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8 13: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戏剧的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和歌曲等六大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安排”。这是两千多年前产生的欧洲传统的“情节中心”戏剧观,与初步发展的古代希腊戏剧是相适应的。进入近代社会,由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发现,人们对戏剧中的人物投去了更多的关注。然而即使是“性格中心”说也承认,情节对于戏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戏剧的基础,是其他要素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莎士比亚在创造情节结构方面是杰出的,他的每部戏剧几乎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恩格斯在谈悲剧的一封信中高度评价莎剧的情节特征,他写道“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那将是“戏剧的未来”。《哈姆莱特》作为莎剧的典范,也是“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典范,正是生动丰富的情节与典型的人物性格、进步的思想倾向、优美的艺术语言的有机融合,相得益彰,使《哈姆莱特》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前后,欧洲一直流行着“情节整一”的戏剧原则。这个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戏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一部戏剧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而且要完整、长短适度。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只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情节整一”的原则支配着18世纪之前的欧洲戏剧创作并且成为古典主义法规“三一律”的一部分。莎士比亚强调戏剧模仿自然,创作从实际出发,走上了与“情节整一”完全相悖的道路。他的每部戏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每条线索都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内容,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哈姆莱特》设置了三条情节线索。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为父复仇及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为父报仇为辅助线索,三条线索构成了戏剧的主要情节。与一条线索的情节相比,这个悲剧故事不仅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展示了从丹麦宫廷到贵族家庭、从守望的城堡到凄惨的墓地等生活的画面,而且包容了更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生活。
人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好的戏剧情节。这是一个戏剧的重要原则。莎士比亚历来重视这一原则。他的戏剧特别是悲剧总是贯穿着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斗争针锋相对,场面惊心动魄。在这方面《哈姆莱特》是十分成功的。它不仅安排了三条交错对比的线索编织了生动丰富的悲剧情节,而且设计了两个尖锐激烈、贯字金剧的戏剧冲突,进一步增强了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哈姆莱特》的第一个冲突是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矛盾冲突,第二个冲突是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这两个冲突相互交织构成了悲剧情节的主线,波澜起伏,生动丰富,始终充满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高文坡《<哈姆雷特>情节的魅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在戏剧六大要素中最重要,部戏剧的情节只能有一条完整、长短适度的线索。
B.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和以前欧洲戏剧创作都曾受古希腊戏剧“情节中心”观和“情节整一”原则的影响。
C.莎士比亚的戏剧不仅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广泛地展现时代和社会,也贯穿着尖锐激烈的冲突。
D.《哈姆莱特》的主线是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主要冲突有哈姆莱特的内心矛盾、他与克劳狄斯的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引用了恩格斯的名言,证明《哈姆莱特》是世界戏剧史上伟大的经典,原因就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B.文章第2段对比了两种不同的戏剧创作,说明复杂的线索、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哈姆莱特》情节的特征。
C.文章第3段强调了戏剧冲突的重要性,并指出贯穿全剧的两个尖锐激烈的冲突是《哈姆莱特》成功的重要原因。
D.文章从复杂线索设置、激烈冲突安排这两方面来论述《哈姆莱特》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证明其情节的魅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近代社会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重视,戏剧的基础由情节转变为人物,戏剧观由“情节中心”转变为“性格中心”。
