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新疆伊犁州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9 2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本是一个社会习惯用语。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命名,说明这部作品要写的一定是人间世事。曾有评论说,一听《人世间》的篇名,就知道这是梁晓声写的,因为梁晓声的现实主义。
梁晓声的现实主义,不回避,不躲闪,不对症结视而不见,不对问题麻木不仁,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使命,成为他观察和思考的前提。同时,梁晓声的现实主义,不矫情,不媚俗,他总是秉持着社会的良知和道义,给社会传达着正的能量,希望人性能向上、向善,社会能向美、向好。梁晓声有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信念,而且随着阅历的丰富,这种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的关联更加密不可分,水乳交融。而这一切,他都呈现在了《人世间》里。《人世间》是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人世间》无疑代表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
与此同时,梁晓声在《人世间》里,更写到了普通百姓在生活重压下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他们的抱团取暖、手足相助,他们的善良正直、乐观坦荡,他们对情义的看重、对命运的抗争,以及他们为改变生存处境所付出的努力。
而且,在《人世间》里,梁晓声笔下的平民,并不是笼统或绝对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百姓生活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更能本质地反映和印证社会现实所发生的变化。当生活得到一定的改观,潜沉在底层社会中的狭隘、自私就会被自自然然地显露出来。《人世间》写到,和周秉昆一同长大、一路相互照应的曹德宝,因为自己没能得到一套更好的房子,不惜实名举报秉公办事的副市长周秉义。梁晓声对这种刁民行为持明确的批判态度。小说里的一个细节,是这样处理的:周秉昆和曹德宝不经意相遇了,后者低下头,一晃而过。梁晓声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当事人自己的羞愧和无地自容,来体现作为社会人应有的是非好恶。
《人世间》重笔描写了周秉义、郝冬梅、周蓉、吕川以及下一代的周聪等人通过读书掌握知识而改变自己乃至家庭命运的人生经历,也对孙赶超们对文化知识的漠视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梁晓声在《人世间》里写了大量的平民生活,但他并不是一味地认可和赞同。他的洞察力,远远超出了平民阶层本身。
梁晓声现实主义的逻辑起点,源自民间,源自底层,源自民生疾苦和生活向往。梁晓声具有深厚扎实的平民意识,但又绝不仅仅只是平民意识。在他的观察和思考中,更有他对社会整体结构的悉心理解,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走向的深入思考。这是作为一位学者、一位作家、一位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在国家逐步走向现代化、民族迈上复兴征途的宏大时代背景下,梁晓声从根本的人民利益出发,在《人世间》里,形象而艺术地表达了只有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才能彻底改变平民百姓人生命运的道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人生向往,要靠知识和能力、正直和道义、友善和互助、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努力来得以实现。这是梁晓声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李师东《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的现实主义给人印象深刻,以致凭借《人世间》篇名就有人知道是他的作品。
B.梁晓声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他希望人性能向上、向善,社会能向美、向好。
C.梁晓声笔下的平民不是笼统或绝对的,底层社会的狭隘、自私总是被自然地显露出来。
D.梁晓声具有远超出平民阶层本身的洞察力,从根本的人民利益出发,关注着百姓的命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人世间》标题的解读是为了说明梁晓声是有平民意识的作家,甚至大家把他当成了平民阶层的代言人。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人世间》达到现实主义的新高度得益于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
C.文章从第三段开始结合作品讨论梁晓声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应有之义,有叙有议,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
D.文章指出《人世间》有作家对社会整体结构的悉心理解,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走向的深入思考,形象地表达了时代和个人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梁晓声的现实主义,既有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使命,又秉持着社会的良知和道义,这两者成为他观察和思考的前提。
B.梁晓声不靠说教,而是靠当事人自己的羞愧和无地自容,体现社会人的是非好恶,这是其他作家所不具备的特点。
C.《人世间》主要写了周家两代人通过知识改变自己乃至家庭命运的人生经历,并批判了对文化知识漠视的行为。
D.平民百姓只要靠知识和能力、正直和道义、友善和互助、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努力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组卷:6引用:4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长沙11月2日电(记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灾情的多重冲击下,这样的测产结果来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看到一大片稻子长得这么整齐、这么诱人,大家都在称赞,也为袁隆平团队的创新成果感到骄傲。”
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晚稻品种“叁优一号”亩产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种植的早稻品种亩产为619.06公斤。这意味着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
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院士与测产现场进行了5G视频连线。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专家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强大”,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
(摘编自白田田、周勉《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材料二: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材料三:
袁隆平从没将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富翁”。只要他愿意,杂交水稻就是其取之不竭的“摇钱树”,但他不是一个整天想着捞钱的人。袁隆平的经历,再次验证了成功路上的一个规律:整天一门心思想着捞钱的人,往往两手空空;不为钱而活着的人,反而是最富有的人。
对于青年人来讲,金钱不应该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现在有些青年人,瞧不起农民,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农民主要是两个优点:一个他朴实,再一个勤劳。这是中国农民最基本的优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点,这是值得骄傲的东西。”袁隆平曾经这样奉劝过青年人。
金钱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袁隆平的“金钱观”,就折射出他大写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赞誉和大力推崇。袁隆平给所有的中国人上了一节奉献与索取、节俭与浪费、朴素与来华、道德与缺德的课,我们应该反思了。相信这位朴实、可爱、可敬的老人,会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身上的闪光点很多很多,譬如科技创新等等,他的闪光点正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人们希望他“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摘编自付彪《把袁隆平的价值观当成一面镜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成熟,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天花板”的主要条件。
B.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
C.袁隆平用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不一门心思想着捞钱,就一定会成为富有的人,否则,注定会两手空空。
D.中国人普遍存在索取、浪费、豪华、缺德等问题,袁隆平的“金钱观”能促使人们对此进行反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息多以简明的文字及时报道最新事件,而人物通讯则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材料一属于消息,材料二属于通讯。
B.材料二中,袁隆平驳斥社会上关于“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说法,既展现了他尊重事实的品质,又展现了他谦虚谨慎的人格魅力。
C.材料三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背景,点明袁隆平“金钱观”的当代价值,呼吁年轻人审视自身,端正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三则材料选用不同的新闻体裁,都是为了展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丰富读者对科学家的认识,激发对科学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3)袁隆平是如何一步步驳斥社会上关于“杂交稻米质太差”的说法的?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进行简要梳理。组卷:0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象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象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的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常象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
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有孩子以后,秀莲就更不讲究自己的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少安记得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就是穿着这样一身缀补丁的衣裳。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沉的母亲啊!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
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
农历八月,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地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心。责任组的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农村刚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B.小说多处成功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和二爸的对比、父亲自身前后的对比以及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的对比等。
C.“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眼前的幸福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
D.小说在农民生活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社会变化的喜悦,也有一丝担忧,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小说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开篇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的美好时光,结尾又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诗刊》主编叶延滨认为,《红楼梦》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荣与骄傲,过去是,今天是,①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在这种增加过程中表现的
B.全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将表现在这种增加过程中
C.这种增加过程将表现为全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
D.这种增加过程将是全民族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组卷:0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至今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溯其缘由,责任与担当精神已融入中华优秀儿女之血脉。孔子周游列国,孟子四处游说,意在实施仁政。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为国图强,坚持变法除弊。林觉民则欲牺牲一己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革命烈士方志敏则在狱中高唱可爱的中国……他们都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人,都无疑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时代青年,当此民族复兴之时,理应将青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爱华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人生须有担当”,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