近的村落,也在深入挖掘宋韵遗存,加快农旅融合,对文化景观进行提升改造。“鞍山村这几年发展较快,但“网红村”要实现“长红”,须不断更迭产品,宋韵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街道党工委书记表示,该街道将加强宋韵文化保护、挖掘、提升工作,打造宋韵文化乡村体验场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韵味,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
          既能“活化”宋韵,再现宋韵包涵的历史文化;又能拉动消费,使得更多富有烟火气的宋韵融入日常、深入人心:         
    (1)仿照示例,解释文中加点的网络新词。
    示例:真香,这一网络新词来源于某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指一个人下定决心不去或去做一件事情,最后的行为却截然相反。
    打卡:
     

    (2)总分结构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言语表达策略,它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相应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每处不超过20字)。

    组卷:45引用:5难度:0.2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6引用:3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