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金科大联考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8/13 4: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是对于愚昧的否定,都是不断变异和发展的,但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的形式,又都具有相当顽强的沿袭性,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每个民族都希望取得文化的进步,同时他们又都珍视本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历史上,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他民族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往往都要为维护本民族文化传统起来作殊死的斗争。这种情况,不仅是合情的,而且也是合理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特有的形式在否定着自己的愚昧,从而取得生存和发展的。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际是和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在民族之间,并不是不可有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不可有文化的融合。中国汉代的文化,就是由先秦的华夏族和夷狄族的文化融合而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汉代汉人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这样融合起来的文化比先前的文化不仅水平大有提高,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际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只要交流和融合是在平等和自愿的条件上进行的,这种交流和融合对于各有关民族否定自己的愚昧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就不会是不可接受的了。
(摘编自刘家和《略说文化》)材料二:
正如毛泽东所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在历史上,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时或许会抛弃旧形式,采取新形式,但作为文化特质的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思维方式的变化却是极其缓慢的。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某种惰性和保守性,某种对外来文化的排拒力,以维护自身的纯洁性。一切尚有生命力的文化大都有这种能力,这有类于生物机体中的抗体,是一种自卫的本能。但是,所有的文化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还必须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功能,即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功能,能够把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通溶在自己的机体内,转化为自身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获得更加活跃的因子,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的功能。当一个民族积极地参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的时候,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觉性不是被弱化,而是被强化了。可以预见,本来统一的人类文化恰恰应该是建立在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基础上的,它不会是用一种文化模式取代所有其他文化,而是由各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未来的人类文化将具有更强的包容和消纳能力,而不是取消文化自身的多样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胚芽的时代,将会较多地受到作为它的背景的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影响,好像新生儿要较多地依赖父母的照料一样。然而文化机制确定之后,它就具有了自身的内在逻辑。这时,外部影响依然存在,却不能随意切断文化自身规律的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观念形态,莫过于儒家思想。只要是炎黄子孙,在深层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儒家思想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就整体构成来讲,在两千多年中的变化是微乎其微的。不过,儒家思想也曾多次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孔子便被誉为“圣之时者”,善于“时中”,因时而变。以后重要的儒家思想家都遵循了这一传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来文化成功输入的先例是有的,例如魏晋以后佛、儒、道合流和理学的产生。输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外来文化能够被传统文化容纳,消化。满足不了这一条件,交流就会失败。从明末基督教传入,到清雍正全面被禁,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督教的文化规范与祀天、祭祖、祭孔等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发生对抗,最终被挤出了中国的大门。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判断事物的准则,这是客观的存在。譬如同样是杀父,在中国与西方就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对于中国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忤逆、不孝,这是基于儒家伦常而发生的反应。西方人直接的反应则会是凡杀人都侵犯了他人的生存权利,杀害的是自己的父亲,则是次一步才考虑的。这么两种不同的反应最初可以说是下意识的,无需经过非常缜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说明文化的差别是作为既定的事实发生作用的,它是判断的前提和出发点,不必再对它本身进行任何怀疑。可见文化差别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灵中,通过潜意识来影响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取向。
