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高级中学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9 11: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教育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语委日前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2025年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全面提升的工作目标,通过“三大行动”,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政策举措,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推进法制建设、强化评估监测四个方面提出保障要求。
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简称“通语”,是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在当代中国就是普通话和简体汉字。通语是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的。在现实社会中,通语使用范围和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思维观念等密切相关。总体上来看,通语普及程度高的地方,往往市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民众思维开放;反之,通语普及程度低的地方,其区域经济往往比较落后,民众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思维认知、家庭教育也相对落后。
③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线性相关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社会根源。早在1966年,有语言学家就说:“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的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有学者在对统计数据做实证分析后发现,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程度在11.62%至15.60%之间,其内在逻辑主要在于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语言文字不只是语言文字,更是一种文化资本,是一种身体化的资本形式,它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
④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被当作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语言扶贫举措。当前,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同时也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⑤当然,在做好通语推广普及的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形成通语推广普及与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这本身也是乡村全面振兴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摘编自钟超《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原载《光明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五”期间,教育部等部门将从加强组织领导等四个方面保障通语的推广普及。
B.通语是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由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
C.一个地区的通语普及程度越高,往往该地区的市场经济越发达、民众思维越开放。
D.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完成了乡村全面振兴任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论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总领全文。
B.文章第③段引用有关语言学家的论述,论证了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
C.文章第④段以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例,说明国家对语言扶贫的高度重视。
D.文章最后指明推广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论述严谨周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表明,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对其收人存在一定的影响,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越强其经济收入就越高。
B.提升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是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C.语言扶贫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发挥通语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乡村振兴就不再需要“输血”。
