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五十八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歌谣的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如宋王灼所言“天地始分而人生焉,人莫不有心,此歌曲之所起也”。关于歌谣的起源,清人刘毓崧说“风雅之述志,著于文字;而谣谚之迷志,发于语言。语言在文字之先,故点画不先于声音,简札不先于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考证歌谣的发生、发展史,因为,歌谣的产生和发展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而且,在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的时候,作为一种表达口头形式,歌谣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就已经相当完备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其中不仅包含了各种类型的歌谣,如抒情歌谣、仪式歌谣、故事歌谣、时政歌谣、史诗、风俗歌谣等,而且其艺术形式,无论是遣词造句,节奏韵律还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都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高度。
          歌谣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历朝历代对歌谣都非常重视,并将歌谣视为完善礼制,考察政治,体察民情,休养生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更为突出的是,歌谣甚至从古代开始,就被默认为是君民上下沟通的渠道,正如《毛诗序》所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民众往往选择通过歌谣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愿,而不必担心招致责罚。官方则可以通过采集歌谣“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因此,古代歌谣首先便被赋予了“言情达意”的功能。
          从《虞书》的“诗言志”到《礼记》的“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再到《诗大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的歌谣观。实际上“诗言志”的歌谣观一直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所谓“千古诗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直到清代末年,清人刘毓崧在《古谣谚•序》依然强调说:“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簌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达下情而宣上德,其关系寄托,与风雅表里相符。”尽管后世采诗观风的制度不再,但是,在仁人志士的眼中,歌谣始终具有“达下情而宣上德”的功能。
          另外,歌谣还常被看做是政治的风向标,因此,人们往往仅从歌谣就可以为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的朝代书写政治,做出评价,如《宋书•乐志》所载:“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哥(歌)”。宋陈旸也说:“一物不得其乐未足以为乐之至,一人不得其和未足以为和之至。舜之治功大成而以乐形容之,百兽至于率舞,则无一物之不得其乐者矣。”在古人看来,政治的成功必然反映在其歌谣之中;反之,政治的失败,也可以透过歌谣见其端倪。陈旸曾对历代歌谣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声音之道,常与政相为流通,故政治而俗康,则其歌和以雅;政荒而下怨,则其歌哀以思。
    (摘编自王娟《“歌”、“谣”、“诵”小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谣起源于人类文化早期阶段,其产生在语言产生之前,超出了人类文字历史的范畴,所以,其产生、发展史难以考证。
    B.《诗经》是中国古代歌谣的集大成者,在人类用文字记录历史和文化之初,其形式与内容就已经非常完备了。
    C.在古代,歌谣是传达民情的渠道,通过征集歌谣观察风俗、了解政治得失、自我修正,是历朝利用歌谣的重要方式。
    D.古代民众借助歌谣抒发情感、反映社会问题、点评时政得失,传达到官府,一般情况下不会因此触犯官府而获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言志”,在圣人贤士看来,歌谣“言情达意”“达下情宜上德”的功能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
    B.歌谣对于政治的评价,发自于民众内心,未经加工,能真实可信地反映民意,历代对歌谣的重视程度几无不同。
    C.文中举《宋书》中“黄帝、帝尧”时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歌谣在评价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上具有重要作用。
    D.歌谣与产生它的时代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一个时代治理的好坏,多多少少总会在歌谣中显出苗头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谣起源于远古人类的日常生活,早期的歌谣全靠口耳相传,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歌谣,艺术手法已极为纯熟。
    B.歌谣既是民众委婉劝谏统治者的手段,统治者也借之教化百姓,歌谣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
    C.先秦采诗观风的传统,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民间歌谣的重视,说明他们意识到了歌谣在社会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D.从歌谣可以察知世事人心,歌谣哀怨愤怒则百姓困苦,歌谣安乐平和则百姓安康,统治者都会以歌谣为戒。