民族间的各种形式的来往和交流,为沟通不同文化提供了媒介。随着民族间了解的不断加深,文化趋同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趋同绝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完全被另外一个民族的文化同化。趋同只是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消纳能力的加强,对外来文化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经验表明,文化交流是以民族文化为基本立场和先决条件的。舍弃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去接受外来文化,假如能够成功,只能表明自身文化已丧失了作为独立的文化个体的属性。况且,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中介环节,即外来文化必须采取民族的语言,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在这一“翻译”过程中,民族文化已经渗透其间了。
(摘编自于化民《关于文化问题的思索》)(1)下列各项对材料一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民族进步和文化的否定精神
B.民族文化的沿袭性和融合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D.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和形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特质,其变化是极其缓慢的。
B.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并不会被弱化,反而会使自身机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C.如果传统文化不能容纳和消化某种外来文化,那么本地文化交流将不再发生。
D.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正像鲁迅说的那样,要敢于拿来。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的是事实论据,第一段用概括性事例,而第二段则用具体事例。
B.材料二第一段引毛泽东的话,增强权威性,巧妙引出民族文化形式问题的讨论。
C.材料二从民族文化的功能、规律、价值取向、趋同性等方面论述,思路清晰。
D.材料二第三段用“譬如”来引出例证,表明所举例子是确凿的事实,而非虚构。
(4)请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修辞特色,并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强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重要性。新时代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应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内容概括分析。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凌波渡(节选)
孙 频 入学第一个晚上卧聊,刘立林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年二十九岁。就这一句,其他三个男生便同时住了嘴。他的第二句话是,我考这所大学考了整整十年,每年都考。他说,我十八岁高中毕业就辍学了,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大学,我父母都不让我上学了,因为我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们催我快些出门打工,给家里减少负担。我十八岁就离开家来到了北京打工,我从十九岁开始考大学,年年考这所大学,一直考到今年才考上。
第二天早晨,也不知道是几点就被楼下的读英语声吵醒了。三个人揉着眼睛四下里一打量,床上床下却只见到他们三人。那第四张床是空的,被子没叠,蜷成一团,像一只余温还没散尽的蝉蜕。三个人从床上跳下来齐刷刷地蹦到了窗口前,从二楼的窗口俯视下去,一眼就看到了缭绕的晨雾中浮动的一顶白亮白亮的头皮,明晃晃地照着人的眼睛。没问题,就是他,这头顶简直就是他的胎记,随便走到哪,只一眼就把他从人堆里挑出来了。
刘立林只有两条可以换洗的内裤,花棉布被漂洗得太久了的缘故,纤维毕露,像鱼身上露出了嶙峋的鱼骨。其中有一条还在正中间破了一个大洞,其实穿在身上基本上也就是个摆设了,实质上是衣不遮体的。刘立林每次把内裤往出晾的时候,宿舍的三个哥们儿就在一旁急,好像人家不小心穿了他们的内裤。
①大哥,这内裤咱还是晾在屋里吧,干净,屋里干净。刘立林理都不理他们,根本没觉得他们是在说话,晾好衣服便背起双肩包扬长而去。
刘立林每天晚上都是卡着点回宿舍的,决不早回,前脚进门后脚就熄灯。于是他便黑咕隆咚地爬到床上,点个蜡烛头,借着昏暗的烛光接着看书。在不看书的时候,四个男生就在黑暗中躺着卧聊一会。
你们见过那种地下室吗?地下二三层的地下室,里面窄的就能放一张床,住在那样地下室就像住在很深的地底下一样,让人感觉自己像地下的虫子,墙壁上终年湿漉漉地长着青苔和蘑菇,被子和枕头潮湿得一拧就能拧出水来。你要是几天不住,一翻开被子就能看到被子里发霉了,绿色的像草一样的霉,高高长在被子里。所有的衣服都散发着霉味,自己都觉得自己简直像从阴暗的坟墓里爬出来的。我在这样的地下室里住了五年,住到后来浑身都起满了红色的小疙瘩,奇痒无比。背上够不着的地方我就在墙上蹭,最后就会把一整块皮蹭掉,没有了皮的地方又会发炎起水泡。
②每晚熄灯之后,221宿舍就像一锅温开水一样反反复复地煮着刘立林的那点事,煮得只剩下骨头了,还在煮。渐渐的刘立林发现没有人再邀请他说,大哥,给我们讲点什么吧。
开始的时候他有些落寞地却是屹然地等着,像个胸前戴满军功章的老红军,就不信没人来请他做报告。但是没有了,真的没有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也插进来聊,却是说不了两句就拐到自己身上了,想起我那时候……其他三个男生拼着命把话题又拉回来,刚说了没两句,又被刘立林拐走了。他像抚摸战甲和枪伤一样抚摸着自己这点往事,就这么点贴身的东西怎么能被人剥夺走?简直是要把一尾鱼的鳞片刮走。他们太残忍了。
除了学习、背单词之外,刘立林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他毕业后回了老家能做个多大的官。他经常问别人,你说我回去能做个官不?乡长总能做得了吧,不会连个乡长也做不了吧。别人就问他,大哥,你就是想做个乡长么,那还用这么费劲八百地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做乡长又用不上的。刘立林脸都没朝着说话的人多看一眼,只对着窗外冷冷一笑。
期末考试的时候,刘立林在马哲、思修等多份考卷的主观题答题纸上答非所问地写下了同一份答案,是他自创的一首打油诗。这首长长的打油诗主要是对他十年间所经历过的磨难的血泪诉说,从十九岁一直说到他二十九岁。他倒不是没看懂那题在问他什么,他是知道像他这样的学生是不多的,他觉得这样答题一定能够感动了老师们,他期望着他们能给他一个出其不意的高分,可等到最后成绩下来,他那几门课也就是个勉强及格,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高分。这件事打击了刘立林。③谁要是在背地里传诵他那首打油诗被他听到了,他就会一言不发地扑上去,连挖对方祖坟的心都有。
愿意听刘立林说话的人越来越少,经常是他的话还温在嘴里没熟呢,就被半生不熟地堵回去了。他其实不过是想借着说话凭吊一下过去的自己,他仍然疼惜着那些死在半路上死在往事里的自己,他们竟然不给他机会?他们竟然这样残忍地对待一个九死一生过的人?他受了那么多苦,他们居然这样对待他?他们敢?