D.在文化方面,推广普及通语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有机统一,将有助于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组卷:3引用: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皑皑白雪从来是诗人画家灵感和巧思的源泉,也是冬季奥运会高洁而素雅的底色。然而,相当长的时期内,冬奥会成败的关键是“与天气合作”。1932年2月,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最大危机来自气候的反常,骤然升高的温度导致赛场冰雪消融,不少项目只能勉为其难在残雪中进行,让运动员摔得鼻青脸肿……到了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摄氏18度的熏风吹化了满场冰雪,致使赛程拖延了16天并搁置了不少项目。多亏强大的人工造雪机支撑危局,使高山滑雪等项目能够继续进行。打从1980年普莱西德湖首次使用人工造雪,冬奥会已经开始改变完全“靠天吃饭”的宿命了。
大气中的水在0摄氏度下能以微小尘埃为“凝聚核”,结晶成六角轮廓、形态对称的美丽雪花。人工造雪便是对大自然降雪机制的粗略模拟。将水进行充分雾化后,通过高压泵和排风扇喷射到寒冷的空气中,让这些细小的水滴迅速结晶。科学家用细菌发酵生成的一种亲水蛋白作为理想的“凝聚核”添加到水中,不但能使水雾更快、更完全地“落地成雪”,还能使结晶温度上升到2至3摄氏度。早期“雪炮”喷射出来的“雪”其实是微小的冰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造雪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自然界的雪花了。
奥运会对人工造冰技术的应用要早得多。1908年伦敦奥运会花样滑冰便在人工冰场举行。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首次建造了全封闭的室内速滑体育馆。各式各样的人工冰场在当今世界已经随处可见。人工冰场的制冷原理和电冰箱大同小异。我们都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会在100摄氏度时沸腾并吸收大量热,而沸点为-29.8度的氟利昂在电冰箱内的蒸发器中“沸腾”同样会带走大量热使冰箱制冷,然后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气态氟利昂变成高温高压蒸汽送进散热器,在这些“暖气片”中放出热量重新变成高压常温的液态氟利昂并开始下一轮循环。
我们不妨把人工冰场看成一个敞开的,摊平的、放大的电冰箱。这里代替氟利昂的制冷剂常常是沸点为-33.4摄氏度的氨,将高压下的液态氨送到冰场水泥层的密集排管中汽化,再将带走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人工冰场便能“地冻三尺”了。
人们很早就发现在积雪的道路上撒盐能加快雪的融化,试验表明,氯化钠溶液在浓度为23%的“共晶点”时凝固点最低,为-21.1摄氏度。而浓度为30%的氯化钙凝固点为-51.6摄氏度。因此现代人工冰场更多用低温盐水或乙二醇作“载冷剂”,流过水泥层网管“间接制冷”,取代氨的直接蒸发。
当然,建造现代人工冰场的实际工艺要复杂得多。“一层摞一层”的冰自下而上涂饰成白色衬底,喷绘出鲜明的场地画线和图标广告,再由8至10层薄冰紧密构成4厘米厚的运动冰面。冰球运动需要较“硬”的冰场,冰面温度以-5摄氏度为宜,速滑则要求冰面温度在-2至-3摄氏度之间。冰场的热负荷计算,热交换控制和日常维护管理都少不了专门的里手行家。
至于那些“横空出世”的雪橇滑道,也可以视为拉长卷曲、弯环,陡峻的人工冰场。1600米滑道的水泥结构从底槽到护墙布满了钢铁的“末梢血管”,千余吨氨水如同神奇的“冷血”,沿着中心机房伸出的“动脉”“静脉”循环不息,维持着这条“玉龙”零下11摄氏度的“体温”。计算机网络和几十个传感器随时监控滑道上的微小变化。由于工程浩大和造价昂贵,目前全世界仅有12条人工冰橇滑道。
也许我们总有一天能建造更多“环球同此凉热”的人工冰雪场,但作为奥运会的“半边天”,冬奥会大概永远只会在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冬季举行。
(摘编自赵致真《冬奥会里的趣味科学——人造冰雪》,原载《科学元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冬奥会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天气是决定冬奥会成败的关键因素,直到1980年,这种状况才完全改变。
B.人工造冰技术应用于奥运会比人工造雪技术应用于冬奥会要早得多,人工冰场的制冷原理类似于电冰箱。
C.不同的冰上运动对冰面的硬度、温度等有着相应的要求,需要专门的里手行家来进行维护管理。
D.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造冰雪水平不断提高,或许在未来,人工冰雪场可以在全球更多地方被建造出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两次写到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都是为了说明冬奥会成败的关键是“与天气的合作”。
B文章综合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了人造冰雪的科学原理。
C.雪橇滑道建造工程浩大,造价昂贵,是冬奥会适合在地球高纬度地区冬季举行的根本原因。
D.文章主体部分从人工造雪、人工制冰两个角度介绍冬奥会上的趣味科学,论证的结构非常清晰。
(3)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人工冰场的制冷过程。组卷:4引用:2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荷花雨
乔秀清 荷花盛开的季节,风儿轻轻吹,荷花频频摇,荷叶翩翩舞。伴随着沉闷的雷声,雨,由缓到急,由小到大,噼里啪啦地落下来。雨滴打在荷叶上,像万斛珍珠撒落,跳跃着,滚动着,带着淡淡的荷香,这就是冀中平原上的荷花雨。家乡夏季的荷花雨比起南方的芭蕉雨,别有一番韵味。
是的,我喜欢桃花雨的浪漫,“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我喜欢杏花雨的缠绵,“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我喜欢清明雨的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更喜欢荷花雨的神韵,蕴含着一种热烈的美、磅礴的美、神奇的美!这些年走南闯北,我曾泛舟于白洋淀,衡水湖、武汉的东湖和南戴河海滨,幸遇那里的荷花雨,但我最初见到荷花雨是在我的家乡,那景象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外婆家往北几十米的村边有一个好大的清水塘,每年夏季,清水塘的荷花开了,粉的、红的、白的,仰天绽放,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犹如亭亭玉立的仙女,让人流连忘返。每次到外婆家,总是要住上几日,我便跟着表哥玩,自然要到清水塘边观赏荷花。
