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五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2)

发布:2024/10/17 19:0:1

一、选择题

  •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组卷:217引用:16难度:0.9
  • 2.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组卷:5引用:2难度:0.8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31引用:2难度:0.5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23引用:2难度:0.7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组卷:11引用:3难度:0.9
  • 6.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
    ①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______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②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______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
    ③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______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④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______更限于一个很短的时间。

    组卷:14引用:2难度:0.8

三、默写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频频出现“烟”的意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一句描写村落炊烟随风飘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
     
    ”一句形容大海上烟波渺茫。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诗人多次使用“月”这个意象,如以“
     
    ”烘托心情,以“
     
    ”衬托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先写“
     
    ”,以美女衬英雄;再写“
     
    ”,以曹军惨败来突出周瑜英气勃发的形象。

    组卷:9引用:2难度:0.9

四、作文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流行“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②20世纪五十年代,青年流行“到边疆去”。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④20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大学去”“到夜校去”。
          ⑤20世纪九十年代,青年流行“到特区去”“到国外去”。
          ⑥到了21世纪初,青年流行“到北上广去”。
          ……
          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6引用:2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