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高考语文热身试卷
发布:2024/8/13 0: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学中的色彩在许多情况下和大自然的色彩是不一样的,它显然已经超出了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摹与再现。的确,“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同生活和自然竞争”。“我们也许要求一幅风景画要有接近真实的色彩和线条,但我们肯定并不要求它是任何可以指出的风景的再现……因此,如果所谓真理是指事实细节的准确描写或影像,那么向我们提供这种真理就不是艺术的目的。”文学中的色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色彩”呢?它的审美功能超出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与再现之后又指向何方?
文学中的色彩首先是为文学的表情达意服务的,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在于表达社会意义、审美思想、审美情愫,因而文学作品中色彩运用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描绘客观事物的一种外在属性,而是服从于文学作品内在价值的实现,而这种“实现”又是受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情感态度的支配的。作家笔下的色彩,不是直陈自然环境的颜色,而是通过对色彩的选择,特别是通过具体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展示其主观心灵的色彩世界。因此,自然界的色彩世界要进入文学领域,就必须通过创作主体的审美情结作为联结点,使色彩成为寄寓作家某种理性思考和情感内容的一种符号。作家用这种色彩符号,来形象地比附、暗示某种有形的事物或无形的、抽象的思想观念,从而使之产生相应的审美趣味和感情效果。
许多艺术家在生命的某一阶段,甚至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对某一色彩情有独钟。如黄色之于梵高,蓝色之于毕加索,青色之于马拉美、魏尔仑,这些色彩诉诸个体感觉有其不稳定性。只有经过心灵之光辐射的某种色彩,才能凝定为艺术家个性与生命追求的象征。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艺术家对色彩的选择和强调与其说是描绘对象所限定的,还不如说是内在的性情的集中迸发。
那么,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物与创作者主观观照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刘勰曾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意思是,作者只有在感受外界景物的声音、色彩的基础上才能引起无穷无尽的联想,在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中徘徊欣赏,描摹自然景物的神态外貌,一方面心随物宛转,另一方面物与心而徘徊,达到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境界。“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这里,客观景物的色彩、声音与艺术家的心灵发生了联系,这“心灵”绝不是机械的、被动的,而是充满着主观能动性,作者对视觉中的色彩情有独钟,源于审美感知选择的主动性,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审美经验使作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知。正是作者对客观色彩的主动性选择和个性化体现,才使得“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摘编自黄珊珊《审美情结——两种色彩世界的联结点》)材料二:
鲁迅用“黑色”贯穿《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描述,“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死后入殓时“骨瘦如柴的灰黑的脸”。鲁迅以人物的“黑色”对抗格格不入的外界环境,以自我精神的毁灭折射出人物内心深处沉重的孤独感和苦闷心情。《铸剑》中,“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黑色代表宴之敖的整体形象,以至于,全文都用“黑色人”指称他。他作为“复仇者”形象,其标志性的“黑色”给人一种冷酷、神秘、肩负重任、蓄势以待、利剑出鞘的感觉,这正是鲁迅思想、情感、人格、精神的化身——“孤独的精神界战士”。以魏连殳和宴之敖为代表的黑色人群像,他们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气质和心理——复仇,“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
鲁迅笔下还有“中国脊梁式”的人物。《理水》中的夏禹“面目黎黑”,那是常年户外作业的烙印,风吹、日晒、雨淋,锻造出夏禹朴实、坚定、实干的精神品质,这也是鲁迅所崇仰的民族精气。《非攻》中的墨子也是“乌黑的脸”,褴褛的衣衫、破烂的草鞋,一个充满侠义色彩的历史人物仿佛一个“老牌的乞丐”。虽然揉入了滑稽、戏谑的成分,但还是塑造了一个机智、善变、反对强权的实干思想家形象,以此讽刺国民大众中的空谈、懒散、懈怠等消极作风。
此外,还有康大叔这样的屠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他是“一个浑身黑色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玄色指的是黑色中泛现暗红色调,有令人生畏、深邃神秘的色感。当康大叔给华老栓递人血馒头时,“浑身黑色”和鲜红的“药”形成强烈反衬。民众的愚昧、革命者的命运、革命的出路,隐藏在文字之下的种种思考,都被激发出来了。
鲁迅笔下的“黑色人”系列,呈现出最直观的视觉刺激,形成浓墨重彩的形象群体,承载着鲁迅对民族前途、先驱者际遇的深思,汇聚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重思考,也凝结了“反抗绝望”的先锋姿态,更寄寓了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追问。
