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4/28 8:51:1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引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
    (摘编自《霍金:人工智能100年内取代人类》)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转型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存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人类智能不如人工智能时会超出人的控制,无法再驾驭和支配人工智能。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象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
    B.智能机器能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
    D.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日趋理性和冷静,不断经历认知提升。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
    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
    C.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D.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组卷:1引用:1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下个世纪可能面临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大规模崛起,这些机器人的智力可能超过人类。据霍金教授称,与其担心谁来控制人工智能的问题,人类更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到底愿不愿意受人类控制。他曾向人们发出警告: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绝,可能在接下来的100年之内就将人类取而代之。他说道,我们的未来是一场不断增长的科技力量与人类使用科技的智慧之间的竞争。
          霍金和埃隆•马斯克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人类不应任由人工智能发展,而不加以控制;如果不对智能机器严加控制,人类的前景可能会相当晦暗。
          人工智能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但人类在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努力避免其可能导致的风险。例如,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可能导致数百万人失业。而从长期来说,一旦人工智能的智力超过了人类,它们就可能产生反抗,不按程序设定行事。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严格按照我们的想法行动。
    (摘编自《霍金:人工智能100年内取代人类》)材料二: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但也有人认为它使人类摆脱劳动的束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全面解放。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马克思认为各种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对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是人体器官的投影。由此可以说,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目的都是代替人体器官,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习以为常,对人工智能技术却忧虑不安?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还战胜了人类有限的体力。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取代了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类将会彻底被取代,人类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再有,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所取代,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这种转型对文化水平高、能力强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对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来说并非易事。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就自然表现出不安和担忧。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由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束缚,有可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全面解放的梦想。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可以自由地支配时间,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材料三:
          带有发动机的机器是人工体能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体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也引起了震恐效应。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对人工智能存在恐惧,主要在于人们担心在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时,人工智能会超出人的控制。这里且不说人工智能在高级阶段是否能具备真正的“智能”,即使真的超过了人类智能,就像目前的智能计算机在记忆、计算和图像识别能力上已经远超于人,但我们并未感到失去了对人
    工智能的支配。再借鉴人的体力和人工体能的关系来看,各种机械的“体能”早就替代并超越了人的体力,但人类并未因此认为已经不能支配人工体能技术了。可以说经历了初期的那些对机器的恐惧性感受和认知后,今天我们看到人类对于人工体能技术的态度日趋理性和冷静,这无疑也是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中我们将再度经历的认知提升。
          将来当人的一切工具性职能都被人工智能替代之后,人专司于如何使用和支配各种人工智能器具,甚至对人工智能的哪些功能需要开发,哪些功能不需要开发,抑或限制开发甚至禁止开发,将会达成透彻而成熟的认知,从而将“失控”的风险降到最低。人和智能机器的这种新的分工,正是保证无论多高端的人工智能器具都将受制于人的基础。人工体能和人工智能都是人工的技术,它们是否失控的问题,也是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
    (摘编自《从人工体能看人工智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力会超过人类,霍金和埃隆•马斯克认为应该严加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
    B.智能机器能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将无法从劳动过程中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C.材料二阐释了材料一中霍金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使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梦想。
    D.材料三认为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技术会像对待人工体能技术一样理性和冷静,与材料二的观点一致。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和恩斯特•卡普的观点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本质上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
    B.人工智能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有更多闲暇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
    C.人工智能短期内会带来失业或转型问题,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会让人类无需工作,共享社会财富。
    D.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共存,在具体的研究和使用中人类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工智能受制于人。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应从哪些方面化解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组卷:1引用:5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炖马靴(节选)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记得并不很清楚。他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祭灶的日子,西北风呜呜叫,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中备队。
