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南省四大名校名师团队高考语文猜题试卷
发布:2024/12/6 12: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文化虚无主义通过庸俗化、娱乐化、反智化手法,诱导社会文化呈现出虚无样态。从表面看,文化虚无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激荡,实际上是中西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交锋。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文化虚无主义的攻击对象。第一,文化虚无主义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以讨论“‘中国有没有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好不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大不大”为方式,推崇“黄色文明没落论”,叫嚣“西方文明中心论”,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觉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湮灭国人的民族文化记忆,割裂现代性同作为“根”与“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第二,文化虚无主义质疑革命文化,它常与历史虚无主义勾结,打着“寻求真相”的旗号虚构史实,以主观臆造革命历史的方式改写革命文化。同时,它以假设历史的研究方法鼓噪“革命原罪论”“革命偶然论”,颠覆人民对革命及其文化精神、价值的认知,割裂现代性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书写的革命文化的联系。第三,文化虚无主义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打着学术价值中立的幌子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质疑中国道路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普世价值”,意图以意识形态渗透引发文化体系破裂、文化精神消解并弱化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割裂现代性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联系。
③在资本逻辑推动下,文化虚无主义选取庸俗化、娱乐化、反智化等极具煽动力和破坏力的叙事手法,将主流文化虚无为俗态、媚态、丑态,在各类文化产品中隐匿渗透。第一,以庸俗化手法俗化文化。为博人眼球,一部分网红用粗俗语言、夸张形式传播“土味文化”,无形中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散布开来,这些格调不高雅、内容不健康的文化倾向将崇高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世俗化、恶俗化,使文化丧失超越性功能。第二,以娱乐化手法俗化文化。文化虚无主义为满足资本需要,一味迎合公众消遣需求和感性欲望,使“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它利用“标题党”“小鲜肉”吸引流量,把明星的生活起居拍摄成饮食男女的影视节目,营造出娱乐至死的拟态环境,平面代替深刻、边缘取代中心的后现代叙事降低了公众的文化品位。第三,以反智化手法丑化文化。文化虚无主义煽动民粹情绪,使公众受其蛊惑后贬损、侮辱专家和学者。知识分子身份污名化的本质是对科学权威和科学理性的挑衅。同时,随着近年来审丑文化的泛起,丑化中华传统武术等国粹的“大师”摇身一变成为受人追捧的名人,在满足一部分人变态审美需要的同时,更助长了文化虚无主义以“扮丑”来哗众取宠的嚣张气焰,这一系列反理性、反崇高的错误导向扭曲了正确的文化观。
④文化虚无主义以网络为主传播渠道,通过“议程设置”和圈层化的社群传播扩大自身影响力,活跃于世俗生活及学术空间中。第一,以网络为主阵地,实现碎片化传播。文化虚无主义抓住网民心理,依照“吸睛原则”,利用短视频、表情包等载体,在一些短视频平台隐匿传播反主流文化。伪公知及伪学者假借“意见领袖”身份,发布辣评夺人眼球,民众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将文化作为“快餐”而消费。第二,以“议程设置”为陷阱,实现裂变化传播。文化虚无主义常以社会舆论焦点为切口,在舆论场“利用连续不断的‘转发’实现涟漪般传播。”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文化虚无主义以形而上学否定观杜撰疫情中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以所谓的亲历者姿态发表迷惑性言论,质疑集体主义文化,解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文化认同甚至是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认同带来恶劣影响。第三,以圈层为对象,实现社群化传播。文化虚无主义钻营不同圈层的文化认知特点,炮制不同的文化产品。它利用网络平台,在青年群体中煽动、播种“丧文化”“佛系文化”,利用广播、电视,在中老年群体中传播以伪科学为代表的“反理性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在大众圈层传播庸俗、低俗、恶俗文化,利用学术讨论在精英阶层传播反主流文化。
(节选自《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中国样态、理论批判及治理对策》)材料二
①对于身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说,面对全球化的发展潮流,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文化思潮,面对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威胁,坚定自身文化立场,树立本民族文化自信心,做新时代的“君子”,肩负起时代责任,是我们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新时代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责任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得以延续至今,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愈发展现勃勃生机;中华民族能在繁荣富强时抑或是在内忧外患时得以生存发展,繁衍至今,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
③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君子之道”的培养。中国传统所称的“君子”,主要是儒家所提倡的符合“三立”标准的人,即立德、立功、立言之人。这些在儒学经典著作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论语》中提到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对“君子”的标准做出了规定。随着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所提倡的“君子”标准也在随后的历朝历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说到古代君子的最高标准,那就非张载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莫属了。不仅只是在古代,在近现代中华民族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危在旦夕之时,也是一批又一批爱国者站了出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以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的“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志士能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④胸怀民族国家大义,“继往圣绝学”,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一代又一代继承和发扬,不至于因为国家积贫积弱、被动挨打时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作为新时代的“君子”,青年有责任,也必须继承圣贤先哲们“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铸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方面做出表率,在思想迷雾中驱散迷雾,看清方向,笃定前行。这是中华民族赋予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每一个青年都必须传承和发扬。
(节选自何小红《文化自信与青年责任》)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虚无主义表现极具迷惑性,其本质是中西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交锋,其结果是诱导社会文化呈现虚无样态。
B.庸俗化、娱乐化、反智化,质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矮化革命文化,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虚无主义的惯用手法。
C.文化虚无主义在资本逻辑推动下,为迎合公众消遣需求和感性欲望,利用网红、明星、“大师”的流量效应,营造出娱乐至死的拟态环境。
D.网络是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实现社群化传播是其方式之一,其主要内容是播种“丧文化”“佛系文化”,传播“反理性文化”“反主流文化”。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文化虚无主义的攻击对象、文化虚无主义运用的手法、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方式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虚无主义的特点。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自觉精神和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C.儒家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标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D.新时代青年要继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君子之道”,要有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责任担当。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近年来,故宫“越活越年轻”。故宫人用一系列文创活动和文创产品,让国人感受流淌的文脉和古人的智慧。
B.“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C.李子柒,当今中国第一“网红”。央视称赞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D.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祥麟说“我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我为今天的祖国感到骄傲。”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联系现实谈谈在网络化时代,应如何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销蚀?组卷:13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歌 声
吴伯箫 ①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
②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③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列宁在纪念《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的文章里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的声音,共同的语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延安的歌。在延安,《国际歌》就是被最庄严最普遍地歌唱的。
④回想从冼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大家心里热呼呼的,见到每个人都感到亲热。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象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
⑤说的这时候,是报告完了,热烈的鼓掌、欢呼以后,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那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只是大家酣醉的幸福里,那里还想不出这样恰当的形容文字。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今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咀嚼着,回味着这些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⑥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⑦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
⑧二月里来,好风光,
⑨家家户户种田忙。……
⑩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象谆谆的教诲,又象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延河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⑪延安唱歌,成为一种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都是踏着歌走来,踏着歌回去。往往开会以前唱歌,休息的时候还是唱歌。没有歌声的集会几乎是没有的。列宁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工人歌咏团,说他们是“在法兰克福一家小酒馆的一间黑暗的、充满了油烟的里屋集会,房子里是用脂油做的蜡烛照明的”。在黑暗的时代里,唱唱歌该是多么困难啊。在延安,大家是在解放了的自由的土地上,为什么不随时随地集体地、大声地歌唱呢?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合,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的歌唱哩!
