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部分高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0 10: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她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的,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下列关于中西方戏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弱者是悲剧主人公,而强者则是悲剧的制造者。
    B.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
    C.中国古典悲剧淡化戏剧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且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D.西方的悲剧根源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的故事表明,受宗法、道德说教等影响,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是中国悲剧人物的一致选择。
    B.《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悲剧有多种原因,但他无法超越、无法直接感知的异己力量是根本原因。
    C.西方的悲剧中,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俄狄浦斯王》就是典型的例子。
    D.在安娜•卡列尼娜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人观念中,人存在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悲剧特点和精神的一项是
     

    A.项羽好大喜功,目空一切,刚愎自用,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最终身败乌江,自刎而死,悲惨落幕。
    B.梁山好汉义薄云天,替天行道,终难逃被朝廷招安的命运。
    C.《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的产物,集二人的情感、性格、家庭、社会等为一体。
    D.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
    (4)中西方悲剧有许多不同,其原因有哪些?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二,联系课本,简要阐述《雷雨》具有悲剧性的依据。

    组卷:4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宅门》(节选)
    郭宝昌
          人们悲伤地看着,不少人落下了眼泪。
          景琦轻轻抱起颖宇向外走,人们让开了一条路。外面传来警车的叫声。王喜光和汉奸们向门外跑去。
          景琦抱着颖宇慢慢下了台阶,人们跟在后面走着。日本宪兵冲进大门,分开站住了。
          景琦抱着颖宇,从日本宪兵的刺刀面前走过。后面跟着长长的人群。
          景琦抱着颖宇向大门口走,轻轻说着:“三叔,咱们回家去,三叔!”
          新宅上房院北屋。供桌上摆着三老太爷的照片,桌前摆着三老太爷未喝完的半瓶洋酒,桌边放着一把鬼头刀。景琦站在桌旁,脸上呈现出从未有过的严肃。
          堂屋里黑压压地坐满了白家全族的人,谁也闹不清这位七老爷又想干什么。静静地坐着没有一点声音。景琦声音低沉地开口了:“我,白景琦,光绪六年生,五十七岁,身板儿硬朗,什么毛病都没有,一顿能吃一只烤鸭,喝一坛绍兴黄,离死还早着呢!可今儿……我要立遗嘱!”
          全族的人都是一惊,嗡地一声议论起来。景琦的声音盖住了大家:“三老太爷走了,他走得惊天动地!他没向日本鬼子弯腰,他没有卖祖求荣,他为了我,为了咱白家大宅门的全族,顶天立地地走了……”
          屋里又鸦雀无声了,人们目不转睛地望着白七爷。“他给咱全族增了光,给咱们全北平的药行增了光!谁心里都明白,下一个该轮到我了,日本鬼子不会放过我,也就这三五天的事,不就是个死嘛!死我不怕,可死了以后的事我不放心,我得立个遗嘱!敬业——”坐在人堆儿里的敬业吓了一跳,忙站了起来,怯怯地:“我在这儿呐!”“站到前边儿来。”景琦不动声色,敬业战战兢兢地走到了屋子中间。景琦从供桌上拿起刀,噌地将刀拔出了鞘。刀出鞘,寒光闪闪。景琦一声断喝:“跪下!”敬业吓得“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下,惊恐而又茫然。
          全屋的人都紧张地望着。白景琦用刀尖指着敬业“说!做了什么对不起祖宗的事?!”敬业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景琦凶狠地望着。敬业大叫:“真没有!”景琦厉声地喝:“你今儿要敢说一句瞎话,我就用你脑袋祭奠三老太爷的在天之灵!”敬业心虚胆怯地:“爸!我到底做错什么了?”“秘方!”景琦狠狠地,“你把祖传的秘方给了日本人田木青一!”敬业大叫:“我没有!天地良心呐!”景琦大喝一声:“小胡总管!”站在门外的小胡忙走进门,惊慌地望着,走上前怯怯地说:“大爷把秘方交给田木,是我……亲眼所见!”景琦举起刀杀气腾腾地缓缓走向敬业。
