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8 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ㅤㅤ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如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好像在国外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ㅤㅤ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ㅤㅤ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ㅤㅤ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材料二:
    ㅤㅤ由于近代“乡土中国”经验的有限性,费孝通所言的“礼治秩序”过于强调了礼治和法治在维持秩序时所运用力量的差异。在费孝通写作此书时,帝制时代的国家权力已经基本崩溃,在帝制废墟上继起的新式政权的触角还未能深入乡村社会。因此,“乡土中国”不仅是一个费孝通所言的“无法”社会,也近似于一个无政府状态的“无国家”社会。在这种特殊的时代条件下,礼治在维持秩序时难以依靠国家的权力。
    ㅤㅤ但在帝制崩溃前,礼治秩序既会使用传统的力量,也会使用国家的力量,而后者与法治秩序相比并无太大的差异。对于这一点,属于费孝通同代入的瞿同祖在同样于1947年出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指出:“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同为社会约束,其分别不在于形式上,也不在强制力之大小。从形式上看,成文与否并非决定的条件,法律不一定成文,礼亦可以成文。上古时代的《礼记》《仪礼》,近代的《大清通礼》,都是成文的礼书。从另一点来看,强制力的大小,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也不能作为划分礼法的客观标准。”《礼记》《仪礼》是国家施以教化的儒家典籍,《大清通礼》更是国家编纂颁布的礼书。在传统中国,礼治秩序显然并不排斥国家权力的使用。不过与法治和国家权力的结合相比,礼治与国家权力的结合并非不证自明的。
    ㅤㅤ毫无疑问,费孝通为社会科学中的秩序类型提供了一种新的“理想型”——礼治,但由于其经验场景刚好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断裂和区域差异最为严重的一段时期,他对礼治秩序的讨论被置于较低的分析层次和较窄的作用区间。如果要将历史的视界从近代中国转向古代中国,进而建立中国古代与当代的历史连接,就需要在保留费孝通“礼治秩序”内核的同时对礼的概念外延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
    (摘编自田野《礼治与国家建设——将中国元素植入政治秩序理论》)(1)下列对材料一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保证“小国寡民”的安宁,无需法律或规律等力量,只需要人们的本能或良知。
    B.礼和法律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两者维持规范的力量有不同之处。
    C.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礼治”规范的力量比有形的政治权力机构的力量更大。
    D.社会的任务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生活需要,人们只要相互合作就能更好达成目的。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基于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提出了关于乡土秩序维持属“礼治”这一判断。
    B.材料一之所以能推论“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是基于其秩序是“无法”的。
    C.材料二比照帝制崩溃前的国家权力,指出“礼治秩序”曾经离不开法治秩序依靠。
    D.材料二指出材料一讨论礼治秩序的局限性:被置于较低分析层次和较窄作用区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人为维持秩序,不如去借助无形的力量。
    B.礼治社会中,“礼”是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一定排斥残酷的内容。
    C.在传统中国,礼治秩序并不排斥国家权力使用,难免有“计划”“统制”色彩。
    D.材料二视角更宏阔,肯定“礼治秩序”的内核,也主张扩展“礼”的概念外延。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然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礼”的现象,一些适龄青年因为彩礼问题而被迫终止婚事筹备。《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堤契诺秋日
    黑塞
    ㅤㅤ有几年,堤契诺的夏天依依不舍地不肯离去。在炙热、暴风雨频繁的那几年中,在八月底或九月初左右,夏日持续了几天的狂风暴雨后,又戛然停止,夏天突然变得既老迈又衰弱,然后尴尬地消失无踪。但这几年则有好几个星期都没有暴风雨,甚至也没有雨,那样安静而友善的夏日,就和施蒂弗特作品中所描写的夏日一样,是如此地澄蓝、金黄、平和与温柔,间或穿插着焚风对着树木吹上一两天,提早摇落栗树绿色多刺的果实,将蓝色更添上一层蓝,让暖紫、明亮的山脉显得更明亮,为蝉翼般剔透的空气增添了一分透明。渐渐地,树叶在数周里悄悄变色,葡萄叶变成黄、褐或紫色,樱桃树转为绯红,桑树染上金黄色,在深蓝的金合欢中提早变黄的椭圆叶片,就像涣散的星光闪烁着。
    ㅤㅤ我这历经沧桑的旅人、沉静的旁观者及画家,长年体验着此地的夏末和秋天,约有十二年之久。秋天来临时,农民及当地居民会以半欢庆的方式工作,他们唱着或模仿着从牧民或其他农民那儿学来的歌曲或祭典仪式,采收葡萄,修补木桶,点火除草,烤栗子,目送袅袅蓝烟慢慢变幻、消失,为过于澄澈的乡景增添一点神秘、隐约、温暖与希望。此时,在旅人眼中,这些农夫和居民无比美好,令人羡慕,也值得效法。然而,农人迷迷糊糊,像作梦一般地在葡萄架和桑椹丛间点燃火焰,他们似乎只是为了这种恍惚的美感,为了这种孩子气的、牧羊人式的闲情逸致而点火,为了借着如梦似幻、袅袅上升的轻烟,将远近的湛蓝、金黄、绯红等五彩缤纷的温婉景色,和谐、婉约地串连起来,让轻烟如音乐般在苍穹下轻响着。在这时节,从数日到数星期,从早到晚,这缕轻烟不断升起,缤纷的乡景因而显得迷迷濛濛。
