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七)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知识分子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取的似乎仍然是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在民间,则表现为某种多元而浮浅的信仰和崇拜。其对象,可以是关公、妈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等,不仅因人因地不同,常常改变;而且大都是为了求福避祸,祛灾治病,有着非常现实的世间目的。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多元而浮浅的民间宗教中,奇迹宣讲也并不突出,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在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记得有一次我乘坐台北市的计程车,那位计程车司机向我津津乐道地宣讲他所信仰的佛祖,并特地给我看了他经常诵读的佛经读本。我仔细看了,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是地道的儒学教义,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照顾亲族,和睦邻里,正直忠信,诚实做人,等等等等。真正佛家的东西并不太多。这也使我想到,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释道三教的激烈争辩,甚至发生“三武之祸”,但毕竟是少数事例;相反,“三教(儒、释、道)合一”倒一直是文化主流。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存、友好相处,既出现在近千年前的宋代文人的画卷中,也仍然保存在今日民间的寺庙里。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之所以能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而儒学之所以能如此,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远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世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个体)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同时,它又是“半哲学”。儒学不重思辩体系和逻辑构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辩和“纯粹”论理。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这里很少有“什么是”(what is)的问题,所问特别是所答(孔子的回答)总是“如何做”(how to)。但这些似乎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索、论证和发现。例如,“汝安则为之”,是对伦理行为和传统礼制的皈依论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和追求;“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深刻肯定。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式追求,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
    (摘编自李泽厚《<论语今读>前言》)材料二:
    《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材料三:
          中国哲学的原著,比如《论语》《孟子》,我们进入这些著作是在读什么?是不是像读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著作一样?不是。你进入康德的著作、黑格尔的著作,你是进入了严密的范畴的演绎和概念的推论。但我们进入本民族的哲学著作时,不是做这些事的。
          我们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一段时间了,每个人都积累起自己的生命感受,但从来还没有机会去读过它。我们从来不读,于是我们的生命感受是散漫的,不成境界的。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典籍,我们获得了一个机会,把我们的生命感受放进去,再把它领出来,让我们的生命感受提升为生命的境界。中国哲学原著的文字,是生命情感本真的表达。
    (摘编自王德峰《中西思想必修课•如何真正进入中国哲学典籍的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与民间对人格神的态度是不太一样的,一般来说,前者似信非信,后者浮浅的崇信主要出于实用。
    B.中国的民间宗教不太重视奇迹宣讲,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是这些民间宗教倡导的主要内容。
    C.中国没有过真正的宗教战争,与儒学并不排斥宗教信仰,能够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有重要关系。
    D.因为儒学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所以它是“半宗教”;又因为儒学不重与理性有关的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所以它是“半哲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寺庙里的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存、友好相处,说明了民间信仰崇拜的多元而浮浅,可以因人因地而改变。
    B.孔子很少去解答“什么是仁”的问题,却以“克已复礼”“恭宽信敏惠”等私人间的道德原则指出如何做到“仁”。
    C.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更强调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而中国哲学更在意诗意的情感内容,二者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样的。
    D.在阅读中国哲学典籍时融入自己的生命感受,就能真正理解它们,最终让生命感受不再散漫,升华为生命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儒家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佛教的证言法师赞赏病人可以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生、护士等陌生人手里,这与以亲子为核心的儒学人际关怀相似。
    B.于丹讲解《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认为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涵养决定了他能否临大事不乱,能否战胜风险。
    C.孔子不是柏拉图,他的哲学不是空中楼阁,他的哲学要求并且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的作用。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的赞同,体现了他对于人生和乐状态的追求。
    (4)材料一中,作者是如何得出“儒家是半宗教”的结论的?请梳理其思路。
    (5)当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新意识到儒学的价值。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儒学的特点,并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儒学。

    组卷:7引用:1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光
    鲁迅
          ①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②凉凤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③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④“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⑤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往外走,刚近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⑥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
          ⑦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⑧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⑨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⑩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⑪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⑫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究,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⑬“是的,到山里去!”
    ⑭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至于死因,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剥取死尸的衣服本来是常有的事,够不上疑心到谋害去,而且仵作也证明是生前的落水,因为他确凿曾在水底里挣命,所以十个指甲里都满嵌着河底泥。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字“争先恐后的跳进眼睛”,拟人化的笔法写出了陈士成看榜时的急切心情。
    B.文章多次写到陈士成的幻听幻想幻觉,表现了他深受科举毒害,心灵已经扭曲。
    C.落榜时太阳“温和的来晒他”,以乐最写哀情,倍增陈士成落榜的伤痛之情。
    D.陈士成晚上四处寻宝挖宝,原因在于落榜后生活窘迫,白天挖宝又害怕周围人嘲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镜、白光,深夜、下巴骨这些凄冷阴森的描述,既渲染氛围,又烘托主题。
    B.文章多次写“笑”,陈士成失笑,鸡鸭嘲笑,下巴骨冷笑,意在讽刺世态炎凉。
    C.文章突破中国传统小说一般不直接描写心理的窠臼,以内心独白推动情节发展。
    D.“这回又完了”在文中多次出现,既强化人物落榜后的苦痛,又增强了讽刺效果。
    (3)作者对陈士成之死的叙述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对于死尸与死因的叙述更是简单冷静,请分析小说结尾来用这种冷淡客观的叙述有哪些作用。
    (4)有人说,陈士成与孔乙己是同一类人,但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和阅读积累分析其异同点。

    组卷:22引用:1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史学原本注重图像。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物产、民俗、宗教、山川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①
     
    ,最终只剩下文字。中国史学,②
     
    ,正如宋代的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所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当然,③
     
    ,而且可以指立体的图形、实物等。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长处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金石学是以器物上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毕竟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用三个句子或短语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每个句子或短语不超过20字。

    组卷:5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钢琴名家格拉夫曼曾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这样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就不自觉地强调如此观念。比方我看中文,常有‘某某是第一人’‘谁谁谁天下第一’,这样的说法。我读中国书法与绘画的书,也常看到作者写‘某人是某朝第一’,对此,我总是觉得很困惑。西方世界不常见到这样的表述,你可曾见到介绍法国19世纪后期绘画的书,上面写‘梵高是法国绘画第一人’‘莫奈是印象派首尊’或‘高更作品天下第一’这样的话吗?”
          到底要不要争第一?人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赞同,认为第一是努力的见证,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对成功的市侩解读。请你从下列身份中选择一种,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朝会上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①学生    ②家长    ③教师    ④校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