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12 2:0:2
一、基础积累(1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大气,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大海大气,不拒绝点滴清澈的泉水抑或浑浊的污水,于是①____,拥有了浩瀚与澎湃;高山大气,不嫌弃一块石头的(丑陋/丑恶),一棵小草的卑微,于是,②____,拥有了巍峨与坚定;蓝天大气,不厌恶一片乌云的阴晦,一只小鸟的聒噪,于是,③____,拥有了广袤与无边。大气是总能站在(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让人感觉厚重,像一本好书,内容让人荡气回肠,不轻不浮。无论从何种角度去看,都不会感觉索然无味。一旦读起来就能让人爱不释手,从中受益非浅。大气是一种糊涂,不贪小利而失大节,保持内心的原则,看似迷糊,内心亮堂;大气是一种忍让,怎能轻易拿自己的涵养挑战别人的浅薄;大气是一种力量,心若高山纳鲜苔,志如大海容风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清澈(chè) 嫌弃(xián) 受益非浅 B.浩瀚(hàn) 澎湃(pài) 卑微 C.广袤(mào) 聒噪(tián) 爱不释手 D.厌恶(è) 阴晦(huì) 荡气回肠 A.丑陋 高瞻远瞩 B.丑恶 高瞻远瞩 C.丑陋 高屋建瓴 D.丑恶 高屋建瓴 A.①他的眼界更加辽远 ②他的身姿更加伟岸 ③他的心胸更加广阔 B.①他的身姿更加伟岸 ②他的心胸更加广阔 ③他的眼界更加辽远 C.①他的心胸更加广阔 ②他的身姿更加伟岸 ③他的眼界更加辽远 D.①他的心胸更加广阔 ②他的眼界更加辽远 ③他的身姿更加伟岸
A.大气是一种忍让,不轻易拿自己的涵养挑战别人的浅薄;大气是一种力量,心若大海容风雨,志如高山纳鲜苔。
B.大气是一种忍让,要轻易拿自己的涵养挑战别人的浅薄;大气是一种力量,心若大海容风雨,志如高山纳鲜苔。
C.大气是一种力量,不轻易拿自己的涵养挑战别人的浅薄;大气是一种忍让,心若高山纳鲜苔,志如大海容风雨。
D.大气是一种忍让,心若大海容风雨,志如高山纳鲜苔;大气是一种力量,不轻易拿自己的涵养挑战别人的浅薄。组卷:5引用:1难度:0.5 -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组卷:153引用:7难度:0.7
二、古诗文阅读(21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①,至是始芳。抵青龙潭,潭水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②,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改动)【注释】①稽雪:这里是积置,②磊落:众多而错杂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错误的是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B.微斯人 微:如果没有 C.更会两溪 更:更加 D.又过五水 过:渡过 A.一茅出涧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为松谷庵旧基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循溪东西行 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 D.至是始芳 斯是陋室(《陋室铭》)
A.【甲】文作者以景的宏伟壮阔写人的志向远大,以哀景写仕途“退”的逆境,借迁客骚人反衬古仁人的“不以己悲”;以美景写仕途“进”的顺境,借迁客骚人的得意忘形反衬古仁人的“不以物喜”。目的是抒情言志。
B.【甲】文用“衔远山,吞长江”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写水波壮阔。
C.【乙】文用“势既雄壮”和“奔流乱注”写出青龙潭水势雄壮、湍急的特点。
D.【乙】文中作者因为松谷庵附近有积雪存在,满含失望之情,无心赏景。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再 循 溪 下 溪 边 香 气 袭 人 则 一 梅 亭 亭 正 发组卷:4引用:1难度:0.5
四、现代文阅读(22分)
-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平炉台上的绿豆汤罗日新 ①我发现,八十多岁的母亲竟把晒绿豆当成了一件每天必做的事。
