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高考语文押题试卷
发布:2024/11/8 3: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于人类能够直接感知并长期赖以生存的陆地,在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尚未充分发展的历史时期,海洋无法为人所认知,因而代表着未知和虚空。中国文化名人屈原曾有震撼人心的《天问》,其中“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一句,将分布在我国东南的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若追寻最初字义,则会发现“海”的本义源自“晦”,取其昏暗晦黑之意。
但海洋并非没有历史,海洋史作为一门学科,在近几十年中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海洋以其彼此连通的特性,使世界有了成为一体的可能。因此,海洋史被视作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之一。
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文明的形成、历史的面貌,和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地中海文明所面对的被海洋分隔的“破碎的”陆地不同的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我国以土地的广袤辽阔,以陆地的完整独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但不能因此忽视海洋。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认识海洋、探索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向东方、南方的传播,也有赖于海上航线的开辟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正是随着对海洋的探索而逐步完善的。在中国史研究中引入海洋史观自有其必要性。
王子今教授新著《秦汉海洋文化研究》,即在秦汉史领域做出的有益探索。作者深耕秦汉史领域数十年,此番以六十万字专著描绘面向海洋的秦汉文化,是建立在对秦汉历史和文化的充分掌握之上,跳出陆地史观的全新尝试。全书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涉及秦汉海洋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以其开阔的学术视野,广泛搜罗史料,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考察,深入历史的细微处,以小见大,多有开拓之功。
将古代的海洋作为历史空间进行描述实非易事。海洋以其不断的流动,以其难寻边界的宽广无垠,共同宣示着一种难以为人所控制的无序状态。这种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激发了秦汉方士等古人的奇崛想象,滋生出独具魅力的神秘文化。秦汉方士所描绘的海洋世界,是仙人所居、奇药之属,又有符命祥瑞,萦绕在海面的氤氲水汽之上。这令秦汉帝王魂牵梦绕。秦皇汉武之日常所居毕竟远离海滨,但无论是他们屡次“并海”而行和“东巡海上”,还是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海洋构想,汉武帝在宫殿区营造的“海池”与“海中神山”意象,所共同体现的,都是一种强烈的海洋情结,是对海洋的憧憬与向往。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就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这种憧憬与向往之上。前有徐福为秦始皇东渡入海寻仙药,后有东方朔谏止汉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莱”。面向海洋,秦汉帝王所求有二,一是希求长生不老,二是祈望预知政治气运。这些在科学原则下看似荒诞不经的追求,却在客观上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开发、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联系的初步扩展。这种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想象力与实用主义的缠绕,共同构建起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摘编自董家宁《面向海洋的秦汉文化——评秦汉海洋文化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陆地而言,人类对海洋的认知曾经极度匮乏,海洋代表着未知和虚空。
B.近几十年来,作为一门学科的海洋史有了长足发展,丰富了全球史研究的内容。
C.中国土地广袤辽阔,陆地完整独立,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海洋文化无关紧要。
D.秦汉时期的海洋文化独具特色,其理性与非理性、想象力与实用主义交织缠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屈原《天问》中的诗句,论述了古代的中国人无法正确认知海洋的现象。
B.文章从中华文明的组成、传播等方面,论证了中国史研究先天缺乏关注海洋的动机。
C.文章论述王子今《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的特点,肯定了它在秦汉史领域做出的有益探索。
D.文章分析秦皇汉武的海洋情结,论述了当时海洋探索的目的及所起的客观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海”的本义来源于“晦”,这体现了古人缺少海洋知识,将茫茫大海视作陆地缺损的虚无之处。
B.海洋史成为全球史研究的有效路径之一,这是因为海洋彼此连通,把整个世界连成了一体。
C.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在探索海洋的进程中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和世界知识逐步完善起来。
D.海洋的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感,激发了秦汉帝王对海洋的憧憬与向往,从而滋生出神秘文化。组卷:20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除了体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所说的“一种将身体、精神与意志和谐统一在一起的人生哲学”,也为世界奥运史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追求一种人民性,鲜明地表现了“快乐奥运”的理念。开幕式中200多人组成的人民群体,由各行各业的代表、国家功勋以及各民族的代表组成;闭幕式的1300名演职人员同样是来自各中小学、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北京冬奥会注重人民性理念的传达,既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也是中国人民热情洋溢、团结友善、欢迎全世界朋友的态度的自然流露。
北京冬奥会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融合,鲜明地表现了奥运会的中国文化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在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将中国古代关于岁月的算法及其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进行了一次生动展现。开幕式“奥运五环”的亮相则采用了李白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让黄河水铺满整个大地,水凝结成冰后,在鸟巢舞台中央拔地而起。北京冬奥会不仅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而且以科技手段、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北京冬奥会追求疫情防控与体育竞赛的协调,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互爱互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用红色作为闭幕式的主打颜色,这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它不仅代表着喜庆、祥和与幸福,而且氤氲千百年来的秦汉气息、唐宋遗风、元明清神韵,还象征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奋斗史。当前人类正处在面对疫情的艰难时刻,红色寓意着世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守与温暖,寓意着全球一起抗击疫情、面向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中国红将这种温暖以视觉化的方式传递到全球。
