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8 8:51:19

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孙犁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也要在写作中直接或间接地回应中国语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他做了许多富于启示性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切从事写作的人,在语言上要做到这三面功夫:重视人民生活的语言,以它为源泉,为文学语言的主体,吸收中国旧白话文学上的和今天生活不隔绝的语言;从好的翻译学习一些人民能接受的外国进步的语法、新字。”这是孙犁式的融会贯通、雅俗兼顾。所以,一方面,婉约蕴藉、诗化语言是孙犁作品的重要特征,如研究者指出的“《白洋淀纪事》里的故事是诗的小说,小说的诗”;另一方面,口语和诗意并存、生活气息和抒情性并存,他的作品没有因为诗情画意而脱离笔下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
          虽然研究孙犁作品的人,都视语言为重要问题,但孙犁却说,语言问题并不是顶重要的,诚意才是。他在《谈修辞》中说:“通常一谈到修辞,就是合乎语法,语言简洁、漂亮、多变化等等。其实不得要领。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立诚然后辞修。这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在孙犁看来,不讲“立诚”只讲语言,是偏废。文学就像明镜和清泉,不能矫饰,“从事文学工作,欲求语言文字感人,必先从诚意做起”。孙犁作品能够立得住,首先在于他的写作是陈恳的、无藻饰的,灌注着创作者的真情实感。
          风格从来不是单纯形式的问题,它和作家的思想、作家的生活实践密切相连。孙犁语言风格从青年时期的“清荷”走到晚年时期的“淡菊”,这和他的人生经历分不开。晚年孙犁对人生的通达,化作文字上的老辣,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语言风格和审美特色,不仅成就了孙犁作品的有嚼头、耐读耐琢磨的特点,也使孙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房树民等人学习孙犁,专写农村人物,注重优美抒情,让“荷花淀派”声誉鹊起,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莫言、贾平凹等写作者初涉文坛,也都受到孙犁的影响。正如铁凝在《怀念孙犁先生》中所说:“引我去探究文学的本质,去领悟小说审美层面的魅力,去琢磨语言的千锤百炼之后所呈现的润泽、力量和奇异神采的,是孙犁和他的小说。”
          孙犁在文学上寄托了自己的真诚追求,“小说是美育的一种”“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他是这样思索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光阴流转,社会变迁,孙犁的作品价值和文学魅力长久地吸引人们去回味发掘。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写出更多像白洋淀一样的大地故事,展现时代新人的美与风采,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学的文脉,这是我们对前辈作家最好的纪念。
    (摘编自刘卫东《把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
    材料二:
          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和艺术旗帜。孙犁的小说和散文都极大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关于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概念的提出,最早的代表论文是艾菲《论“荷花淀派”的艺术变迁》。大家对这一流派的真实存在表达了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草色遥看近却无”。大家的共识是中国文坛需要这个流派,这从一个侧面肯定、强化了孙犁风格的文学史意义。袁振声《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一文,在“诗的小说”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孙犁小说的抒情性特点,将这种抒情性归结为:情真意切、情思细腻和情趣浓厚;在情与景的结合上追求一种绘画美,在情与理的结合上追求一种理趣美。
          孙犁一直以小说、散文并重。进入新时期以来,孙犁以写散文为主,先后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等,以其内容的丰富和文体的多样,对当时的散文观念形成了冲击,博得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事实上,《晚华集》既保持了原有的清新明丽、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又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孙犁的散文所显示的是一种平易自然的美,朴素深沉的美,是一种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有着独特的色调和情韵:画面恬淡如水墨画,情真意切如抒情诗,语言清新如朝生秀露,思想浑厚如陈年纯酿。
          苗雨时先生在《荷花淀派综论》中,结合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典型塑造的“景物一体”和优美洗练的话语形态等,高度概括荷花淀派的精髓——广泛地观察现实生活,了解和思考人类的生存状态,带着希望改变世界的伟大理想;在作品中,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刻画、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现出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孙犁及其荷花淀派的优秀作品,就具有这种穿越时空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永恒艺术魅力。
    (摘编自周纪鸿《孙犁和“荷花淀派”的永恒魅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犁主张写作要以人民的生活语言为主,适当吸收旧白话文学语言、外国语法新字。
    B.孙犁反对单从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谈修辞,认为立诚然后辞修是语言文字的辩证法。
    C.孙犁提出“荷花淀派”概念之后,研究界形成了中国文坛需要这个文学流派的共识。
    D.孙犁是“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和艺术旗帜,其小说和散文极大影响着中国后代作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婉约蕴藉、诗化语言是孙犁作品重要特征,这是他体验生活而又挣脱生活的结果。
    B.从青年时期“清荷”到晚年时期“淡菊”,孙犁语言风格变化与其生活经历相关。
    C.散文《晚华集》与小说《白洋淀纪事》相比,艺术风格变为清新明丽、行云流水。
    D.荷花淀派的高远精神境界和永恒艺术魅力,可以用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来概括。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孙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论据的一项是
     