②每天早晨,母亲起来洗漱完毕,只要不下雨,第一件事就是把阳台台面擦拭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绿豆倒在竹簸箕里,小心翼翼地放在上面。做这件事时,母亲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起先我并没在意,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其中的秘密。
③那天下午,一只小鸟正在簸箕上吃着绿豆,我透过窗户的玻璃望去,小鸟吃得优雅从容,并不怕人。显然,小鸟不是第一次来我家阳台吃绿豆了。
④“宝山啊,你慢点吃……”母亲站在阳台门边,望着小鸟,小声地自言自语,“现在国家富了,我们家也富了,不像以前,吃绿豆还要凭票供应……”
⑤哦,原来,母亲把天上飞来的小鸟当作去世的父亲回家了。难怪她老人家每天那么勤快地晒绿豆。
⑥穿过漫长的光阴,重重叠叠的往事浮现在眼前。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父亲在钢厂宣传部任报道组组长,为了报道工人们的先进事迹,他总是深入到火热的平炉台上和炼钢工人一起劳动。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夏天气温很高,在空气中划根火柴似乎就能燃烧,平炉台上更是酷热难当。为了防止炼钢工人中暑,工厂每天给平炉台工人供应降暑绿豆汤。父亲总是把他的那一份留下来,用饭盒带回家给我喝。
⑦每天下午五点多钟,太阳还没有落山,我就会端个小木凳,坐在家门口的大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山下那条小路的尽头,等待着骑自行车的父亲出现。只要看到父亲的身影,我就会欢呼着从山坡上冲下去迎接。看着我双手捧着冰绿豆汤喝的馋相,母亲总是会轻轻地问一声父亲:“今天又去平炉台了?”
⑧突然有一天,父亲的饭盒里没有绿豆汤了。“以后不能带绿豆汤回来了。”父亲小声说。
⑨那时,生活物资非常匮乏,绿豆要凭票供应,有时很难买到,但炼钢平炉台上用来防暑的绿豆汤是保证供给的。炼钢工人的福利比企业机关干部好,工人便常常将自己吃的保健饭、绿豆汤省下来带回家给家人分享。然而,厂部出于对炼钢工人防暑的考虑,要求工人只能自己喝不能带回家。父亲是干部,更要带这个头。从此,喝平炉台前那碗冰凉甜糯的绿豆汤,成了我的奢望。
⑩多年后,我大学毕业,恰好被分配到炼钢厂。母亲为此心里十分不愿意,她心疼儿子在基层工作要吃很多苦。父亲坚定地说服她:“年轻人想上进,就必须选择生产一线,从最艰苦的平炉炼钢干起。”就这样,我穿上白色的帆布工作服,脚蹬大头帆布工作鞋,头戴红色安全帽,爬上了平炉台,在高温环境里抢修设备,手握钢钎干活,常常全身湿透。当然,我也喝上了防暑降温的绿豆汤。
⑪难忘啊,青青的绿豆汤,高高的平炉台,慈爱的父母!
⑫2019年10月,我以工作过的钢厂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钢的城》在《十月》杂志上发表了。那天,母亲在杂志封面上撒了些绿豆,又一次等待小鸟飞来。她在那里喃喃地说:“宝山啊,这本书里有你儿子写的小说,里面有你工作了一辈子的大冶钢厂,有你报道过的平炉、二炼钢……有你的同事,你快来看看吧。”
⑬我的眼眶湿润了,轻轻地走过去陪母亲等待那只灰脖子的小鸟。过了好久,它终于从空中飞过来,落在杂志上,一口一口,慢条斯理地啄食着绿豆。母亲颤颤巍巍地说:“宝山啊,回家的路太长了,太远了……”眼前的一幕,让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⑭父亲啊,儿子现在天天都喝着平炉台上的绿豆汤,儿子和母亲想您了。
(1)本文围绕“绿豆汤”回忆了多件往事,请结合文章把下图补充完整。
(2)我发现,八十多岁的母亲竟把晒绿豆当成了一件每天必做的事。(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文章题目“平炉台上的绿豆汤”好在哪里?
(4)父亲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5)校刊设有“温馨亲情”“关爱老人”“爱护生命”栏目,该校刊正在征集作品,你认为将上文推荐给哪个栏目最合适?为什么?组卷:14引用:1难度:0.5
五、写作(40分)
-
10.生活中有许多声音,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声声入耳;校园里的书声、歌声、呐喊声,声声传情;生活中的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动听……这些声音或温暖、或温馨、或感人,在泛黄的生活影像中,总有一种声音会叩动你的心灵……请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作文,不得少于600字。
(2)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组卷:19引用:10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