(摘编自《用好北京冬奥会的文化遗产》、《光明日报》)材料二:
在近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八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都制定了《场馆遗产计划》,明确赛后用途和规划,努力打造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优质资产。
传承利用好冬奥遗产,巩固奥运成果,持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普及发展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
赛后,冬奥场馆将面向公众开放,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休闲,举办丰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服务全民健身。同时,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继续申办、举办高水平国际赛事和各项国内赛事,带动大众赛事和地方发展。
据介绍,冬奥场馆将实现场馆四季运营,所有冰上场馆四季向公众开放,举办大型赛事和文化休闲活动。延庆和张家口山地雪上场馆,受气候限制,冬季将开展雪上项目大众体验和举办赛事;非雪季,利用赛区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休闲、山地度假、户外运动等产业,实现冬奥场馆四季运营。
(摘编自《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将实现四季运营》,《北京学习平台》)材料三:
如同2008年夏季奥运会闭幕后一样,如今“后冬奥时代”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北京作为‘双奥’之城,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遗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许强表示,在后冬奥时代,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使冬奥科技成果从冬奥会走向城市发展的应用场,飞入寻常百姓家。“冬奥会的宝贵财富,将成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动力。”许强说。
据了解,在冬奥会中广泛应用的智慧场馆技术,目前已开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和枢纽型建筑进行推广并逐步应用,此外,在绿色环保领域,北京正加快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绿电技术、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普及。
许强介绍,北京还将面向产业升级,加速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应用“云转播”技术、8K高清视频技术、服务型智能机器人等,加强智能技术场景应用与体验布局,助力北京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北京智造”品牌,助力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
从申办、筹办到完美收官,科技创新贯穿北京冬奥始终,融入冰雪盛会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一过程中,首都北京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跑出了加速度。
中关村、怀柔、昌平,3个国家实验室全新成立,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8家瞄准“制高点”的新型研发机构先后问世、新的体制机制激活创新创造。
京郊怀柔,雁栖湖畔一座务实基础研究的科学城已然成形。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正在这里加速形成,支撑原始创新的力量在这里集聚。未来,这里的大科学装置将供全球科学家共享。
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正在顺序铺展,昔日中国互联网的诞生地,今天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新高地。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科技赋能,一起向未来》,《人民日报•海外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奥会开闭幕式各行各业普通群众的参与,是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行业迅速发展后文化自信的必然呈现。
B.我们必须用科技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呈现,才能更鲜明地表现中国文化特色。
C.为了在后冬奥时代更好地利用场馆,传承优质资源,北京冬奥组委会为所有竞赛场馆都制定了《场馆遗产计划》。
D.北京将在城市发展中持续为科技冬奥成果提供应用场景,而冬奥会的科技成果也必将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下列对材料相关的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的创意和李白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构想,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B.冬奥会后场馆将面向公众开放,实现四季运营,冬季开展大众体验和举办赛事,非雪季则发展特色旅游、山地度假等产业。
C.冬奥会场馆的开放,既体现了开闭幕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又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D.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奥运会的文化遗产、场馆遗产和科技遗产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将持续助力中国未来发展。
(3)冬奥会的科技遗产为城市发展赋能的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回答。组卷:2引用:3难度:0.6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夫王得中
柳青
王得中是我们营部的一个马夫,依照这个怪老头子自己的说法,便是给一个“四条腿的战士”当勤务。这以前,他初参加部队的时候背过几天步枪,后来做第三连的伙夫:他的工作调来调去,只有一个原因,便是他力不胜任了。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常常用手摸着他的胡须对别人宣布他早已成了一“废物”,不中用了。
现在,他等待着什么似的站在我们面前,不肯听从调动的时候,这些印象便活生生地浮现于我们脑际了。
“你不要太固执!”营长将他膝边的那块地图掀开,挪动了一下腿子,向王得中说,“平时行军你还掉队掉了老远,我们到宿营地半天等不着看马的人。何况现在这样繁重的战斗任务呢!”
