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矿育新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5 8:0:9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核心所在。
          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内在核心之一,对自由意识的体验、领悟、开掘与渴求,构成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价值指标。酒文化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体现了文人饮酒摆脱世俗羁绊而获得人生的自由状态,自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重要的美学追求。这种自由是一种审美化的心灵,就是自由化的心灵。它使我们能够飞翔到心灵的至高境界,它能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达到心灵本真形象的恢复和重建,重在“真”。
          总的来看,酒文化中的自由意识,主要指的就是“真”,不受生死荣辱的羁绊,拥有了一种自然本真的赤子之心,是一种在空间中无拘无束的没有障碍的生存体验,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酒文化中有浓厚的超越意识,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求得一个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超越意识是哲学意识的精髓,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生中充满了痛苦与不幸,生命囿于特定的时空局限而难得伸张。超越精神、超越意识是摆脱现实束缚,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陶渊明一生与诗、酒一体。生性爱酒,但家境贫穷至极,无酒也雅咏不辍。他自己常说,夏日闲暇时,高卧北窗之下,清风徐徐,与羲皇上人不殊。陶潜不通音律,却收藏着一张素琴,每当酒友聚会,便取琴抚而和之,但人们永远不会听到他的琴声,因为他的琴一根弦也没有。用陶渊明自己的话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充分表达了陶渊明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不拘俗物的超越境界。
          娱乐意识也是中国酒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点。行酒令,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一般用于宴饮和郊游场合。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的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饮酒行令”。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传统方式,它既是一种调和饮酒气氛的娱乐方式,又是一种古代文化人表现自我的重要形式。在古代,酒令的形式有很多种,有赌赛令、射覆令、花枝令、文字令、诗歌令、酒筹令等等,在饮酒过程中,赋诗填词、猜谜行拳,增加游戏性和娱乐性,是我国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人饮酒,特别是中国文人饮酒,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且是借助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酒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休闲方式,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种文化,“壶中天地”的广阔和妙处就在这里,这种妙境正是酒文化的魅力所在。
    (摘编自李庶《中国酒文化精神的美学品格》)材料二:
          《红楼梦》刻画了数十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数十位人物能够在红楼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不同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塑造这些人物性格的精彩之处,相当一部分都与酒有关,与酒令有关。
          第六十二回中,湘云这个爱新奇的红楼女儿为了给宝玉的生日宴会带来热闹的氛围,想出了一个新的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有的话,总共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在此次的饮酒行令中,林黛玉、史湘云的性格得到了极大的诠释。
          宝玉回答不上湘云的酒令,“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替他回了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在黛玉的酒令语言中,古诗词信手拈来:“落霞与孤鹜齐飞”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风急江天过雁哀”反用陆游《塞夕》诗,“九回肠”语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鸿雁来宾”语出《礼记•月令》,末句用李白《子夜吴歌》。
    而湘云所作的酒令却别有风味:
    奔腾澎湃,江间波浪兼天涌,
    须要铁索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
    ——不宜出行。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其一)
    泉香而酒洌,玉碗盛来琥珀光,
    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挂归,
    ——宜会亲友。(其二)      黛玉和湘云同作酒令,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二人的迥异性格也在酒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以小窥大。从《红楼梦》的酒令语言出发,不仅可以窥见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作者的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所谓“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如此是也。
    (摘编自孙和平《酒中凸性格,令里显智慧——管窥<红楼梦>酒令语言》)材料三:
          ……采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窦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蝌枕莉。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囔囔说:“泉香酒洌,……醉扶归,……宜会亲友。”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其精神核心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情趣、思维方式、审美意象、精神追求等方面联系密切。
    B.中国酒文化精神所追求的自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自由能够打破心灵的外在锁链和内在锁链,使得心灵的本真形象得以恢复和重建。
    C.在宴饮和郊游的场合,中国古代文化人只能借助行酒令这一传统方式来调和饮酒的气氛,其所行酒令形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单一。
    D.中国酒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种哲学意识,寻求超越自我,摆脱现实束缚,追求美好生活,是生命意识的强化,是宇宙意识的回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赋予酒以精神,将饮酒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其饮酒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借助酒来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
    B.陶渊明不通音律,却备了一张没有琴弦的素琴,在聚会时抚得怡然自得。这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超越了自身艰难苦厄的超脱境界。
    C.中国酒文化脱不开娱乐意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所描写的宝玉生日宴会饮酒行令的场面涉及中国酒文化,体现出一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
    D.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众人在大观园为宝玉摆寿酒,作为行令者的湘云对酒令的要求新颖别致,其所作的酒令能凸显她的形象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酒文化具有“自由意识”的一项是
     

    A.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B.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C.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D.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有人评价,“史湘云像夏天,热烈奔放;林黛玉像秋天,凄清冷艳”,请结合材料二中的酒令内容,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
    (5)材料三中,“湘云醉眠芍药裀”选段能够体现中国酒文化精神,请结合材料一、二以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红楼梦》十二曲之《乐中悲》

