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语文试卷(7月份)
发布:2024/12/21 19:30: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jiā/jiá),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_____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_____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查/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_____的水稻植株上。他屏(pínɡ/bǐnɡ)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夹(jiā) 查 屏(pínɡ) B.夹(jiā) 察 屏(bǐnɡ) C.夹(jiá) 察 屏(pínɡ) D.夹(jiá) 查 屏(bǐnɡ) A.培育 呈现 鹤立鸡群 B.培养 呈现 独树一帜 C.培育 呈献 独树一帜 D.培养 呈献 鹤立鸡群 组卷:3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书写现实、反映时代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中国文学历来有观照现实、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 ),通过一部部观照现实而又植根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建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到用血和泪书写出百姓疾苦的“三吏”“三别”
②再到生动刻画封建家族荣辱兴衰和生活景象的《红楼梦》
③从真实反映衣夫劳作、士兵征战、青年爱情等古代生活的《诗经》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部部观照现实而又植根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建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B.通过这一部部观照现实而又植根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树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C.通过这一部部植根现实而又观照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建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D.这一部部植根现实而又观照现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写实性、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树立起文学的高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二、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
3.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8引用:3难度:0.8 -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6引用:3难度:0.9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2分,第18题3分,第19题6分,共11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节选自《百合花》)乙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1)甲乙选文画线的文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任选其中一处回答。
①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②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2)简析甲乙选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组卷:1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题(本大题40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与“你”“他”构成“我们”。
以“我”来思考和行动,是一种视角;以“我们”来思考和行动,是另一种视角。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