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十五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9 15:0:2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舞台,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
          全剧采用时空交错的结构叙事,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历程的故事。
          青绿,是《千里江山图》最典型的视觉标识,也是全剧贯穿始终的意象,在剧中被设计为连接展卷人和王希孟的符号性角色。编导以“静”为出发点,以宋代绘画的内敛基调,设计了“静待”“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舞动起来的“青绿”们动作端雅沉静,气息下沉内敛,以一派淡泊之感传递出青绿色彩特有的冷静、空寂况味,队形变化起伏中又营造出高远、深远、平远兼具的视觉美。舞蹈设计化山为人,以人作山,是古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呈现。
          青绿色彩也是全剧舞美设计的重要元素。如篆刻人的服装为深沉的花青色,点缀朱砂红,与其动作稳健而具有顿挫感相匹配;织绢人从水色氤氲的画卷中徐徐走来,带着春天的气息,服装选用淡淡的艾绿。又如舞台布景,七个篇章的背景颜色从清淡过渡到浓重,逐渐形成青绿色彩,打造出“于缤纷浓色,见空寂之美”的境界。
    “远黛秀娥,只此青绿”,“青绿”这一中国传统色的大量运用,让人徜徉在淡泊、清雅、闲静的宋代美学意趣之中。《只此青绿》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
    (取材于刘森、应杰、韩真、周莉亚等的文章)      材料二
    《千里江山图》卷是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是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在设色和笔法上,《千里江山图》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石青、石绿是主色调,主要用来敷染山头和山体;赭石、墨是次要颜色,用来皴染山脚和阴面。画卷颜色有丰富层次,远山及天空上部用淡青绿颜色蘸淡墨刷染而成,既拉开了与近、中景山峰在视觉空间上的距离,也衬托了近、中景山峰颜色明亮的程度。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整幅画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堂皇之气盎然,以明丽璀璨的青绿山水表达了国泰民安的美好希冀。
          在构图上,《千里江山图》采用散点透视法,大致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形成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使用更使画面富有韵律感。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壮丽恢弘;山水间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的人物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宋人郭熙《林泉高致》有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此卷正给人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体现了宋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
    (取材于马季戈、王中旭、林玮等的文章)      材料三
          中华民族对青色认识和运用的历史悠久。青色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青瓷是富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工艺品,传统绘画艺术以“丹青”为名,山水田园诗中更随处可见青绿的光影。青色是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表现符号。
          为什么中华民族如此偏爱青色?
          生理基础对色彩选择有一定制约作用。研究证实,不同瞳孔颜色对其辨色有明显影响,褐色、灰色、碧蓝色瞳孔辨别光谱中蓝-绿暗色端较为困难,而黑色瞳孔具有理想的调节外来光线的功能。
          生产方式对民族色彩审美起最终决定作用。中华民族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采集和农耕的生产方式,生存环境中最主要的色彩便是青色,包括头顶的青天和身边的碧水,更有植物的绿色。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濡染,青色已经历史地积淀于民族意识中。因此才会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细腻体验和“池塘生春草”的欣喜情感,也才会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亲昵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和谐。青色更易激活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使我们产生心有灵犀的体验,形成对青色的认同感、亲切感。
          民族文化传统也决定了色彩审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家都从“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出发,倡导以虚静的主观态度对待万物,重视静坐凝心,妙悟万物之美、大道之真。现代研究证明:青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都比较适中,给人以明净、澄洁的感觉;人在青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心跳每分钟可减少4~8次,呼吸变缓,精神放松。主虚静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淡泊、克制、含蓄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与具有宁静内敛效应的青绿色异质同构,文化价值契合,情感体验相通。
    (取材于宋凤娣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全剧的主要内容是再现《千里江山图》的壮丽景象。
    B.青绿意象是指剧中女性舞者们丰富的舞蹈造型动作。
    C.舞者具有端雅沉静淡泊之美,传递出宋代美学意趣。
    D.剧中服装、布景等均采用青绿色彩,呈现缤纷浓色。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关于《千里江山图》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作的青绿主色调是舞剧中青绿意象的创作基础。
    B.设色和笔法的灵活多样,赋予画作丰富的层次感。
    C.画作多种构图方式之美在舞剧中得到形象化表达。
    D.壮丽恢弘的山水传递出“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
    (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色被广泛运用说明它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有重要地位。
    B.形成偏爱青色的色彩审美是由中华民族的生理优势决定的。
    C.大量山水田园诗的产生与农耕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相关。
    D.青绿色审美偏好与主虚静的文化传统相通,具有科学依据。
    (4)根据三则材料,结合你的学习积累,判断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我从“青青”的衣领颜色感受到读书人的清雅气质,体味到其中蕴含着的曹操对贤才的深切渴望。
    B.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我从“青冥”想象到天空之青苍深远、明净澄洁,仿佛看到了李白想象中神仙世界的辉煌灿烂。
    C.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青崖”是青青的山崖,引发了我对青绿山水的美好想象,让我读懂了李白失意后徜徉山水的愿望。
    D.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青青写出荠麦青翠茂盛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与“池塘生春草”“青萝拂行衣”相通的情感体验。
    (5)为什么说《只此青绿》“唤醒了观众心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15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放  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放鸭人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彼此都混得很熟。
          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儿盛开,杏花儿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
          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逐对的青蛙嘎嘎叫着。真是满湖春色,一片蛙鸣。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可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呢,姑娘?”
    “湖西王庄。”
    “老王呢?”
    “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
    “再见,大伯!”
          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在湖上碰了面。几句闲话之后,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叫李老壮的吗?”
          老壮愣了一下神,反问道:“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
    “不会是随便问问吧?”老壮耷拉着眼皮说。
    “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
    “难说。”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甭提有多心疼了。老实人爱生哑巴气,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
          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一转眼春去夏来,湖上又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上、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姑娘,你可是问巧了!”李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地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地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逃了。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喊着。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喊着。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
    “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有删减)文本二
          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它是对生活偶然性的一种巧妙的运用。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生发,去碰撞,去展现生活的韵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诱惑力。
          文学作品中构成巧合的因素有很多,它基本有以下几种类型:
          时间的巧合。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
          时机的巧合。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
          天气的巧合。天气其实也是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有时它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
          地点的巧合。作品不仅可以运用时间因素的巧合,有时还可以运用空间因素让身处异地的人物走到一起。
          性格的巧合。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程,同样,人物性格也是情节发展的催化剂。而性格的巧合有时更能对情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节选自葛乃宏《文学作品中的巧合技法例谈》)(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放鸭姑娘之所以向李老壮打听他早年偷鸭子的往事,因为她正和李老壮的儿子谈朋友,她想了解李老壮的家庭实际情况,也想证实她听说过的这些关于李老壮的往事。
    B.这篇小说写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的变化,选材典型,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带有莫言小说的典型特征。
    C.李老壮对姑娘提起自己的伤疤,感到很恼火,开始反感她。但后看到她为了找鸭子着急的样子,对她的看法又发生了改变。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简单的对话和肖像描写,含蓄地讲述了一个和鸭子有关的爱情故事,巧妙地表现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叙李老壮当年偷鸭,既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又衬托现在好政策以及人们幸福生活,也让文章情节更完整。
    B.姑娘询问游街的事,莫言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李老壮简短的回答,“掉”“撵”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壮内心不痛快。
    C.姑娘得知和他在一起放鸭的大伯就是李老壮时,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内心的羞涩与紧张。
    D.小说写村主任的好吃懒做、假公济私,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经历。
    (3)分析文本一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4)阅读文本二,分析莫言在文本一中设置了哪些类型的巧合,并分析作用。

