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鲁人新版必修1《第1单元 开启智慧之门》2018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11/24 7: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具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入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注】①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磬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组卷:0引用:1难度:0.8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的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子在眼里直转,反应出男青年没有替老人买上票的焦急和担心。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老人买车票的故事,表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存有大爱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2)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引用:3难度:0.6
  • 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材料二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中央电视台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组卷:11引用:5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杨畋,字乐道。进士及第。庆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殿中丞,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击。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及战孤浆峒,前军衄,大兵悉溃,畋踣岩下,藉浅草得不死。卒厉众平六峒,以功,迁太常博士。未几,坐部将胡元战死,降知太平州。岁余,贼益肆。帝遣御史按视,还言:“畋尝战山下,人乐为用,今欲殄贼,非畋不可。”乃授荆湖南路兵马钤辖。贼闻畋至,皆恐畏,逾岭南遁。又诏往韶、连等州招安之。乃约贼使出峒,授田为民,而转运使欲授以官与赀,纳质使还。蛮平,愿还旧官,改知随州。召还,复起居舍人,入为三司户部副使,迁吏部员外郎。奉使契丹,以曾伯祖业尝陷虏,辞不行。河北旧以土绢给军装,三司使张方平易以他州绢。畋既同书奏闻,外议籍籍,又密陈其不可。久之,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读。上言:“愿择宗室之贤者,使侍膳禁中,为宗庙计。”旧制,内侍十年一迁官。枢密院以为侥幸,乃更定岁数倍之。畋言:“宜如文武官僚例,增其岁考。”遂诏南班以上仍旧制,无劳而尝坐罪徒者,即倍其年。议者谓畋以士人比阉寺为失。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士大夫所称。初,山下讨蛮,家问至,即焚之,与士卒同甘苦,故屡破诸峒。及用之岭南,以无功斥,名称遂衰。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特赐黄金二百两。
    (节选自《宋史•杨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
    B.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
    C.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
    D.性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舍人,官职名,隋炀帝时始置,属于内史省,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出入,也称宫禁。
    C.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但庶人不能设庙;也是王室或国家的代称。
    D.岁考,古代每三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除四书五经、五言六韵外,晚清还有策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畋剿贼有功,官职升迁。庆历三年,杨畋担任殿中丞,亲自率领士卒深入峒地讨伐盗贼,虽经挫折,最终平定了六峒,因战功卓著升为太常博士。
    B.杨畋善听意见,顾全大局。三司使张方平不用土绢做军装的事,杨畋本来是报请皇帝认可的,但因为朝廷外部的议论,他又秘密地上奏陈述不能做的原因。
    C.杨畋敢于直言,遭受非议。杨畋上书对宦官升迁之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当时有人议论说杨畋把宦官和朝中文武大臣相提并论是有失礼节的行为。
    D.杨畋带兵有方,屡败贼寇。杨畋讨伐蛮人时,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如果有家里的来信,就随即烧掉不看,以免影响自己和军心,所以多次打败贼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约贼使出峒,授田为民,而转运使欲授以官与赀,纳质使还。
    ②遂诏南班以上仍旧制,无劳而尝坐罪徒者,即倍其年。

    组卷:28引用:3难度:0.5

  •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对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或滞留在体内的毒素发起战争的信号,所以发烧有百利而无一害。发烧是身体对抗疾病,也是奠定健康基础的高效反应。孩子发烧时,家长立即给孩子服用抗生素就是在帮倒忙。只有在身体无法自己对抗细菌的感染时,才需要采用药物治疗。不过,从实际效果看来,对于经常活跃的病毒而言,抗生素是不管用的。
    ①不能说发烧有百利而无一害。
     

     

    组卷:1引用:1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师带着几十位学生野外考察,看到一名学生正要穿过一片沼泽地,他大声对学生喊:“小心,不要走错路,踩到沼泽则会沉下去的!”那名学生回头大喊:“老师更应该小心啊!我走错路,沉下去的只是我一人,如果老师走错了,沉下去的还有追随你的一大群学生。”导师沉默了,体悟到关心之外还有深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61引用:4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