          父亲说头道岭有这样一条母狼,它双眼瞎了。自打发现支队的踪影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尤其到了漫漫长冬,白雪像巨大的裹尸布一样覆盖了山林,瞎眼狼几乎找不到吃的,就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
          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父亲说失踪三个月后,他和战友为前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
          后来,又有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它生了几仔?养活得了小狼吗?因为一直没见它来找他们。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旁。
          腊月的太阳冻得够呛,午后四点不到,就缩着脖子退出天朝了,想必急着烤火去了。父亲说天黑透了,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三辆刚离开不久的摩托车又回来了!十一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回来了!父亲说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大部分战友牺牲在那里,包括支队长,以及救护伤员的女战士。他们没有全军覆没,得益于一位战士。交战处于被动时,靠近粮库的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这位战士咬着牙,趁乱爬向弹药库,在冻土上爬出一条墨似的血痕,用自制的手雷引爆了弹药库。日本兵赶紧转向粮库防御。
          父亲就从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父亲逃得并不顺利,一个日本兵不屈不挠地追捕着他。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马上意识到这是子弹擦着锅的右角飞过,后有敌人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以此为掩体。为了让敌人主动出击,他不顾严寒,将里层的秋衣脱下,用树杈将秋衣桃起来,还故意大声咳嗽几声,敌人果然连者两发子弹打过来。父亲丢下树杈,使对方以为他中弹了。对峙了近半小时,父亲一直全神贯注盯着敌人,就在敌人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肩。
          雪越下越大,敌人紧追父亲,可是当敌人踩着父亲淌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父亲先缴了他的枪。见他气息奄奄,挺不了多久了,再说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听出有两条狼在叫,一种声音富有攻击性,凄厉而有穿透性;一种比较凄婉、犹豫,让他有似曾相识之感。父亲发现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
          敌人怕自己最终成为狼的盘中餐吧,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拼尽全力,拍了一下他自己,然后指指篝火。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
          父亲说那夜的篝火太美了,将它周围飘舞的雪花,映照得像一群金翅的蝴蝶!他看着飞旋在铁锅上空的雪花,心想它们要是化成小年的饺子,该有多好啊。父亲饿得慌,狼也饿得慌。
          敌人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两三点钟死了,父亲在敌人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一个是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她额头很宽,鼻子小巧,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镜盒放回对手的口袋,而将蓝格子手帕揣进自己兜里。
          父亲发现敌人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做的,就将这两只靴子从敌人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着靴子。望了一眼敌人,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人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
          父亲割掉靴底,划开靴帮,经他分解后,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一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使它们更为清洁,然后把马靴皮投进锅里,开始炖马靴了。锅很快就烧开了,父亲不停地往锅里添雪。马靴的味道渐渐散发出来,初始是糊味,跟着是膻味,半小时后,牛皮仿佛被熬煮得苏醒了,淡淡的香气出来了,狼闻到肉皮的味道,嚎叫不休。
          父亲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用刀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牛皮炖得时间不长,极其难嚼,父亲努力吃了半块,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搬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我问他食物如此短缺,为啥还要喂狼?他说可能是习惯吧,毕竟瞎眼狼在那里。
          最后父亲划拉了一大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我一再问过父亲,你都要开拔了,还点篝火做什么?父亲给出的答案总是模棱两可的。有时他说:“我缴了他的枪,还吃了他的马靴,不然就得饿死啊!”有时他说:“我战友的尸骨还不知埋在哪里呢!”有时他说:“那晚上没月亮,生火能照亮一段路啊。”最接近答案真相的一次,他说:“唉,让他和那个姑娘的相片一起化成灰,他做鬼也值了吧。”
          父亲说他根据西北风来判断方向,结果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的路标,又不知所向了。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他听见了背后有走兽的声音,回身一望,距他五米多远,有两条狼,有一条就是瞎眼狼!
          后来的故事,我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
    文本二《炖马靴》是迟子建“灵性动物”小说系列中的作品,它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情的风格。这篇小说拥有传奇色彩,但在虚构中又逼近真实。最独特动人之处在于:在极端艰难、生死一发之际,人没有迷乱动物没有躁狂,世界依然保持着善意和良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展现着生命的关怀意识。
    (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获奖评语)(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几次出现“雪”,既展现了东北的典型环境,也将“父亲”、敌人和狼的活动置于严酷的境地,暗示了主旨。
    B.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小说没有选择宏大场景来叙事,而是对一个小人物的经历进行挖掘,充满人道主义的温情。
    C.有关描写“瞎眼狼”的内容,既表现了父亲人性中的光辉,又增添了传奇色彩,虚构中又逼近真实,颇具匠心。
    D.标题“炖马靴”简洁醒目,既吸引读者,又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炖马靴”体现了父亲的革命精神。
    (2)“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从文本二“人没有迷乱”和“动物没有狂躁”两个角度,来谈一谈文本一所展现地“生命的关怀意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隐性饥饿”是指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饥饿”,可能没有感觉,①_____。比如,缺钙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缺铁易贫血,缺锌易反复口腔溃疡,缺维生素A眼睛易干涩……据研究表明发现,“隐性饥饿”与约70%的慢性疾病有关,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早衰等。以下几类人尤其要当心:节食减肥者,控制能量的同时,各种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也会减少;素食人群,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利用率特别低,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②_____,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儿童挑食偏食、常吃快餐是导致儿童“隐性饥饿”的重要原因;常熬夜的人,熬夜会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E、B族维生素的消耗;常出差者,在外就餐③_____,此类人群一旦饮食失衡,极易缺乏雏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钙。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某些人群,比如孕期、哺乳期、更年期,以及老人也容易出现“隐性饥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9.作文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尚书•旅獒》有言:“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材料二:
          现代画家兼作家木心则说:“玩物丧志,其志小,志大者玩物养志。”
          对于“玩物”会“丧志”或者“养志”,你有什么体会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