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2021年同步练习卷(3)

发布:2024/11/19 22:30:2

一、文言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丈夫之 冠:行冠礼
    B.父 命:教导,训诲
    C.与民 由:遵循
    D.往之 女:女子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诸侯惧 结友
    B.是得为大丈夫乎 始一反
    C.顺为正者 无从致书
    D.行天下大道 吾妻美我者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讨论“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孟子善用类比来说理,选文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C.“焉得”一语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D.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从“安居而天下熄”中可以看出。

    组卷:18引用:1难度:0.5
  • 2.文言文阅读。
    (甲)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A.往之 女:女儿
    B.故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C.贤者能勿 丧:丧失
    D.行乱其所为 拂:违背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冠也 于宋君
    B.顺为正者 君为长者
    C.由是生而有不用也 无法家拂士
    D.所欲有甚生者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3)对画线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A.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取得的事。
    B.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地活着。
    C.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D.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地活着。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都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三段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C.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乙文中所说的“贤者”和丙文中所说的“是人”是同类人,他们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勇往直前。
    D.三段短文都是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组卷:12引用:1难度:0.6
  • 3.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得为大丈夫乎 (怎么,哪里)
    B.往之 (同“汝”,你)
    C.以顺为 (准则,标准)
    D.与民 (由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父
    B.之曰
    C.独其道
    D.贫贱不能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B.孟子“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孟子用“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正反对比,他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D.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组卷:92引用:2难度:0.7
  • 4.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无违夫子!’以顺为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父 命:教导,训诲
    C.必敬必 戒:告诫
    D.以顺为 正:准则,标准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
    C.得志,与民由之
    D.威武不能屈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是从功利的角度来定位的。
    B.孟子针锋相对,用一个设问句表明了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不屑和鄙视。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
    D.文中孟子所表达的观点为人民广泛认同,后世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组卷:18引用:1难度:0.5

二、翻译

  • 5.翻译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组卷:9引用:2难度:0.5
  • 6.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组卷:17引用:3难度:0.5

三、课内阅读

  • 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此之大丈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不大丈夫哉/臣知不如徐公美
    B.不得/寻向所
    C.此之大丈夫/予菊,花之隐逸者也
    D.威武不能/猥自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选文,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组卷:215引用:7难度:0.6
  •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独行其 (道:道路)
    B.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这,这样的人)
    C.以顺为 (正:端正)
    D.无夫子 (违:违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女子嫁也 ②妾妇道也
    B.①往送之门,之曰 ②往之女家,必敬必
    C.①无何 天下之广居
    D.①子未学 ②请以军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C.“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组卷:14引用:1难度:0.5
  • 9.读《富贵不能淫》,完成文后各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面三组词的含义。
    ①诚: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帝感其
    ②淫:富贵不能 慢则不能励精
    ③道:妾妇之 国人
    (2)与“丈夫之冠也”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
    B.投诸渤海之尾
    C.女子之嫁也
    D.闻之于宋君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往之女家;
    ②与民由之;
    (4)对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孟子和景春的观点不一致,请摘出他们的观点;并谈谈通过学习,你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组卷:10引用:1难度:0.5
  •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父 命:教导、训诲
    B.往之 女:同“汝”,你
    C.与民 由:理由
    D.富贵不能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诸侯惧 面山
    B.顺为正者 域民不封疆之界
    C.行天下大道 不闻天子
    D.独行 如土石何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景春用一个“诚”字加重肯定语气,流露出对张仪、公孙衍的高度认可。
    B.孟子针对景春的观点,先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再反驳景春的观点。
    C.孟子认为:无论得志与否,大丈夫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原则。
    D.本文多处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组卷:11引用:2难度:0.5
  • 11.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顺为 正:
     
    ②必敬必 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文中划线句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组卷:4引用:1难度:0.5
  • 12.阅读孟子《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面语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岂不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必敬必 戒:告诫
    C.丈夫之冠也,父 命:教导,训诲
    D.得志,与民 由:遵循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
     

    A.一怒而诸侯
    B.女子之也,母命之
    C.往之家,必敬必戒
    D.不得,独行其道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分析直接严肃,充满讽刺意味。
    B.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C.本文运用了排比,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组卷:8引用:1难度:0.5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子/未学礼乎?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D.居/天下之广居。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一居住下来,天下就会太平。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文: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
    C.“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译文: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在来来往往的门前,告诫女子说。
    D.“得志,与民由之。”译文: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B.文中运用反问对景春的观点给予间接否定,也利用反问引出“礼”,从礼的角度进行阐述。
    C.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是顺从君王意志之人,算不上大丈夫。
    D.孟子运用排比句式,从正面提出大丈夫的标准,加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4)下列选项表述符合孟子大丈夫标准的一项是
     

    A.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B.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面颜求万禄,曲意逢人喜。

    组卷:8引用:2难度:0.5

四、对比阅读

  • 3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富贵不能淫》)      (二)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锋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世说新语•游侠自新》)注:①游侠:指重信义、轻生死的人。②行检:品行。③攻掠:袭击、抢劫。④辎重:行李。⑤指麾:同“指挥”。⑥锋颖:挺拔突出。⑦劫:强盗。⑧辞厉:《太平御览》四〇九作“辞属”,对,指谈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 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B.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C.道 行天下之大  策之不以其(《马说》)
    D.得 是焉为大丈夫乎 锺子期必之(《伯牙善鼓琴》)
    (2)把语段(一)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语段(一)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请比较分析。
    (4)请根据语段(一)体现的思想核心来分析语段(二)中戴渊的言行是否符合这个思想核心。

    组卷:25引用:3难度:0.7
  • 39.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二)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dī):公羊。④廩:储藏的米。⑤去(jǔ):储藏。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行天下之大 不足为外人
    B.居天下之广 不可久
    C.之女家 湖心亭看雪
    D.威武不能 手指不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语段(一)中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语段(一)中的哪句话写出了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语段(二)中的苏武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

    组卷:745引用: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