(摘编自谭苏《鲁迅小说形象色彩修辞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色彩受创作者主观感受和情感态度支配,为作家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抒发服务,以产生审美趣味。
B.作为复仇者形象出现的“黑色人”宴之敖也是鲁迅思想的化身,蕴含鲁迅对人性、社会的深刻理解。
C.鲁迅《非攻》中的墨子一改历史上的“侠义”形象,成为“老牌的乞丐”,但其仍有值得赞赏之处。
D.作家常对视觉中的色彩情有独钟,这种个性化的选择是创造具有想象性和敏锐性的美的形象的前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围绕色彩与文学,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作者内心感知对色彩运用的重要作用。
B.艺术不需要模仿生活和自然,我们也不要求一幅风景画是任何可以指出的风景的再现。
C.材料一中引用刘勰的话,是为了论述客观事物的色彩描写与作者的内心感知密切相关。
D.梵高作品中热烈的金黄色并不仅仅是描绘对象限定的,更多源于他的个性与生命追求。
(3)下列说法,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观点的一项是
A.杜甫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他因战乱入蜀,怡人春光非但不能令他开怀,反而勾起了他羁旅时的感伤。
B.王冕用墨色来画梅,苏轼用朱色来画竹,景物颜色的选取虽与现实完全不符合,但都能给观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C.闻一多《色彩》一诗: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D.莫言认为色彩作为载体要承担特定的含义,他的作品《红高粱》《红蝗》中的“红”,一个热烈如火,一个丑恶污秽。
(4)“文学中的色彩首先是为文学的表情达意服务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鲁迅作品通过“黑色”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5)“作家常用色彩符号来形象地比附、暗示”,在《红楼梦》中,色彩作为一种符号,常用来解读人物形象与命运。请综合理解上述材料,简要赏析《红楼梦》中色彩描写的语句。
第七回:宝钗见问,乃笑道:“东西药料一概却都有限……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又要雨水这日的天落水十二钱……”
第八回:“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䰖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组卷:20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写于悲痛中茅 盾 十九日下午三时接到我妻由上海拍给我的急电,报告鲁迅先生逝世,促我速回上海,真如晴天霹雳!我不能相信!十月十日下午,我到上海大戏院去看苏联名片《杜勃洛斯基》,恰好遇着鲁迅先生和他夫人、孩子,我们坐在一处,谈了好多话。十日离十九日不过八天,我怎么能够相信会出了这样大的乱子!
然而电文上明明写着“周已故”,这“周”不是“大先生”还有哪个?不是他还有哪一个“周”能使我妻发急电来促我速归?
然而我却因为痔疮发作,卧在床上动不得。我恨极了这一次忙里偷闲的旅行!我发了个回电。仍旧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够勉强就道,夜里我躺在床上,回忆着十日和鲁迅先生在上海大戏院里的谈话,又回忆着十月二日(或三日)我和G君到鲁迅先生家里给他拍照那一个下午的谈话,又痛苦地猜想这“晴天霹雳”的来由。凭那两次最后的晤面,我不能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于十九日逝世,虽然和G君去访他那一次回来时,G君在车中对我说:“今天看见鲁迅的面色和精神比我意想中好些,可是他若不赶紧转地疗养,总是危险。”我又记起史沫特莱女士在八月初离上海去避暑时,也对我说:“他此时虽然好得多了,可是靠不住,一定要转地疗养!他自己总说不要紧,可是患肺病的人自己常常是乐观的啊!”八月中旬,鲁迅先生拣定了转地疗养的地点是日本镶仓。可是后来又不果行,夏天却已过去了。九月中我略见他,他说暑天已过,索性再过几时,或者到香港去换换空气。谁知道十月中旬忽然这晴天霹雳!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若能把转地疗养这问题很早布置得妥当,则鲁迅先生不至于因有事实上的一些困难而迁延了这三个月的工夫,我们太不负责,我们这罪不能宽饶!我们太不中用了!
十九日一夜,在这样悲痛回忆中过去。二十日清晨,我跳起来决定乘早班船再转火车,可是痔痛如刻,刚走得一步便蹲下了!我太不中用!我没有法子瞻仰先生最后的遗容了!
“中国只有一个鲁迅,世界文化界也只有几个鲁迅,鲁迅是太可贵了!”——这是G君在十月二日和我去访鲁迅先生后回来时的话。但是,但是我们太不宝贵鲁迅了,我们没有用尽方法去和鲁迅的病魔斗争,我们只让他独自和病魔挣扎,我们甚至还添了他病中精神上的不快!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愧对那几位珍爱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
(有删改)文本二:
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茅 盾 第一次见鲁迅先生,是一九二七年十月,那时我由武汉回上海,而鲁迅亦适由广州来。他租的屋,正和我同在一个弄堂。那时我行动不自由,他和老三到我寓中坐了一会,我却没有到他富里去,因为知道他那边客多。
这以后,我长住上海,不再走动,所以和他见面的时候也多了。不过我所知道的关于他的私生活,亦不多。现在追忆起来,觉得有些事虽然未经人道及,但是大都牵涉到过去十年间文坛上的“故事”,此刻暂时不提起也好。此外,好像大家都已听说过,我如果再来写,亦殊嫌蛇足。无已,从他治病这方面说一件事吧。
今年是鲁迅先生的六十冥寿,如果我们是在替他做生日,该多么好!他五十岁生日那天,上海文艺界同仁曾在一个荷兰餐馆里为他祝寿。记得那天到会的外宾只有二三人。那时谁也不会想到(或感觉到)鲁迅先生活不过六十岁!
