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 8:0:9
一、积累运用(共18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1难度:0.8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2引用:1难度:0.5 -
4.下面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②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③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④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⑤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⑥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阅读理解(共42分)
-
11.阅读王族的《胡杨》,完成问题。
①在干旱的戈壁或者沙漠中,如果出现伫立的植物,一定会让人欣喜,忍不住走过去仔细观看一番。那样的植物往往是胡杨,不论远近,胡杨看上去都像一只手,似乎上抓天空、阳光和空气,下抓土地、风和飞落的鸟儿。它们的枝条像指缝,风或从中迅疾穿过,或猛烈吹刮出声响。风因此成为胡杨的陪伴,但胡杨有时候为风而动,譬如枝条摆动,叶片飘零,有时候哪怕被狂风撕扯得粗粝斑驳,也一动不动经历着生与死的无声更迭。
②与其他植物相比,胡杨是最耐旱和耐涝的树种,它们扎根于缺水的地方,不论高矮粗细,都在春天长出绿色叶子,在秋天又悄无声息地凋零。入冬后的寒风大雪疯狂肆虐,胡杨似乎被挟裹着倒了下去,但是当寒风大雪过后,就看见一棵棵胡杨还站立在原来的地方。生长于苦寒之地的植物,其生命状态往往非凡奇异,胡杨也概莫能外,它们的外观看上去斑驳粗壮,但木质却纤细柔软;树叶虽然缺少光泽,却有好闻的清香。熟悉胡杨的人走到胡杨树下,会伸出手抚摸一下树身,还会拽一片叶子到鼻子跟前闻一闻,神情颇为愉悦。
③10余年前,在新疆沙雅县见到一棵200余年的胡杨树,当地人称其为树王。它的树干通直,高度有近 20米。最奇特的是树叶,因为那一带极为干旱,周围的小胡杨树只长着狭小的叶片,但那棵树王枝条上的叶片,却长得圆润翠绿。当地人说,胡杨的根能延伸数十米,而且有极强的忍耐力,能从根部萌生幼苗,所以树王附近的小胡杨树,都是树王的子女。听他那么一说,便觉得干旱的荒漠环境,其实是胡杨最好的生存之地,就连有裂口的树皮,都是难得一见的生命景象。也就是在那次,听人们说胡杨极能抗热、抗干旱、抗盐碱、抗风沙。当时想,当风沙呼啸而来时,胡杨迎头伫立的姿势,不就是一种抗争,一种无声的呐喊。
④在新疆见到的最为壮观的胡杨,是在塔里木河边。那天,我们的车子出库车向草湖方向行驶,走不多远,便看见成片的胡杨在前面林立,像是欢迎的队伍一般正在等候着我们。胡杨,这西部大地上的雄性之树,往戈壁或沙漠中一站,不管扎根之处的沙石被大风吹走了多少,甚至连根也已裸露出来,还掉了皮,断了支系,但仔细一看,还稳稳地立着。
⑤不远处是塔里木河,我以为耐旱的胡杨与河流没有关系,不料朋友说,怎么能没有关系呢?沙漠中的河流流淌向哪里,胡杨就跟随河流长到哪里。沙漠中的河流不像常见的河流那样固守一个河道,它们的河道变化非常频繁。所以,沙漠中的胡杨,基本上都与河流保持同一方向。胡杨靠根系吸收水分,只要地下水位在4米左右,便可从容存活;如果地下水位跌到6米以下,胡杨就会萎靡不振,甚至死亡。说话间,听到一阵流水的声音,空气中也传来一股湿意。我们的车子到了塔里木河边,没看见河水,倒先看见河边有大片胡杨林,林边的河流就是塔里木河。那是一个胡杨王国,每一个臣民都安宁平和地生存在自己的国家里,四周一片安宁。
⑥当晚宿于河边的乡政府,第二天早晨,我刚走到胡杨林边,便发现胡杨在一夜之间绿了。平时,胡杨的树身和枝干都是斑驳的,看上去像是快要枯死,但是在春天,胡杨犹如得到了宽容,于是发芽生绿,又焕发了一次生命。那天,我发现胡杨在初春迅速焕发的绿中,显示出了一种撼人的生机———粗大的绿色叶茎和斑驳的树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像是一位画家画到这里突发灵感,在树身上涂了几块绿颜色。或者说,这几块绿色就是胡杨轻盈的思绪。春天使人亢奋,而胡杨却一直在春天勃发生命。
⑦这时候,胡杨林里传来了歌声。胡杨林太密,看不见唱歌者的身影,只能听见歌声:“花朵的脸庞给太阳,姑娘的脸庞给小伙”。我正陶醉于这美妙的歌声,便看见一棵胡杨的树枝突然倒向一边,一个人一步便跨了出来。他肩扛一把坎土曼①,身着祫桦②,像一只慢慢走动的黑羊。他对马路上的我们视而不见,唱着歌迈上一个沙梁,身子一晃便不见了。等我们走到那个沙梁前面,看见他正背靠一棵胡杨,低着头在抽莫合烟。抽完烟,他便在胡杨树下又开始唱歌。胡杨正绿,一个老人随心所欲地唱着歌,这是沙漠里难得的恬静的一幕。那个早晨,我无比激动。我看见人和胡杨犹如太阳,自己把自己照亮。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记着那个唱歌的老人。我一直觉得,那个老人就是一棵胡杨;他的歌声,就是胡杨的声音。
(选自2023年04月0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注】①坎土曼:中国新疆少数民族的一种铁制农具,有锄地、挖土等用途。②祫袢(qiā pàn):现代维吾尔族民族式男装。
(1)选文第④节中写“在新疆见到的最为壮观的胡杨,是在塔里木河边。”胡杨的“壮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2)文中第⑥节的“像是一位画家画到这里突发灵感,在树身上涂了几块绿颜色。”加点的“涂”字能不能换成“抹”?
(3)选文第③段写了一棵“树王”,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③节中提到“听人们说胡杨极能抗热、抗干旱、抗盐碱、抗风沙”,请结合全文分析胡杨能够抗干旱、抗风沙的原因。
(5)文章最后说“我看见人和胡杨犹如太阳,自己把自己照亮。”人和胡杨如何照亮自己?组卷:7引用:1难度:0.5
三、作文(共60分)
-
12.学习语文,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生活中。社会生活给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各种书籍报刊、街上的招牌广告、门口的对联、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网络等。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就会有收获。请以“在生活中学语文”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②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5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