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安阳三十五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发布:2024/12/1 11:0:2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文化状况,客观上反映出(  )

    组卷:0引用:2难度:0.8
  • 2.《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组卷:33引用:64难度:0.9
  • 3.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组卷:6引用:10难度:0.9
  • 4.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组卷:27引用:22难度:0.5
  • 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组卷:42引用:44难度:0.5
  • 6.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这位哲人是(  )

    组卷:0引用:10难度:0.9
  • 7.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他主张(  )

    组卷:14引用:5难度:0.6
  • 8.薄伽丘的作品中既有对教会修士腐化生活的嘲讽,又有对人们追求感官享受的肯定。这表明其思想(  )

    组卷:1引用:7难度:0.7
  • 9.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

    组卷:12引用:62难度:0.7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 28.从人类进步的视角看,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和精神内驱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七、十八世纪之交,欧洲启蒙思想家崇拜理性,反对教会。他们从儒家思想中的尊重理性、道德,排斥迷信、暴力因素,得到启发、借鉴、支持和鼓舞。法兰西启蒙运动杰出先导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他认孔丘为天下唯一的师表,在自己的礼拜堂悬挂孔子像,写诗赞美,朝夕礼拜;公然主张欧洲各国应当将中国作为典范进行效仿。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中的理性救世精神也深表景仰,他还推崇中国以道德秩序治国的思想,认为这是治国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后于中国的原因。但是,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儒学的国际影响•西方篇》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述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儒学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不同方案,并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组卷:0引用:2难度:0.5
  •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解释民族主义时,孙中山阐发了下述思想,第一:清政府不仅对内奉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它同汉族及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且卖国求荣,完全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因此,推翻清政府,既可解除国内的民族压迫,又可打击帝国主义。第二:反满不是笼统排满,不是种族复仇。
    ——刘健清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材料二: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借款照旧担认,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律保护。
    ——《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材料三:孙中山强调,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就必须恢复民族主义精神和我国固有的道德。其方法就是“能知与合群”。能知就是,“纽到处宣传,使人人都知道亡国惨祸”,然后“发奋起来和敌人拼一死命”。合群就是善用中国固有的团体(指家族或宗教),大家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国族团体。
    ——据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的特点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的局限性。
    (3)与材料一、二相比,指出材料三的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并评析这种变化。

    组卷:2引用:1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