记得那年夏天,冀中平原天旱不雨,白天火球似的太阳烤得大地发烫,我们这些光着腚到处跑的男孩子,小脚丫儿被烫得火烧火燎的,巴不得跳进清水塘扎几个猛子才过瘾呢。烈日下,村里的大人和孩子都无精打采,猫儿狗儿躲在阴凉处眯着眼睛打盹儿,地里的庄稼都晒蔫了,绿色的蝈蝈趴在高粱或苞谷的叶子上嘶哑地鸣叫着。这当儿,我们都盼着一场荷花雨,把太阳浇得湿漉漉的,把大地灌得雨淋淋的,把庄稼洗得绿油油的。人和庄稼都应该像雨中荷花那么鲜活,那么精神。
“明儿我带你去外婆家。”母亲对我说。“太好啦!我要跟表哥去清水塘游泳。”我高兴得直蹦高儿。
翌日清晨,我跟随母亲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到达外婆家所在的谷家左村。村西北角那个清水塘,荷花开得正艳,那迷人的花色仿佛使我进入瑶池仙境。中午,随便扒拉了几口饭,我便跟表哥去清水塘游泳了。
说实在话,我只会狗刨和仰游,比旱鸭子强不了多少。看到清水塘东隅那一片美丽的荷花,我独自游了过去,想采几朵荷花献给我的母亲。我知道母亲喜欢荷花,眼瞅着她画过荷花,那么专注,那么细致。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可是她画的荷花雍容典雅,一点也不俗气。可是,我不知道那是深水区,没采到荷花,却沉入水底,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的水。谢天谢地,表哥把我救上岸,肚子里的水还没完全吐出来,就听到几声响雷,瓢泼大雨倾泻而下。雨滴落在水面,清水塘荡起一个又一个圆圈儿,雨洗荷花更娇艳,荷叶上的雨滴晶莹剔透,荷香在雨中弥漫开来。嗬,这突如其来的荷花雨,把表哥和我都浇成了落汤鸡。
回到家,母亲没有责怪我俩,反而安慰说:“没有荷花绽放,就没有醉人芳香,没有风风雨雨,就没有七色彩虹。你们要想成为有用的人,就应该像荷花雨一样,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滋润大地。”
我盼望表哥早日成家,娶个漂亮媳妇,没承想,他毅然参军,去了首都北京。母亲时常提醒父亲给表哥写信,问寒问暖,鼓励他不断进步。每年母亲都会给表哥寄去花生红枣之类的土特产,让他感受家乡亲人的深情厚谊。听说表哥在部队入了党,又立了功,我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那年,表哥从部队回家探亲,在新华书店工作的父亲把一块进口手表赠送给表哥,母亲叮嘱他的话没完没了。抗战时期我的父母都是村里的干部,他们把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送往抗日前线,而今表哥穿上绿军装,他们怎能不高兴!
或许是受到表哥的影响,1964年冬季,正在读高中的我也报名参军了。离开家乡前,母亲到五里外的东黄城商店精心挑选了一个搪瓷洗脸盆,盆内有荷花金鱼的图案,煞是好看。
我带上母亲送给我的洗脸盆,从繁华闹市到崇山峻岭,从长城脚下到黄河之滨,辗转千里。每天早晨和黄昏,透过一盆清水,凝视着洗脸盆里的荷花,我都想起慈祥的母亲。身在军营,思念悠悠,每天我都能嗅到醉人的荷花香。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和表哥每次见面,都会谈起母亲,彼此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美丽的荷花是母亲的化身,飘洒的荷花雨是母亲的深情,点点滴滴,打湿了漫长的岁月和绿色的军衣……
荷花亭亭玉立,或笑脸盛开,或含苞待放。望荷怀乡,见荷思母。母亲离开我多年了,我觉得她像一轮明月高悬在我的心间,她的爱如荷花雨般沐浴着我的全身,也洗涤着我的灵魂。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既有长短句式的结合,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也有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语言具有节奏感,生动形象。
B.作品写冀中平原的旱象,意在反衬荷花雨带来的生机;而“落汤鸡”等描写,则烘托了荷花雨的热烈和磅礴。
C.作品以荷花雨为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主要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形式灵活。
D.作品写表哥和“我”参军,紧承母亲关于“应该像荷花雨一样”做人的教诲,实际是写母亲对表哥和我的影响。
(2)请简要分析文中第二段引用古诗词名句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说“美丽的荷花是母亲的化身,飘洒的荷花雨是母亲的深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组卷:7引用:3难度:0.5
-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 ,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
②回视小金山
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
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
⑤又在另一拱门中组卷:190引用:19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众所周知,倒计时通常是从10开始,而以往奥运赛事的倒计时往往是从60开始,也有的从30或10开始。而这次北京冬奥会却从“24”开始倒数,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恰恰这一打破,才将作为中国农业文明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彰显中国气韵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展示给世界人民,收获了众多的喝彩。
有时,对常规的突破,往往意味着一种超越,一种创新,一种新的事物的诞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