    ㅤㅤ我经常观察这缕轻烟以及生火的大人和小孩,看他们慵懒、漫不经心地干活,看他们带着一点点厌烦及昏昏入睡的神情,完成田里一年中最后的工作。这景象使我想起蛇、蜥蜴和昆虫,当秋来转凉时,这些动物变得嗜睡、蹒跚、缓慢,它们无所谓地进行着习以为常的工作和行径,受够了夏天,厌倦了阳光,只想着冬天,想着静歇,想着睡觉,昏昏沉沉地睡。一片祥和、无忧无惧、简单健康、准备冬眠的大自然,以及原始农村的生活等,这一切总是令我羡慕。我的羡慕是有原因的,我很了解这种对野火和秋天的眷恋,以及这一切所带来的不由自主的快乐。曾经有几年的时间,我也是自己照顾花园,自己在园中生火,因此,秋天总让我难过。乡愁虽不是刻骨铭心,但仍深藏我心,它的光芒美化了一切,让我明白我所失去的。随意找个地方定居,耕种一块土地,爱上一块土地,分享农人和牧人简朴的快乐,分享两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农事作息,不再是一名旁观者或作画者,在我眼中,这种命运是美好的,令人羡慕的,即使我已尝试过,经历过,但同时也明白,只有这样的生活并不能使我快乐。
    ㅤㅤ啊!这可爱的命运又降临我身上,就像一颗成熟的栗子掉落在旅人的帽子上,只须打开壳就可品尝栗子一样,我出乎意料地又定居了下来,虽然我不是土地所有人,但却能在有生之年一直租用它。于是,我拥有了一块土地!我才在土地上盖好了房子,也搬进屋里了,如今,我又要开始在这块土地上过着我所向往的农人生活。但我不想汲汲地经营这种生活,只想随兴些;我追求的是闲情逸致而非工作,我不想刨挖森林,种植植物,只想在秋天之焰的蓝色轻烟中幻想。然而,我还是种了山楂树当篱笆,也种了灌木、树和许多的花。现在,我将晚夏初秋的光阴消磨在花草与花园中,消磨在一些琐碎的工作中——修剪新长的篱笆树,准备春天的菜畦,打扫道路,清洗水源,并以杂草、细枝、荆棘、绿色或褐色的栗子壳生了一堆火。
    ㅤㅤ无论如何,一切就随缘吧。
    ㅤㅤ在生命之中,有时幸运降临,理想得以实现,内心得以满足,即使并未持续太久,也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有着定居的感觉,有家的感觉,有与花木、泥土、泉水为伍的感觉,有对一小块土地负责,以及对五十株树、几畦花圃、无花果树、桃树负责的感觉,这样的感觉真好。
    ㅤㅤ每天早上,我在书房窗前挑拣无花果实,以便享用,然后,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走入秋色之中。我站在篱笆旁,剪去高约一米、干扰篱笆的木贼属和车前属等杂草,将它们一堆堆、一团团地聚集在一起,在地上点起火,添些树枝,盖上些绿草,让火闷烧得久一点。看着袅袅轻烟如泉水般缓缓浮动着,在金色的桑树树梢间,与蓝色的湖水、山脉及天空融为一体。
    ㅤㅤ我聆听着小男孩吹奏的曲调,在燃尽的火堆上铺层落叶,希望就这么永无止境地站着,无欲、安详的眼光越过金色的桑椹树梢,落在五彩缤纷的田野里。一切看起来是如此地祥和、永恒;不久之前夏日的热浪才横扫过大地,不久之后,冬天的暴风雨及降雪又将侵袭它。
    (选自《堤契诺秋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再现了堤契诺明丽、澄澈、祥和、令人留恋的秋天。
    B.作者认为只有融入一片祥和、无忧无惧、简单健康、准备冬眠的大自然才能快乐。
    C.全文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眷恋之情,毕竟这能给他带来内心的满足。
    D.散文的“灵魂”在于神韵,贯穿本文的主线便是作者那种对大自然细腻亲切的情感。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从不同特点的夏天起笔,重点描写友善、安静的夏天,自然引出了秋天。
    B.文章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出现了许多描写对象,而且彼此间还有些跳跃性。
    C.作者善用短句,如“拿起草帽、篮子、锄头、耙及篱笆剪”,读来热烈喜庆。
    D.本文的颜色词丰富,如暖紫、绯红、澄蓝等,反映了作者对色彩的精准把握。
    (3)本文在描写堤契诺秋日的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结合全文,谈谈划线部分中的“火焰”美在哪里。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夜市,萌芽于殷周,成型于汉代,即便是夜禁制严苛的唐朝,夜市也曾昙花一现,有过片刻的辉煌,到了宋朝,夜市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蔚为大观。而步入现代社会,夜晚的休闲娱乐已经成为常态化生活的一部分,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并产生了一个热词——“夜经济”。
    ㅤㅤ夜经济,过去是衡量城市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①       。在“人流、物流、资金流”这组表述经济发展的词语中,人流即人气。人流大、人气旺,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ㅤㅤ),那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②       
    ㅤㅤ精神文化消费是夜经济的重要消费类型。偏重偏旧的产业结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而文化“潜力股”则是经济发展的“创意股”。③       ,经过文化这支色彩瑰丽的画笔点染,城市的夜经济名片会更有意蕴。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路晚上八九点钟的一座城市就人烟稀少
    B.八九点钟的一座城市晚上就马路人烟稀少
    C.八九点钟的晚上一座城市马路就人烟稀少
    D.一座城市的马路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明特征并具有研究价值的事物,譬如古今地标建筑理念及风格,城市治理举措及面貌,地域产业结构和民俗风情,社会大众生活及心理等。这些文明特征和研究价值构筑了该城市的“性格”,体现在个人与城市关系的叙事中。
    ㅤㅤ你的个性养成与你所在的城市息息相关。班级计划举行题为“我的个性与城市性格”的班会,请你结合你日常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ㅤㅤ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