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高三(上)入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2 1:0:3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2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中开篇,大屏幕上逐个闪现二十四节气,从“雨水”开始,最终行至“立春”。通过二十四节气把倒计时与古诗词以及充满生机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将中国气韵传递给全世界。
          人类文明史上产生的历法,基本上可分为3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以四季变化周期即回归年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阳历,例如现行的公历。以月相阴晴圆缺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做阴历。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编制的历法叫做阴阳历,中国的传统历法就是阴阳历的典型代表。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二十四节气表征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季节、气候的对应关系,虽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但对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以第一个节气立春为例,它意味着北半球万物开始复苏,是一种趋势。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在“立春”这天,黑龙江也许还在飘雪,海南岛已经阳光和煦,就连江苏省内也有温度差异,但“春回大地、逐步变暖”的趋势却是一致的。
          二十四节气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农业已逐步告别了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但二十四节气对当今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的长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中蕴含着物候特征,启示着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指示气温的变化。这些规律,特别是各地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谚,易于掌握和传播,在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作用。
          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方面发挥了更为独特而多元化的作用,形成了众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节庆活动。例如国家于每年秋分举行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都会举行形式多样的庆丰收活动。同时传统节气民俗活动也十分丰富,如广西天等县举行的霜降节、浙江三门县举行的冬至祭冬等。节气民俗与农家乐相融合,还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了农文旅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
    (取材于施芳等人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留心观察,其中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量、降雪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二十四节气里蕴藏着丰富的中国智慧,这也正是其得以延续并需要继续传承的原因所在。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受到一定冲击。但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学习的。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促进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尤其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群众于春分社日举办的节令文化活动。集会演出、赶场交易、食药开耕,人们交流农事经验和养生之道;唱社戏、踩高跷、放河灯,文娱活动精彩纷呈。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
          甲
     
    。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乙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二十四节气在物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
          丙
     
    。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取材于刘宁、林继富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编制而成的阴阳历。
    B.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回归年周期,属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C.每一个节气日当天,我国南北各地的天气状况都是一致的。
    D.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具有指导意义。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至、冬至两个节气中的“至”反映了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
    B.谷雨、芒种等节气反映了动植物、庄稼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
    C.二十四节气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尊重、保护、利用自然的理念。
    D.近年来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再现生机。
    (3)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不属于让二十四节气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做法的是
     

    A.冬奥会采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
    B.熟练记诵二十四节气农谚
    C.设计二十四节气主题文创产品
    D.节气民俗与乡村旅游融合
    (4)请在材料二中甲、乙、丙三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当今社会仍需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组卷:11引用:2难度:0.2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与晋鄢陵。 盟:结盟
    B.其来两端。 持:坚持
    C.乃解扬而献楚。 执:捉住
    D.于是解扬楼车。 登:让⋯⋯登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楚庄王郑与晋盟。 ②郑襄公肉袒掔羊迎。
    B.①晋闻楚伐郑。 ②若之许我,已而背,其信安在。
    C.①庄王为却三十里后舍。 ②以其反晋亲楚也。
    D.①大破晋军河上。 ②宋告急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不能事边邑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
    B.敢布腹心,惟命是听(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听从您的命令。
    C.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楚王赏赐(解扬)厚礼并(与他)立约,让(解扬)说反话。
    D.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
    C.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
    D.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
    (5)文中解扬和楚庄王都谈到了“信”。他们各自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面对“信”的?

    组卷:8引用:3难度:0.5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都护骢马行
    杜甫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注释】①高都护,即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率军万人,平定小勃律国,因这次战功,入朝升官。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九载(749、750年)间杜甫困居长安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西”两句,写安西高都护的青骢马,随主人打了胜仗,东至长安。
    B.“功成”两句,写青骢马从遥远的西域来到京城,蒙受了恩惠与优待。
    C.“雄姿”两句,写青骢马不屈服于被束缚的命运,总怀念战场的胜利。
    D.“长安”两句,写长安壮士不敢骑它,它在城里风驰电掣,全城皆知。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中的“青骢马”和《孔雀东南飞》中“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中的“青骢马”都是指一种毛色青白的骏马。
    B.这首诗中的“伏枥”与曹操《步出夏门行》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伏枥”都是指马在槽枥之间吃草料被豢养。
    C.这首诗中的“交河”和李颀《古从军行》中“黄昏饮马傍交河”中的“交河”都是指西域的交河,以此代指兵戈交接的战场。
    D.这首诗中的“青丝络头”和李贺《马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的“金络脑”都是指沙场建功后佩戴的名贵马笼头。
    (3)托物寄情是古诗常用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作者借“马”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组卷:34引用:2难度:0.2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中国古代诗人面对“水”,总是感慨良多。看到水流匆匆,屈原感叹自己理想来不及实现,在《离骚》中写下了“
     
     
    ”。魏征以水为喻,劝谏唐太宗谦虚谨慎,学习“水”居于人下的德性,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下了“
     
     
    ”。王安石有感于古都历史的兴废,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借水发出“
     
     
    ”的感叹。苏轼则有感于天地永恒、人生短暂,在《赤壁赋》中借水发出“
     
     
    ”的感慨。

    组卷:6引用:2难度:0.9

作文(5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无论植物、动物或人,无论个体或群体,其生长都离不开所处的各种环境。事物生长受制于环境,也可以对环境有反作用。请以“环境与生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7引用:2难度:0.5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望”,含有向远处看,盼望、希望等意思。望,可瞻美景;望,可许心愿;望,可眼欲穿……请以“望向_______”为题,联系现实生活,亦可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2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