为了表示抗议,晚上三个男生卧聊的时候,他独自点起一个蜡烛头,躲在一顶昏黄的烛光的帐篷里看书,绝不参与他们的话题,不管是什么话题,他绝不进去,他们也别想进来。④三个男生聊着聊着就睡着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守着那团光秃秃的烛光,像打着一盏灯笼在旷野里踽踽独行。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人公一味地想通过诉苦的方式获得同情悲悯,来获得心灵的满足,最终如同踏在水面之上,不会心安,反映小说标题之义。
B.刘立林很能吃苦,在上大学后仍有种种表现,如背英语单词、卡着点回宿舍,但其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设定,他的坚持更多是惯性使然。
C.小说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设置情节,十年只考一所大学,为当乡长而苦读英语,荒诞而又真实,深得卡夫卡《变形记》手法之妙。
D.小说从大学新生入校的第一个夜晚写起,借助舍友的视角来展现刘立林经历的独特,将人物的躁动不安以及自怜自伤等微妙心理刻画出来。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干净”是反语,意思是说你的内裤又脏又丑,劝他不要晾到外面去。
B.句子②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刘立林的讲述已了无新意,不能再引起舍友的兴趣。
C.句子③以动作、心理描摹,透露人物的敏感、冲动、过激,也表现其性格中脆弱的一面。
D.句子④借独守孤灯,形象地展现刘立林的孤独,他无法融入大众,只能踽踽独行。
(3)刘立林讲自己的故事与《祝福》里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颇为相似,请写出相似点。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错位;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迷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组卷:13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人家的草坪能踩,咱们的草坪为何只能‘干看着’?”每到踏青时节,类似的疑问总会出现在网上。
观赏性和实用性如何取舍?以后这种“纠结”或许会少点儿了。不久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决定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搭建帐篷、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
支一顶帐篷,带一些食物,邀三五好友拥抱自然、共话家常,怎一个惬意了得!为了这份惬意,地方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探索。比如,利用空地绿化改造。成都市已对城市的393个“金角银边”示范点位完成建设和改造;去年广州推出了第一批24个绿地草坪帐篷区,一经开放便“圈粉”无数。再如,蒙草集团运用“草”科技打造了一款创新生态产品——“走路草坪”。其混合配比国内不同品种的乡土草种,垫层丰富、结构稳定,具有减缓膝盖受力的柔软特性,因而被企业相关负责人戏称为“欢迎踩踏”。
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不仅是种草植树,更是用理念铺路。此次住建部印发通知,要求开放用于游憩活动的草坪区域要根据植物生长周期和特性,推广地块轮换养护管理等制度,避免植被过度踩踏影响正常生长。鼓励各地拓展开放共享的绿地类型,增加绿色活动空间。②从这个角度来说,建设公园绿地,就是服务百姓,而不是做一个用来珍惜的“盆景”。
(1)文中两个加点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2)对文章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双引号,请分析双引号各自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几乎一致,但又有所不同。请说说两处表意上的不同。组卷:8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Ⅰ中涉及旅游品牌形象问题,主要是为了介绍本地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假设你是李华,有一位外国朋友杰克要来你们省旅游,请你写一封中文信件,事先向他作一下介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