B.《哈姆莱特》通过设置三条情节线索,扩大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这是“情节整一”的戏剧创作无法胜任的。
C.冲突在戏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增强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因此在戏剧创作中,要重视对戏剧冲突的设计。
D.哈姆莱特的悲刚结局从矛盾冲突来分析,这既是他与克劳狄斯冲突中双方较量的结果,也是他内心冲突的性格使然。组卷:3引用:4难度:0.6
一、2(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英国德比郡巴克斯顿的哈珀山有一片名为蓝潟湖的矿场深池。这里美丽的蓝绿色湖水多年来吸引了数十位游泳爱好者——尽管湖边竖立着醒目的标语:“警告!在这片湖里游泳可能导致皮肤和眼睛发炎,引发肠胃问题、真菌感染和皮疹。”湖水的PH值与氨水和漂白剂相近,而且水里满是垃圾和动物尸体。但人们依然趋之若鹜,直到当地政府把湖水染成了黑色,“前赴后继”的游泳者才终于绝迹。
人类就是痴迷于蓝色,不管这有没有道理。研究表明,光的波长决定了我们看到的颜色。可见光的波长是400~700纳米,紫色和红色分别位于可见光谱的两端,大约475纳米的蓝色介于二者之间。我们已经发现,蓝色波长的光会带来生理、认知和情绪各方面的好处。神经外科医生阿米尔•沃肖尔擅长成人微创脊椎手术和开颅手术,他表示:“蓝色波长的光具有安抚、松弛、提神的效果,能够引发积极的情绪响应。事实上,蓝光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唤醒功效,是因为它能激发一些神经递质,带来愉悦、欣喜、幸福的感觉,这和多巴胺的效果十分类似。”沃肖尔认为,蓝色之所以能带来这些正面的感觉,是因为地球上的水和天空都是蓝的,而我们人类正是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演化出来的。
(摘编自华莱士•J•尼科尔斯著,阳曦译《蓝色思维》)材料二: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给颜色加上心理色彩,如桃红、金黄、翠绿、天蓝,我们在描绘这些颜色时就把我们对这种颜色的心情给透露出来了。
在色彩色度学中,颜色的命名有很多标准限值,如色相、明度、纯度、主波长等。这些标准大致可分为三组,将色相、色光、色彩表示的归纳为一组:明度、亮度、深浅度、明暗度、层次表示的归纳为一组;饱和度、鲜度、纯度、彩度、色正不正等表示的归纳为一组。
心理颜色视觉的名称,虽然和色度学中的几个物理量相对应,但这种对应关系,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例如,色度学中白光的纯度为零,一切单色光的纯度均为1:但是心理颜色视觉在分辨色光的区别时,却认为各个单色光的纯度并不是一样的。同样的单色光,黄、绿和白光的差别不大,红、蓝和白光的差别显著。所以,我们往往会觉得,黄色光尽管也是单色光,但纯度却比蓝色光低些,就好像刮沙尘暴时的天空颜色总不如晴朗无云时那样让人感到心里透亮明净一样。
(摘编自原田玲仁著,郭勇译《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材料三:
自然界有很多不同颜色的光谱,蓝光只是其中之一,是指波长在400~500纳米之间的光。波长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越强,所以蓝光对于眼睛的影响为许多人所关注。各种关于蓝光危害的说法也流传开。对此,北京同仁医院验光中心的吕主任表示:其实蓝光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不要过大夸张蓝光的危害性。蓝光并不都是有害蓝光,真正有害的是400到440或450纳米以内的蓝光,而450到500纳米之间的蓝光有调整生物节律的作用,睡眠、情绪、记忆力等都与之相关,对人体反而是有益的。而且短波蓝光是不是一定会对人眼产生伤害,吕主任表示要客观对待,这与照射强度与照射时间有关,当照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两个小时以上,才有可能对视网膜产生损害。
(摘编自《专家告诉你屏幕蓝光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1)下列对材料中“蓝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游泳爱好者无视警告牌下湖游泳,是因为大约475纳米的蓝光作用于人的眼睛,刺激性最强,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响应。
B.因为蓝光的纯度高于黄光,所以南方水乡一碧如洗的天空比北方大漠刮沙尘暴时的天空颜色更透明明净。
C.蓝光是指波长在400~500纳米之间的光,波长420纳米的蓝光比波长450纳米的蓝光能量更高,穿透力更强。
D.蓝光有调整人体节律的作用,具有安抚、松弛、提神的效果,它对人体的睡眠、情绪、记忆力等产生正向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痴迷于蓝色,面对蓝色会产生愉悦、欣喜、幸福的感觉,可能与地球上的水和天空都是蓝的,而我们人类正是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演化出来的有关。
B.因为我们很容易给颜色加上心理色彩,所以通过对颜色的描绘,就能判断人的心理状况,从而窥见人的内心。
C.心理颜色视觉的名称和色度学中的几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但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所以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的正比关系。
D.按照眼科专家的说法,短波蓝光也不是一定会对人眼产生伤害,只有当照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持续两个小时以上才有可能对视网膜产生损害。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蓝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对此提出应对的策略。组卷:0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父亲的长河
