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高考语文调研试卷(八)
发布:2025/1/1 14: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只有从具体的事件中,人们才会准确打捞对某一年的公共记忆。而这些事件,在互联网时代,往往表现为一年之中的热搜词。我们在热搜词里读懂中国。近日,基于网民搜索大数据而生成的热词榜单正式出炉。这份榜单与我们在2020年的感受若合符契。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全面小康、中国火星探测、直播带货、国内游……年度大事件纷纷上榜,为我们这一年“总结陈词”,也刻画着2020年的真实面貌。
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份榜单中的中国,那就是“韧性”。2020年的中国不容易,但恰是凭着这种“韧性”,中国在困境中进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于危机中育出新机。
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成功阻击本土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零星散发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成功阻击疫情,彰显着中华民族性格中长久以来的韧性传统,这是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的重要原因。
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在2020年的疫情中,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
民族性格的韧性,还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在热词盘点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复苏能力。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也受到波及,经济发展遭遇相当程度的挑战。但正如“复工复产”成为2020年度热词,中国经济的韧性决定了其不会轻易言败。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强、生产组织高,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条件。
除了积淀雄厚,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困境之中,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畅通内循环。在疫情中我们看到,直播经济、外卖经济、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等创新经济冲上风口,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量。如此种种,都描摹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底色。
这份关于2020年的热调榜单,总结了中国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困难,也见证着中国如何在强大的韧性中逆风而行。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也会遭遇压力,但有这种韧性在,中国就会不断前行。
当我们度过非同寻常的2020年,回首发现,国与民的力量,都彰显出一种韧性品格。爬坡过坎,迎难而上,我们将穿越荆棘之地,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摘编自韩丹《在热搜词中见证“韧性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能够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这与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B.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流,这使得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
C.在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复苏能力,主要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D.2020年我们过得非同寻常,但只要我们具有韧性,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两段由2020年度热词榜单正式出炉一事引出论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列举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
C.文章论述国民经济的韧性时从基础条件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
D.文章脉络清晰,围绕观点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三个角度之间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搜词是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并从一年内的具体事件中产生的,它是人们对这一年的公共记忆。
B.2020年,中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中国在韧性中逆风而行,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全面小康等热词就是见证。
C.如果没有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受到影响。
D.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韧性中国”概括出了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组卷:13引用:10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因不愿意使用人脸识别,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法庭。
2019年4月27日,郭兵购买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办理时,被告明确承诺在该卡有效期一年内通过同时验证年卡及指纹入园。
然而在10月17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知原告“年卡系统已升级,未注册人脸识别将无法正常入园”。
郭兵认为,进行人脸识别将收集他的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该类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极易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收集、使用原告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原告同意。
郭兵认为,被告严重违反相关规定,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朱健勇《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 杭州一动物园被起诉》,《北京青年报》2019年11月4日)材料二:
成为“透明人”的想法,让劳东燕(编者注:清华大学法学教授)感到很不安。
【以下是她的口述】
我们每个人都是公众中的一部分。我们的人身或财产权利受到侵害,本身就意味着公共安全受到了威胁。所以,不能简单将人脸识别技术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归结为个人隐私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的紧张。
我佩服郭兵老师。郭老师不接受调解,我也赞成不走调解的途径,不然,提起诉讼的法律意义就不大。