⑫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戛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⑬延安歌声,也有传统,那就是陕北民歌。
⑭“信天游”唱起来高亢、悠远,“蓝花花”唱起来缠绵、哀怨。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
⑮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二十年前那个时候,主要是歌唱革命,歌唱领袖,歌唱抗战,歌唱生产。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唱起,一直就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哪个地方的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喜欢的眼泪听这首歌。我甚至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听别人唱这首歌,仿佛也是自己在唱。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群众又同时是队伍,根本分不清。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⑯这里就不说我喜欢那首唱遍世界的歌--《东方红》了。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歌。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有删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歌声”为题,生动描绘出延安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一个侧面。《歌声》是对延安“歌声”的礼赞,也是对延安革命精神的礼赞。
B.文章以歌声为线索,分别从唱歌的热烈场面、唱歌的风气、唱歌的传统三个方面,对延安歌声的特点做了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联想丰富,感情奔放。
C.从全篇看,作者精心选材、巧妙构思,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随着歌声出现的场面和气氛的不同,文章亦显得波澜起伏,悬念叠出,引人入胜。
D.文章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以叙事为主,穿插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夹以点染思想的议论,字里行间融进抒情的音调和色彩。
(2)文中涉及四首歌的抒写,都有其深刻含意和构思设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国际歌》的联想,展示了延安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含蓄地揭示出正是共产主义的理想鼓舞着他们的斗争与生活。
B.描写《生产大合唱》的场景,表现了延安军民龙腾虎跃的劳动场面,传达了延安军民不畏困难、决心抗战到底的不屈意志。
C.通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联想,表明严明的纪律是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保证,反映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本质特点。
D.《东方红》这首歌,跳动着《国际歌》的音符和旋律,倾吐着亿万民众对人民领袖的爱戴衷情,因为他才是“延安大合唱”的“总指挥”。
(3)这篇散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语言特色。
(4)结合文中⑥-⑩段内容,写一段赏析场面描写的文字,不超过100字。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碳中和最早出现于欧洲,由环保人士提出,并且成为受到各国政府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最近几十年,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全球的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研究表明,温度升高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打击。如图:
表1:温度升高会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打击升温场景 酷热 海平面上升 脊椎动物灭种 植物灭种 昆虫灭种 永冻层解冻 耕地减少 1.5℃ 14% 0.40m 4% 8% 6% 4.8km2 3% 2℃ 37% 0.46m 8% 16% 18% 6.6km2 7%
很多国家在2000年以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而中国达到碳高峰时间比其他国家晚得多,规划的碳中和时间也要晚10年。中国最高决策层已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关于碳中和的承诺,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举措之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确保我国能源独立及能源安全,同时有望利用新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实现“弯道超车”,重塑全球能源新标准及产业链。此外,碳中和将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1)请在文中横线上写一段文字概括“表1”内容,要求语言流畅,内容完整,与前后文衔接自然,不超过50字。
(2)根据文中划线的内容,拟写一则有引题与正题的复合式新闻标题,不超过5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杖节牧羊”“乌鸟私情”历来成为人们褒扬的忠孝典范。一代名将左权的忠孝观更感天动地。
他爱妻儿,但戎马倥偬,团聚的方式只剩下见字如面:“分离二十一个月,何时相聚?念、念、念!”“我虽如此爱太北(女儿),但是时局有变,你可大胆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
为追寻救国之道,父兄母子十数年分离。将军告谢叔父:“愿以我的成功的事业,报你与我母亲对我的恩爱”;将军告禀母亲“恐十年不能回家”“将全力贡献革命”。然而,直到牺牲,将军都未能履行与母亲的“十年之约”。
解放大军入湘作战,绕道醴陵看望英雄母亲,母亲才知道日思夜想的儿子已为国捐躯多年。母亲请人代笔写下“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的祭文。
所谓家国两难,忠孝难全,但总有人能够将“两难”完美诠释,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赤子之歌。
天地有大义,千秋尚凛然。怎样让“两难”得到完美诠释,值得新时代青年深刻感悟与认真思考。
要求:以“忠孝与大义”为主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7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