“俺死了,也让人家说俺当八路军了。俺……”
“尽搞些怪名堂,你!”营长打断了他的啰嗦,说:“调你到县游击队就是把你踢出去了?你也不想一想,每个人带三天的干粮,两天的生粮,天又落了雪,这一仗打下来还有你没有?把你留在地方武装里,还不是想让你多吃几天小米饭哩!”
他一辈子是一条光棍,没有妻室儿女,没有财产和固定职业。阳春三月,他也许背起搭桩上庙会去赌博;而当农忙了的时候,他便给随便什么人做几天短工。1937年开始的这个战争一一谢天谢地,他说-结束了他的无休止的流浪。他参加了我们的部队不久,聪明地看清了我们的一切,逢人便说这下子解决了他死以前的一切问题……
“做在里边,吃在里边,这就是好家。又不受谁的冤气,一个人一辈子还想怎么呢?”他说。
我初到这营里不久的一次行军中,在大休息的时候,他端一碗水,腿子一拐一拐地双手送到我的面前。我感谢地接过来喝着,他站在旁边等待着他的碗。我喝完时将它交给他,他没有立刻走开,迟疑了好久,终于问道:“刘干事,听说你是才从延安来的……”
“是的。”我说。
“他们从延安养伤回来的同志都,咱们那延安又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是医院,又是托儿所,嘿嘿……养老院有没有呢?”
他是一个“废物”,已经开始打听养老院的事情了。这种人在我们的战斗部队里不仅无用,而且有时会成为很恼人的累赘。若是王得中被俘了去,极刑使他供出了他所知道的我们的一切,那该多么糟糕啊!
突然,营长猛地转身过去,暴叫了起来:“脱掉你的军装,给你一套便衣走你的路!”
王得中冷不防这一着,打了一个寒噤,脸色刷地白了起来,瞪着眼了。好久,他才稍稍复原了一点-他弄不清这是吓唬,还是真要他离开队伍……
王得中却扯住自己的袖口,擦了擦嘴角的胡子,颤声说道:“俺跟队伍走。”
这使得我们都张起嘴来,莫名其妙了。对于这个老头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想呢?
就在这时,从我们所驻的村庄后边的高山上传来了喇叭声。我们立刻静悄悄地屏住气听着,号音落了的时候,教导员对营长说:“去吧,团部在叫我们两个。”
王得中也只好受命退了下去,以后再说。
我们收拾了地图,揣测着将会发生怎样的新的情况。直至半下午的光景,他们才回转来了。庭院里的积雪已经可以埋住鞋袜,天空的雪朵还像往下筛一般地落下来。我们猜想:在这样的天气里有可能提早行动。但是谁料五点钟晚餐,六点钟便走呢?
王得中的事当然无法解决了。
我看得清清楚楚,他跟着队伍出发了,脸上阴沉沉的,像我们所有的战士一样,一声不响,活像一队哑巴在前进着……我在路上碰到他,一半担心一半鼓励地说:“王得中,丢脸的事可干不得呀!”