人脸识别技术大规模推广,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心理。实际上,我们都不愿意生活里的一举一动,被盯着,被记录,被分析。但按眼下的趋势,估计我们很快会成为透明人。在当下的社会中,法律可能需要扮演新的角色。我们原来认为,法律主要是用来控制社会的,但对于一个复杂的、处于不确定状态中的社会系统来说,法律显然没有能力去施加有效控制,而只能选择去适应。法律应当约束科技经济系统的自我膨胀,使之置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
目前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远远不足,现在主要是以个人同意为基础,但我们很多人在表达同意的时候,根本没有获得充分有效的信息告知,或者是不得不做出同意,因为没有其他的选项。
以个人同意为基础的法律保护机制,实质是让个人信息被不当运用所产生的风险主要由数据主体来承担。在未来,相信法律会将保护数据安全的主要责任放在数据控制者与处理者的身上,毕竟相应的风险是由他们的收集、保管、使用等行为所制造,而主要的利益也由其所享有。
我觉得,法律需要加强对滥用个人信息的规范,比如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就主要是对非法收集和非法买卖进行处罚,而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问题,在未来会越来越突出。
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每个人都需要努力地积极发声,只有这样,你的利益才可能在决策过程中被考虑到。
(摘编自任雾《法学教授的一次维权:人脸识别的风险超出你所想》,澎湃新闻2020年10月21日)材料三:
近日,备受关注的“人脸识别第一案”一审公开宣判--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删除其包括照片在内的面部特征信息。
近年来,金融支付成为人脸识别的“主战场”。同时,在安检安防、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等诸多场景,人脸识别都有用武之地--高铁告别纸质车票后,刷脸进站极大提升了效率;明星演唱会上,人脸识别协助抓获逃犯,立下奇功;一号难求的大医院,人脸识别将号贩子拒之门外;疫情防控期间,人脸识别助力人群动态管理,成为防疫抗疫的利器。
随着人脸识别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于该技术的滥用与安全之忧,频频引发争议和讨论。近日,一些售楼处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有的购房者不得不“戴头盔看房”,以防被“割韭菜”。此前,人脸识别系统还曾应用于分类投放的垃圾桶上,甚至出现在用于监控学生的课堂上,引发不小争议。
今年7月,有不法分子在电商平台贩卖人脸信息。杭州、深圳等地破获的盗用公民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均使用了“AI换脸技术”,成功骗过人脸核验,进而为犯罪团伙提供黑产服务。
事实上,对人脸识别的争议已在全球多国出现,处于风口浪尖的科技巨头首当其冲。此前,IBM主动放弃人脸识别业务,宣布将不再提供、开发或研究任何人脸识别和人脸分析软件;微软则在去年删除了其录入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
尽管人脸识别过程仍存隐忧,但专家表示,不必把人脸识别当作洪水猛兽。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正面作用,应当有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从技术方面来看,人脸识别正在向3D转变。3D识别能够采集多达几十万个信息点。同时,人脸识别还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为活体,有人值守和多维校验方式等增强识别安全性。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表示,真正威胁到个人信息安全的,是对于人脸信息的滥用。人脸识别的本质是存储人类面部信息,从而进行精准有效的身份验证,新技术的使用能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如今,人脸识别的广泛应用,也为社会带来更多温度。例如,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消费,不少游戏厂商在原有身份证认证的基础上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以加强监管。在深圳、合肥等地,退休老人可以在支付宝通过刷脸的方式领取养老金,人脸识别为政务服务提供了更多便利。
(摘编自刘峣《人脸识别有温度更要守法度》,《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2月3日)(1)下列对“人脸识别”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脸识别需要收集人的面部特征等生物信息,该类信息一旦泄露,有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
B.人脸识别“主战场”虽在金融支付领域,但安检安防、政务服务、教育医疗等场景也不可或缺。
C.人脸识别的滥用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领域,也表现在不法分子贩卖、盗用等违法犯罪的活动中。
D.人脸识别的争议并不鲜见,科技巨头IBM共至已放弃相关业务,但这不代表我们也将步其后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简单地将人脸识别涉及的法律问题归结为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之间的紧张,则割裂了个人权利与公共安全之间的一体性。
B.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法律只能选择适应而难以施加有效控制,这不利于对科技经济系统的自我膨胀进行有效约束。
C.根据权责一致原则,保护数据安全的主要责任应当放在数据控制者与处理者身上,因为他们制造了风险,并享有数据的主要利益。
D.劳东燕认为,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每个人都要努力地积极发声;因此,她赞成郭兵为了维护公众利益不走调解途径。
(3)如何促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应用与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3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只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夺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⑪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一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结尾一段语言简淡、自然,但意蕴丰富,用意深刻:“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内心的悲凉;“到处漏雨”则含蓄控诉了日寇的罪恶。
C.废园中有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窒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
D.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2)文章多次写到园中的花木,有什么作用?请联系相关文字作简要分析。
(3)本文主要描绘了“废园”的景象,但作者却以“废园外”为题,这是为什么呢?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叙写角度加以探究。组卷:5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下面是某校“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组卷:6引用:7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31日,全国政协在北京举行新年茶话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班级计划举行主题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种精神,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生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3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