不但那时,在一九三五年如果有人说鲁迅不久于人世,那一定会被认为是“黑老鸦”。鲁迅自己从未说他身体不好,人家看他也认为好;他精神抖擞地战斗着。但在这一年十一月,有人“发见”了鲁迅身体实在不好。
记得是十一月七日(苏联“伟大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上海苏联领事馆招待少数文化人到领事馆去看电影。中国人去的只有五六个,其中有鲁迅和他的夫人、公子。那晚上看了《夏伯阳》,鲁迅精神很好,喝了一两杯“伏特加”。史沫特莱喝得很多,几乎有点醉了;但在电影映完休息时,史沫特莱严肃地对鲁迅说:“我觉得你的身体很不好,你应该好好休养一下,到国外去休养。”
“我直觉到。我说不上你有什么病;可是我直觉,知道你的身体很不行!”
鲁迅以为她醉了,打算撇开这个话题,然而史沫特莱很坚持,似乎马上要决定:何时开始治病,到何处去,等等。她立刻要得一个确定,并且再三说:“你到了外国,一样做文章,而且对于国际的影响更大!”
那晚上没有结论。但在回去的汽车中,史沫特莱又请鲁迅考虑她的建议,鲁迅也答应了。过了一天,史沫特莱找我专谈这问题。总结她的意见;她认为鲁迅如不及时出国休养,则能否再活多少年,很成问题。
鲁迅后来也同意了——虽然他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并且也谈到,在休养时间他有机会完成《中国文学史》的著作了。但在不再反对之中,鲁迅也表示了如果当真出国,问题却还多得很,终究还是不出去为好。
到那年年底,史沫特莱说是接洽已妥,具体地来谈怎样走,何时走的时候,鲁迅早已决定还是暂时不出去。有过几次的争论,但鲁迅之意不能回。鲁迅的意见;自己不觉得一定有致命之病,倘说是衰弱,则一二年的休养也未必有效,因为是年龄关系;再者即使在国外吃胖了,回来后一定立即要瘦,而且也许比没有出去时更瘦些;而且一旦出了国便做哑巴,也太气闷。
据我猜想,那时文坛上的纠纷,恐怕也是鲁迅不愿出国的一个原因;那时期有人在传播他要出国的消息,鲁迅听了很不高兴,曾经幽默地说:他们料我要走,我岂不走,使他们多些不舒服。出国问题争论的最后结果;过了夏天再说。因为即使要出国,也得有准备,而他经手的事倘要结束一下,也不是一二个月可以完成的。
不幸一九三六年二月尾,鲁迅先生就卧病,这病迁延到了秋季,终于不救。
(有删改)(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知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我”因痔疮发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但仍然希望第二天能赶回上海,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
B.“我”因不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逝世,就回忆起最近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来看,鲁迅先生的突然逝世完全没有任何征兆。
C.“瞻仰”“冥寿”等词语的使用,不仅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也使文章显得庄重,从而有助于作者表达对鲁迅先生无尽的哀思。
D.鲁迅先生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听了“很不高兴”的话也“幽默”地回复,体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
(2)关于文本二中写鲁迅先生“治病”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1935年,鲁迅先生从未说他身体不好,G君看他也认为好,他仍精神抖擞地战斗着。
B.史沫特莱酒后建议鲁迅先生到国外休养,鲁迅先生认为她醉了,对其建议不屑一顾。
C.鲁迅先生后来对出国休养不再反对,但他表示出国还有很多问题,还是不出去为好。
D.鲁迅先生最终没出国休养,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一旦出了国自己便做哑巴,也太气闷。
(3)《写于悲痛中》一文情真意切,鲁迅先生逝世给“我”带来的“晴天霹雳”之感一再出现。“晴天霹雳”之感蕴含着“我”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文本二题为“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作者却不惜笔墨详写鲁迅先生治病之事,这是否矛盾呢?请简要说明。组卷:24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青年力量的持续注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国家整体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青年群体提高本领、创新有为,发挥国家发展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青年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共同富裕要求新时代青年①_____,发扬优良传统,以自身的勤劳智慧更多惠及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青年在享受优越物质条件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②_____。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青年是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引领者,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人才库。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青年既胸怀祖国,③_____,日益成为沟通中外的友好使者,成为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与捍卫者。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将推进自身作为“人”的现代化与投身国家现代化事业结合起来,在为社会贡献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造就适应国家现代化的精神品格与人格特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年选择》)(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部分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鲁迅《拿来主义》)
B.“嗯,真的很冷——”(这个词读起来很高,拖了很长时间。)(郁达夫《故都的秋》)
C.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D.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9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言必信,行必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成于思,毁于随;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留下许多关于“行”的箴言,至今对我们仍有价值。
材料二: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更需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四个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022年,盛会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振奋,也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以坚实脚下步“行”走伟大复兴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气象万千、前景光明。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