“俺老王?放心!”他头一转向我说,正像他吹牛的神气一模一样。雪落在他的军帽上、肩膀上和背包上-他低头看着路,一拐一拐地追赶着队伍;他的那个老伙伴,一根未削皮的柳杖,帮助着他……
在部队开始行动和在战斗中间,军政首长们有更多的事务要处理。三天两整夜之内,我们进行了两次战斗,破汾河和同蒲铁路,越过耸入云天的绵山,跑上了几百里路。我们谁也没有碰到王老头子。只在到达一个叫作马跑泉的山村里时,我突然想起在第二次战斗以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了。
驻扎在马跑泉村,我们的任务便只有恢复疲劳。可是,我刚刚闭起眼来,还没睡去,王得中便一拐一拐来到我的面前……
“俺跟队伍走。”我的耳朵好像听见他说。
我不知道我为这个“废物”心里难过到怎样。我知道这没有丝毫用处,然而我不能够克制我自己。但到驻扎这里的第三日,当我们的便衣收容队的同志们赶来,我从他们那里知道了王得中的结局时,我一下子感到好像他们卸去了压在我心上的一块石头——他们说他牺牲了。当他清楚自己无法赶上队伍的时候,他大约向从他身边跑过的一个战士,要到一颗手榴弹。他坐着,将它的保险盖揭去,用手指勾着它的铁丝环子,等待着他的死神。有三个日本兵要来活捉他,我想大约同我见到的一样,还喊着“巴格亚鲁”,而在他们到他身边时,手榴弹爆炸开来,四个人一同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当地的居民说那正是天将要亮的时候……
1941年5月13日在杨家岭
(原文及标题有改动)
(1)下列有关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多次出现“废物”一词,表面上是王得中的自称和“我”对王得中的评价,实际上“废物”在描写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颇含深意。
B.小说插叙了王得中参加部队前的流浪经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革命队伍把一般老百姓改造为人民英雄的熔炉作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中的对话符合人物的身份,如王得中经常说“俺……”,营长经常加重语气,而“我”说话直截了当,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D.小说中的营长和“我”都担心王得中掉队,但营长担心的是他牺牲,“我”担心的是他被俘,这是因为“我”和营长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不同。
(2)王得中自称为“废物”,文中“我”也用“废物”称呼他,如何理解“废物”这个称号?
(3)篇幅设计往往是一篇文章精彩与否的关键。本文的篇幅设计就十分巧妙。在文章最后,作者用寥寥数笔交代了王得中这一人物的结局,这一结局安排简短却富有震撼力。请简要赏析一下文章这样设计篇幅的好处。组卷:11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①_____,那么到了“太空”,不就没有空气了?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太空出差三人组“顺利进入太空。根据任务,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中驻留6个月。这么长的时间,②_____?宇宙空间可不止4800米这么低,地球周围的宇宙空间,最低高度大约是10万米,这里几乎就没有空气了,气压甚至是地面的百万分之一。航天员想在这里呼吸,就不是“补充氧气“这么简单了。那么,在太空的他们呼吸的氧气有哪几种获取方法呢?
第一种方法③_____。这种方法最为直接,不过效率也很低。第二种方法是固体燃料氧气发生器。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氧气。固体原料利于存储,可以用较小的体积储备较多的氧气。例如,装看粉末状氯酸钠和铁粉混合物的金属罐子。在,点燃时.铁燃烧并产生化学反应所需的热能,相应的化学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氧气。商用飞机在舱内气压下降时也用相似的办法制氧。
第三种方法是电解水。这种方式在地面很少用,却是空间站中提供氧气非常重要的手段。在地面上,电解水消耗能源较多,产生的氢气又有危险,但是,空间站上的供电不是问题,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供应免费的电力,而伴随产生的氢气也可排放到太空中。作为原料的水。可以从地球上通过补给船运送到空间站,还可以通过冷凝器回收机舱空气中的水蒸气,甚至使用航天员的尿液过滤和回收。据报道.国际空间站的氧气.发生器就是电解水的制氧设备。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宇航员获取氧气的方法,体现顺承关系,不要遗漏信息。组卷:3引用:2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色彩——是我们认知任何事物的第一视觉感受。我们将红、黄、蓝视作三原色,通过不同比例的调和从而获得五颜六色,即我们常规认知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可我们却常常发现缤纷世界远非这些简单色可以描述的。例如,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穿过一件“蜜合色”的衣裳,“蜜合”指中医配置药丸时,煎蜂蜜至一种淡黄色的白色的状态。
类似的,有取自“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暮山紫;有引自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东方既白;有摘自“同在潇湘吾独返,相似频寄海天霞”的海天霞……出现的这一批从未在美术课上学到的中国传统色,引发不少人的热议与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