    组卷:13引用:9难度:0.9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卖 驴
    赵本夫
          一个意外,促使孙三老汉下了决心:“卖驴!”
          那天,他给收购站交完货,和衣躺在车上,任凭大青驴往回走。前边有头草灰驴,拉一辆躺着死人的平板车,大青驴顿生疾情,尾随直奔火葬场。“啊哈啊哈”的叫,使孙三老汉猝然惊坐,揉眼一看,火葬场!他激灵打个寒战,打一鞭牲口,冲出门去!
          孙三认定,这事正好应验了多少天来的心事,是极不吉利的征兆!
          前几年,孙三老汉在收购站当脚力,被定为“坏分子”,折腾了半年多,风寒症发作,左腿成了残疾;前年春天,政策放宽,他僵冷的心重新热和起来。他借钱买来大青驴,二次当了脚力。
          刚踌躇满志地干了两年,忽然听传,政策要“收”。多年来政策好变,昨天允许的事,今天可能会禁止。一个“收”字,使他先有三分惊慌。这当口,让大青驴拉进火葬场,可不正应在“死路一条”上!
          孙三老汉越想越恼,照头一鞭,大青驴一下子惊了,拉着平车横冲直撞地往前跑,轰隆一声载到路旁沟里,摔脱了右胯。
          回到家,孙三老汉长吁短叹,被命运捉弄的悲哀苦苦地缠绕着他。孙三铁了心卖驴。他牵着大青驴,上了兽医站。
          刘站长把大青驴拴绑到桩架上,抱起脱胯的右腿。一下一下往上顶,吭哧了半天,也没对上,末了甩一把汗珠,“没治,宰了吧!”
          孙三舍不得。人和驴共局,不能不讲良心!还是到庙会上碰碰运气,说不定有能人买去,调理好,也算救了它一命。孙三老汉牵着大青驴,一颠一颠地直奔柳镇北的牲口市。
          不大一会,一个瘦老头朝大青驴走来,“喂!这牲口是卖的吗?”
          孙三早看见他了,却只管抽烟。听到问话,才朝他乜了一眼:买和卖是心计和意志的较量。对方掰开驴嘴:“哟!四岁口。”显然相中了大青驴。正端详,忽然发现了那条吊着的后腿:“哎--瘸啦?”
    “掉胯。小毛病。一整就好。”孙三三句话只用了九个字。他要让对方相信:这根本不算回事!可是瘦老头扭身就走了。
          把驴托给旁边的熟人照看着,孙三倒背着手在牲口市转了一圈。他估摸着,今天牲口成交不会少于四百头,这有点出乎孙三的意料。也许庄稼人压根就不信政策会往孬处变!孙三老汉被这阵势和气魄振奋了!他开始怀疑这些天自己的神经是否正常。
          正在发愣,猛听一片喝彩声。一群人围着一匹高大的黑骡子叫好,一个矮胖的老汉拉着往外挤,脸放红光。小孩他大姨父?这胆小鬼也买下大骡子了!!那年自己挨批判,他只晚上来看过一次,孙三瞧不起他。此时,这襟兄多神气!
          孙三迷乱地转回来,大青驴已被一群人围住。他心里一热,卖驴的劲头又上来啦,忙挤进去,“哪个要买?”
          一个老者凑了上来。疏眉朗目,胸前飘着半尺长的白须。此人面善,孙三却一时记不起来。
          老者显然已对大青驴相看过了,和善地问道:“这么好的驴,你卖它何故?”这话正触在孙三的心病上。他支吾道:“这驴……嗳……性太烈了。”又正色道:“当真!这牲口活路没说的。”
    “是!怪牲口都出好活路。”那位老者点点头,又转到大青驴身后,很随便地搭讪:“掉胯喽!”
    “小毛病,驴先生一整就好。”孙三忙解释。围看的有人笑起来,老者拈须笑道:“难说!会整治不过一鞭,不会整治吭哧半天。”
          这话玄妙!一个念头猛然间涌出:“敢问老先生是--”
    “我叫王老尚。”
    “嗨!”孙三证实了自己刹那间的猜想,这正是兽医站十年前被清除回家的老神医!
          王老尚指指身后几个老汉,“我为人代买,你出价吧。”
          孙三见私人买牲口的这么多,卖驴的决心早已动摇,心里扑腾开了:我孙三一根鞭子六条腿,总能为国家、大伙办点事!老怕政策变了吃亏,这叫私心!头二年政策不变我敢买驴?我能给儿子说上媳妇?别听风就是雨!
          孙三老汉忽然来了劲头:不卖啦!他脑瓜一转,冲王老尚伸出两个指头说:“这个数!”
    “二百块!”有人粗喉大嗓地咋呼:“就这烂驴?吓!”
    “不买拉倒!”孙三硬邦邦顶道,解开缰绳就走。
          王老尚笑笑说:“这副样子,价钱是高;治好腿,值这个数。”他直直地伸出三个指头。
    “三百?”又有人喊出声来。
          王老尚收住笑容,一拱手:“各位闪个空。”向孙三要过鞭子,藏在背后,又让他一手扶正大青驴悬着的右腿,自己静静地站在大青驴左对面,和眉善目地看它有半分钟。突然圆睁二目,暴喝一声:“呔!”同时向大青驴左耳朵尖刷地就是一鞭!大青驴猛然惊跳起来,整个身子全压在右后方,“呱哒”一声脆响,大青驴前腿着地,右后腿也不再吊着,四条腿轮番踩动着地面。这一着远近闻名,叫“神鬼鞭”。一时间掌声、叫声响成一片。
          几个买驴的一窝蜂上来:“我要!”
    “我先托王先生的!”
    “……”
    “不卖了!”孙三脸红得发紫。
    (选自《钟山》1981年第2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青驴顿生痴情尾随草灰驴去火葬场,“啊哈啊哈”的驴叫令孙三猝然惊坐,这些生动有趣的描述为小说增添了幽默色彩。
    B.因为自己曾被定为“坏分子”,孙三听到政策要“收”的传闻,心里立即产生了三分惊慌,决心将大青驴卖掉以避祸。
    C.孙三在牲口市转了一圈,发现被他视为胆小鬼的连襟竟然也来牲口市买牲口,于是改变主意,决定不再把大青驴卖掉。
    D.王老尚向孙三问价,孙三伸出两个指头,意思是两百块,其实他已不想卖驴,但又不好意思说不卖,于是想用高价吓跑买者。
    (2)小说中王老尚治驴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中反复使用“政策”一词,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组卷:7引用:3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D.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不厚而望国之 理:安定
    B.虽之以严刑 董:督察
    C.凡百元首,承天 景:崇敬
    D.车朽索 奔:奔驰
    (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C.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组卷:9引用:2难度:0.2

  • 9.下面是某同学写给学长的一封信,全都是不得体地方的一项(  )
    尊敬的学长:
          ①寄呈的大作收悉,②读了一下,收获良多。你的诗作③语言隽永,意境优美,令我④自愧不如,只是个别字句⑤略有笔误或韵律欠佳,我⑥冒昧地做了一点⑦雅正,随信寄回,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请⑧笑纳。⑨夏天来了,请学长保重贵体。
          顺祝夏安!
    ×××
    2020年5月20日

    组卷:16引用:2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个人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国家有追求民族复兴的梦想,人类有追求和平共荣的梦想……这些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