    组卷:26引用:6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2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誉是非不可定矣。以汉高之略而陈平之谋,毁之则疏,誉之则亲。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知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所听必矣。何以知其然耶?
    《吕氏春秋》云:邾之故,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之君曰:“不若以组。”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其家为甲裳多以组也。”邾君不悦,于是乎止,无以组。邾君有所尤也。邾之故为甲以组而便也,公息忌虽多组何伤?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以为组亦何益?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也。凡听言不可不察。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尽啜之。文侯曰:“乐羊以我故,食其子之肉。”堵师赞曰:“其子且食之,其谁不食?”乐羊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事之情一也,所以观者异耳。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豚,所居高也。窥面于盘水则圆,杯则亏,面形不变,其故有所圆有所亏者,所自窥之异也。今吾虽欲正身而待物,庸讵知世之所自窥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无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夫忘家殉国,则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卫公子开方、吴起、乐羊三人是也。若私其亲,则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则忘其身”。穰苴杀庄贾是也。故《传》曰:“欲加之罪,能无辞乎?”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节选自《反经•忠疑》)【注】①邾,古国名。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夫誉是非不可定矣 销骨
    B.多有所尤,所听必 并行不
    C.乐羊中山 罢休
    D.是非者,则事情得也 时度势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息忌令其家皆为组 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B.公息忌所以欲用组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公息忌虽多组何伤 传其事以官戒
    D.杯则亏,面形不变 州司临门,急星火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息忌建议用丝带连缀铠甲,邾君听说他家以前是这么做的后,就下令禁止了。
    B.乐羊为魏国而放弃私情,魏文侯先对其赞赏,听了别人的话后,又怀疑他残忍。
    C.在盘子和杯子里放水看面影,脸形未变而面影不同,原因是所用的工具有差别。
    D.作者在文章结尾举很多例子,意在说明受命为国,忘记小家的人,不应被责备。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②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冰壶赛场上,常听到运动员发出“哈哈哈”“我我我”的喊叫,而跟随冰壶行进的运动员则拿着冰刷疯狂摩擦冰面。①
     
    ?究其原因,都是为了克敌制胜。负责“尖叫”的队员一般为担任四垒的队长或投壶队员,他们通过喊叫向擦冰队友发出是否“摩擦”的指令。②
     
    ;“我我我”意为“停止擦冰”。
          比赛前,制冰师要拿着类似花洒的工具在平滑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儿,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擦冰运动员可以通过冰刷快速摩擦,融化掉赛道上的冰点儿,从而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减小冰壶与冰道的摩擦力,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同时,通过擦冰融化冰点儿,可以影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冰壶抵达指定位置。看似简单的“摩擦”,却需要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指挥者、投壶者、擦冰者共同努力下,才能最终实现战术目标,因此,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根据上述材料第二段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逻辑关系,概括出冰壶比赛的两条经验。每条不同超过40字。
    因果关系       转折关系       条件关系

    组卷:38引用:9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与“崇高”是交融的。2500多年前,伟大思想家孔子发出感叹:“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真正的美不仅在于给人感官上的愉悦,更在于能让人领会到崇高的力量。巍峨的山川、精湛的艺术,乃至高尚的人格无不体现这种交融与共生。
          上述材料给人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