          全屋的人都吓得站了起来,只有杨九红坐在角落里没动,闭着眼默默地数着念珠。敬业惊恐地趴到地上向后退:“爸!……爸!……别……您听我说,我是拿了几张方子给田木,可后来我一想,万一叫您知道了,我就没命了,我……我又要回来了……”景琦站住了:“胡说!他就乖乖儿地还给你了?!”敬业急忙说道:“我说那方子是假的,试试他给多高的价儿,既然价钱合适,我明儿再给他送真方子过去,他上过一次当,所以还给我了,不信您问香秀!”
          景琦把眼一瞪:“嗯……香秀是谁?!这也是你能叫的吗?!”敬业忙抽了自己一个嘴巴:“瞧我这张臭嘴,不信您问我妈!”一直站在景琦身后已经是太太打扮的香秀忙走上前,说:“敬业说的是实话,是我叫他编个瞎话要回来的!”
          景琦垂下了刀:“你还算有一怕,可你动了这个念头这个宅门儿就不能容你,从今儿起,把你赶出家门,不混出个人样儿来,永远不许进家门儿!”敬业傻了:“爸!我以后……”景琦不容分说:“来人!把他赶出去!”
          小胡和几个仆人生拉硬扯地把敬业架了出去,敬业杀猪般地嚎叫着,全族的人都目瞪口呆地望着,没人敢动。
          景琦回身将刀放到条案上:“言归正传。”他看了一眼香秀,香秀忙从条案上拿起写好的遗书递给景琦。
          景琦慢慢将遗书展开,一张黄桂纸上整整齐齐地写着楷书,响起了景琦低沉的声音:“我,白景琦,生于光绪六年,自幼顽劣,不服管教。闹私塾,打兄弟,毁老师,无恶不作。长大成人更肆无忌惮,与私家女私订终身,杀德国兵,交日本朋友,终被慈母大人赶出家门;从此闯荡江湖,独创家业。骗了两千银子,收了沿河二十八坊,独创‘泷胶’‘保生’‘九宝’‘七秀’三十二张秘方,济世救民,兴家旺族;为九红,我坐过督军的大牢,为槐花,坐过民国的监狱,为香秀,得罪过全家老少,越不叫我干什么,我偏要干什么!除了我妈,我没向谁低过头,没向谁弯过腰!”
          全族的人都屏声静气地听着。
          景琦念着,越来越激动:“如今,日本鬼子打到了咱们家门口,逼死了三老太爷,我立誓,宁死不当亡国奴!我死以后,本族老少如有与日本鬼子通同一气者,人人可骂之!我死以后,如有与日本鬼子通同一气者,人人可诛之!我死以后……如有与日本鬼子通同一气者……”他举起了鬼头刀:“照着我这口刀说话!”景琦将刀狠狠地劈了下去,条案上的花盆被劈得粉碎,庄严地:“立遗嘱人,白景琦!”
          白七爷目光炯炯地望着前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白景琦立遗嘱展开情节,刻画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白七爷形象。
    B.白家新宅供桌上的那把鬼头刀,既表现白七爷立遗嘱时的严肃,也震慑了日本宪兵和汉奸;既是教育白敬业的道具,也表明了白家人誓死保护药方的坚决态度。
    C.白景琦宁死不做亡国奴,提前给自己立遗嘱的行为令人动容,让全场的人无比震撼,所有人都对白七爷佩服得五体投地。
    D.“秘方”是本段情节的冲突焦点,白家人、汉奸、日本人,各色人等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四个相同的段落,反复强调白景琦抱着三叔从人们面前走过,走向白家的过程,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设置了悬念,为下文的情节作了铺垫。
    B.文章大量使用省略号,表现人物复杂的情绪。如白景琦的慷慨悲壮,白敬业的紧张害怕,这些省略号的使用使文章更具艺术张力。
    C.文章擅长运用渲染与烘托的手法。屋里的“鸦雀无声”、全屋人的“目不转睛”、刀鞘的闪闪“寒光”等,无不为白景琦“立遗嘱”的行为蓄足了声势。
    D.文中首尾两次写到白景琦“立遗嘱”的情节,形成首尾照应;而末尾的情节更具体、详细,具有反复和递进的艺术效果。
    (3)曹禺认为,文学作品主要是写“人”,刻画人物要尽量避免脸谱化、扁平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白七爷的人物形象。
    (4)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其越激烈作品的艺术张力越大。试分析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①           ,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包括他的未完成的理论。②            ,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我们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③         。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神秘谋杀故事都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象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孙行者去了,我们慢慢行。
    B.大家一起干吧,为我们的学校,为我们的友谊!
    C.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要记住,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D.我们对幡然改进的人,应热情欢迎,不纠缠历史旧账。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曹《书法约言》中写道“书必先生而后熟,既熟而后生”,汤临初《书指》对书法学习这一原理的解释颇为恰当:“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宿构或套作。

    组卷:1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