    A.上世纪50年代,刘绍棠、韩映山等学习孙犁,“荷花淀派”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
    B.上世纪80年代初期,铁凝、莫言、贾平凹等作家初涉文坛,他们都受到了孙犁的影响。
    C.孙犁创作追求真诚,他认为小说是美育的一种,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
    D.进入新时期以来,孙犁散文以其内容丰富和文体多样,对当时的散文观念形成了冲击。
    (4)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孙犁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利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不时还可以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遣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乡长先生。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栗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鸟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截。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注]坍台:丢脸。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马具商发现奥士高纳大爷捡了一小段绳子时,特意交代两者是“冤家对头”,为下文马具商的诬告埋下了伏笔。
    B.奥士高纳所面对的众人,跟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对的百姓一样,他们都是封闭守旧、麻木冷漠的。
    C.虽然小说对马具商着墨不多,但是他却并非可有可无,文章的关键情节都由他推动,在文本中起到串联文本的线索作用。
    D.奥士高纳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这本来最为普通的一件小事却使主人公忧郁而死,小说借此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一二两段属于环境描写,它写出了集市广场的污秽、嘈杂和混乱,为奥士高纳的命运提供社会背景。
    B.小说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华美的辞藻,戏谑的风趣与辛辣的嘲讽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
    C.小说结尾奥士高纳的死亡在前文的铺垫中凸显其合理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增添了文章的悲剧色彩,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D.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3)小说围绕着奥士高纳展开,为什么以“绳子的故事”为题?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奥士高纳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最终都走向了死亡,两者在死因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之而已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
          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小民鸠敛金币,博易输纳,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
          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奏曰: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上问其故。对曰:“诏书数下端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上颔之。
          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得民安即已。唐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承风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
          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表,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表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
          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驻跸虹桥,谕诸将曰:“朕深居九重,岂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获,朕甚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州A县B承C风D劳E扰F百G姓H逃I窜J尔K其L申M饬N有O司P以Q此R为S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之勿夺”的“与”是给予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去所与”的“与”字意思相同。
    B.“爱之而已矣”的“爱”是爱护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字意思不同。
    C.“但得民安即已”的“但”是只要的意思,与《促织》中“夫妻心稍慰,但蟋蟀笼虚”的“但”字意思不同。
    D.“玄宗卒至播迁”的“卒”是最终的意思,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认为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令郡县向百姓征敛,官吏趁机行奸作恶。这些要全部禁止。
    B.杨士奇认为郭资不遵诏书,令地方官员仍按旧额征税,这是他为政最大的过错。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
    C.青州百姓请求将已成家业的二百多户附入枣强户籍,皇上认为都是自己的国土,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即可。
    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他认为户口繁盛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减少则定有大兴土木和战争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
    ②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
    (5)武王向太公询问的“治国之道”在材料二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加以概括。

    组卷:2引用:4难度:0.6

(二)古诗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①本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颔联写作者仰观天宇所见,其中“引”与“衔”字采用比拟手法,赋予“雁”和“山”以主观情感,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B.杜诗首联以记叙的方式交代登楼缘由;颔联“乾坤”与颈联“孤舟”形成对比,颇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之妙。
    C.李诗颈联写作者仿佛在“云间”下榻,如同在“天上”饮酒,“连”和“接”以夸张之笔,正面凸显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和精巧秀美。
    D.杜诗尾联写了两种景象: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所想,后者是自身实景。
    (2)同样写登临岳阳楼,李诗和杜诗在意境和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共8分)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最终达到“
     
     
    ”的效果。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其他三人出去后追问老师道:“
     
    ?”孔子回答道:“
     
    。”
    (3)《谏太宗十思疏》中,从反面设喻,阐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的两句是“
     
     
    。”
    (4)《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相似。
    (5)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
     
     
    。”
    (6)《劝学》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以水为喻强调积累,而《谏逐客书》中“
     
     
    ”这两句则借水说明君主应广纳人才。
    (7)在《谏逐客书》中李斯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的功业为论据,得出他们成功的原因是“
     
    ”,进而提出诘问“
     
    !”以驳倒“吏议”。
    (8)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

    组卷:4引用:1难度:0.8

三.基础部分(30分)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窦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和可供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组卷:7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上海地铁上一名孕妇要求坐在爱心专座上的男子让座,该男子嫌孕妇态度不好而不肯让座,该视频在网络流传并引发热议。上海地铁回应称,地铁方呼吁乘客主动为老幼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让座,但无法强制要求其他乘客让座。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