    组卷:29引用:10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结构技巧论是中国古代戏剧诗学和小说诗学中的重要部分,李渔谈戏剧创作,把结构摆在第一位。他说,老天之造人,是先制定全形,而不是由头顶到脚踵“逐段滋生”,否则,人之一身就会有无数断续之痕;作家写戏,和这也类似,首先要谋虑的是“结构全部规模”。结构就是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必然要求全局在胸。对于小说和戏剧,结构最主要的是对情节的安排。中国古代理论家们最看重的是情节进展的节奏感,有快有慢、有冷有热、有紧有松。宋元之际的罗烨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说,小说“靠敷演令看官清耳”,“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这里已经显示出,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的着眼点,是稳稳地吸引欣赏者,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它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情节的编织、情节进展节奏的掌握上。提掇,是提起、振作的意思;敷演,是陈述、发挥的意思。
          金圣叹在《水浒传》“读法”中说:“《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起承转合是文章作法,提掇敷演是小说作法,两者都要数十回只是一篇文字,整个作品一气贯通。金圣叹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缺乏结构上的整体观,“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
          为了使小说成为有机整体,在技巧上,就要设法贯串各种人物和情节。用配角、用道具贯串情节,是元明戏曲创作和小说创作常用的技法,以后,《红楼梦》等更纯熟地运用。《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议论说:“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明,则成何文字?”作者在写第一回之时,心中已经有了小说的全局,对于起承转合、提掇敷演,已经有了总体安排。
          与提掇敷演相关,金圣叹还论及“犯中求避”。《水浒传》第十一回总评说:“吾观今之文章之家,每云‘我有避之一诀’,固也。然而吾知其必非才子之文也。夫才子之文,则岂惟不避而已,又必于本不相犯之处,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此书于林冲买刀后,紧接杨志卖刀,是正所谓才子之文必先犯之者,而吾于是始乐得而徐观其避也。”写作者要避免与前人重复,要避免与自己以前的作品重复,要避免同一部作品中段落重复。避免的最佳途径不是摆脱表面的相似,而是找出相似中的差别。
    (摘编自王先霈《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技巧》,有删改)材料二:
          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是“量”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面,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西方建筑和中国现代建筑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数”的增加,将各种不同用途的部分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由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
          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西方长篇小说也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结构相对应的,则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所采用的那种所谓的“缀段性”结构。“缀段性”原是西方汉学家依据亚里士多德关于情节有机统一性的观点,而对明清章回小说缺乏艺术整体感的一种讥评:“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缀段性”,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缺乏所谓的整体感。”事实上,叙事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模仿”或“组织”,既可以采用“因果律”和“时间化”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显然,西方叙事文学主要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如《西游记》等则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模式。
          一般来说,西方建筑偏重“内部空间”的创造,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偏重“外部空间”的设计。西方建筑基本上是单体的,所以创设“内部空间”是建筑师们进行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创造了很多强化“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富有整体感,如建筑方向的确定(主座朝南)、左右对称、中轴线的设置等。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西游记》各回中有的以诗开篇,有的以诗作结,中间常是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以诗为证”。这些诗词并不是小说叙事逻辑内在发展所必需,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
    (摘编自龙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认为作家写戏,和老天造人类似,刚开始就要全局在胸,谋虑好如何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B.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着眼于如何吸引欣赏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情节编织和进展节奏的掌握上。
    C.西方建筑和中国建筑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对空间内外部设计的理念不同,影响了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模式。
    D.一般情况下,与西方建筑注重“内部空间”设计不同,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外部空间”设计,使建筑群富有整体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情节冷淡处需发挥,情节热闹处有收拾,中国古代小说讲究开阖有度,铺排得当。
    B.作者认为与《西游记》不同,《水浒》七十回以起承转合之法结构情节,一气贯通。
    C.材料二的作者并不认同西方汉学家对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缀段性”结构的批评。
    D.中国建筑讲求“对称美”,文学也是如此,小说中的诗词就具有这种结构功能。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B.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C.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D.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4)《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是“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后写“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描写贾宝玉出场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之后写“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脂观斋评点为“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请结合材料一的“犯中求避”,谈谈你对此评点的理解。
    (5)依据材料,概括《西游记》的叙事结构特点。

    组卷:19引用:12难度:0.5

六、语言表达

  •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所谓碳中和,也就是净零排放,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何以提出此目标?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发展模式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和物质投入,因而产生大量碳排放、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不可持续。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重大挑战,我国以此目标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
     
    。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我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这不仅是国际责任担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保障。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七、话题作文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习惯过节。节者,接也。节是一个运动着的概念。
          岁月轮回有节。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制定出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每月两个节气,节节递进,一年就这样走过。
          植物的生长也有节。最典型的是竹子,竹管中空外直,每隔尺许必得有一停顿,然后接着长,是为一节。一棵竹子,如果一直到顶,没有节,就不能成材,不堪为用。务过农的人都知道玉米拔节。夏季的夜晚浇过一场透水,你就在玉米地旁听吧。劈啪作响,那是田野里生命生长的交响曲。
          人的成长其实也有节。这节中蕴含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载着我们的成败得失,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动态过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人生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