钟求是 父亲丢失记忆大约是从71岁开始的。医生建议他练书法,但他写着写着,就变成只写八个字:昆城城北中心小学。这天回家陪父亲吃饭,父亲认真吃了一口,抬起头说:“谢谢老师。”我以为自己听错,问:“你说什么?”父亲说:“我饿了,谢谢老师给我饭吃。”哦,我明白了,父亲又回到小时候的学堂。
我拣一个周末,独自带着父亲回老家昆城。父亲脑子里贮存的东西渐渐减少,可有的记忆他又使劲护着,譬如昆城。中途在服务区接到我之前拜托的昆城曾总打来的电话,曾总说一切都已准备好。
车子在城北一所小学前停下。我注意到学校已改了名号,叫实验小学。曾总引了大家往校门旁侧走,绕着围墙走了一段路,眼前忽然又多出一个校门-这是新建的砖式校门,造型朴旧端庄,又透着不扎实的虚筒,大门上方一行白底黑字:昆城城北中心小学。曾总转过脑袋低声说:“校长给了一张老照片,我仿着做的,短平快项目,多请包涵。”我点点头,眼光已给了旁边的父亲。父亲默默盯着校门,脸上似乎一点点在苏醒。果然,他脸上出现了久违的喜悦。
父亲摸一摸木门,又摸一摸门边的墙砖,然后转过身子说:“校门口每天有卖爆米花和糖人的,今天为什么没有?”曾总抖着机灵抢答:“现在下课了,卖吃的都收摊了。”父亲说:“不对呀,下课了生意才好呢。”曾总连忙说:“对对,不是下课了而是放学了。”父亲点一下头说:“这个时间是放学了,怪不得大门关上啦。”校长在旁边示意,手下的人赶紧把校门推开。父亲脸色一振,大步迈了进去。进门后是学校的操场,自然没了早年的原貌,但父亲此时已进入自己的记忆。他沿着围墙快走数十步,回过身说:“放学了我喜欢爬墙头的,我要爬上去。”众人都有些发愣,把目光投向我。我笑了说:“老爸小时候顽皮呢,能不能借个梯子?”很快,一把轻型的铝梯子在围墙前架好。
父亲看一眼梯子,有些不满意……在他的意念里,自己应该灵活地蹿上围墙。但此时,他只能无奈地被大家扶着一级一级往上走。
父亲在梯子上站定了,伸长脖子向外张望。只过了几秒钟,他脸上便浮满了失望:“没有码头,没有河水,也没有船。”
事后想想,我为父亲做的事可能有些离谱也有些夸张。但不管怎样,这是一份成色挺足的孝心,只要父亲在昆城故地获得一点记忆中的快乐,我便可以自我表扬了。
待第二天醒来,瞥一眼旁床,被子空空瘦瘦的。我起身走到卫生间门口,眼睛扑了个空。
我坐电梯下楼去找厅堂服务生。守着大门的服务生神情有点惺忪。他说:“刚才好像是有一位头发花白身体瘦高的老先生出去了。”顿一顿他又说,“但是我也不能完全确定。”
此刻我内心已有些慌乱。我注意到右边不远处就是公园,那里的石桥隐约可见。
我怔了怔,一个念头已跳将出来:公园连着河水,河水是危险的。我快着脚步往公园奔去。赶到河边,见河边有两个管理员模样的人在着急地说着什么。我心里一慌,赶紧将身子和耳朵一起凑过去,听见两只嘴巴说的是小游船。他们说本来八条小船的,现在只有七条了。他们说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这些小船一直老老实实待在这里的。他们又说,该不是哪个捣蛋孩子偷走了划着玩吧?得打电话给领导。我插嘴问了一句:“公园的河水不是有长网拦着吗?他们看我一眼,说:“游船项目还没开张呢,哪有什么长网拦着河水。”我说:“这么说小船一直可以划到外边的长河?”他们说:“是呀是呀,我们担心的就是指这个。”对昆城来说,在早年,河上的船是昆城通向外面世界的主要工具。
我站在那里静了几秒钟,一提身子沿着河边小道向前奔去。我不相信父亲有这样的能耐可弄走一条小船,但强烈的预感还是推动着我的身子。我加速了脚步,渐渐跑起来。而我的左方,河边的树向后掠过,将同样后退的河面割成一截一截。
就在我气喘吁吁几乎要转变念头的时候,前方河面上出现了一个浮动物。我用手指刮一下眼皮上的汗水,那个浮动物清晰了,变成了一条小船,船上坐着一个人。我提一口气又跑了数十米,那个坐着的人影终于也变成了父亲。远远望去,此刻的父亲挺直身板端坐着,脸上似乎仍然严肃,两只手却活泼地划着船桨。我举起手臂不停挥动,呼喊着父亲。父亲也许听见了,也许没听见,反正没回应我的呼喊声。小船继续向前划去。
太阳刚刚升起,淡黄的光芒铺在水面上,也照在小船上。父亲的身子在光线中成为晃动的亮点,像是存在,又像是不存在。
我抻直脖子,想再次发出喊声,但嗓子一哽,眼里反而憋出了泪花。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父亲是失忆症患者,他忘了很多,却始终对自己家乡的小学留有美好的回忆,为下面写父亲回家乡的情节做了铺垫。
B.虽然校门是临时做的,校园也已没了早日的原貌,但父亲仍然以为回到了童年时的学校,因为他此时已进入自己的记忆中。
C.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既便于串联情节,营造情感氛围,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
D.结尾“我抻直脖子”想喊却喊不出,“眼里反而憋出了泪花”,写出了“我”面对父亲所处险境的深深的担忧和无助。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在后文对这种暗示进行呼应、说明或加深,就是“伏笔式照应”。本文中有哪些伏笔式照应?请简要分析。组卷:7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小麦虽小,但① ,统治了世界的餐桌:从奶油意大利面到兰州牛肉拉面,从法式面包到北方馒头,从墨西哥卷饼到山东煎饼,更不必说饼干、泡芙、包子、烧饼……世间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面食,都有② ,小麦强大的“魔法”令人吃惊。由最初一棵无人识的野草变成③ ,小麦影响着人们的饮食结构,跻身全球三大粮食作物榜单,是人类不可缺少的。
小麦的传奇身世背后,是人类书写的一部长达5000年的小麦驯化和育种历史。在这部厚厚的历史书中,中国小麦育种留下了笔墨浓重的精彩篇章。我国小麦育种专家通过利用野生近缘物种优异基因进行小麦种质创新的方法来实现小麦育种目标的科学研究对小麦种业发展的贡献巨大。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竹子,开始的四五年,只能长几厘米。第五年开始,却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只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原来,开始的四五年,竹子都是在地下努力,它的根系达几公里远。这么强大的根系,才能让它在五年以后加速度成长,这就是竹子定律。
材料二: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此,我们人生的发展大抵也是如此。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