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8 9: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本。汉字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基础,是加强交流合作、增进文化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枢纽。传承中华文化,汉字是根本,是基础,汉字教育任重道远。
汉字自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离开汉字,中华文化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从殷墟甲骨文算起,历经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或铸刻,或书写,或印刷,或数字化,无论是哪种形式,汉字始终是记录汉语而形成浩瀚中华典籍的文化符号。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及草书,尽管汉字形体在不断变化,其形式有繁简之分,但汉字的内在系统始终保持稳定,其构形的原理和使用的规则古今基本相通。所以,我们能通过解读甲骨文、金文、篆书等而理解古代文献。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就源自于这些丰厚的历史及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资源。汉字作为记录文化典籍的工具,是一种了不起的载体,它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创的文字,也是最长寿的文字,也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并在信息时代依然勃发生机。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是具有中华民族形式的、适合汉语书写的并兼容形、音、义一体的表意文字系统,它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蕴藏在文字里,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其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笔画与部首,其中的点、横、竖、撇、捺、提、折、钩释放了汉字之源,传递了汉字之理,展示了汉字之美,这些构成汉字的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基因的密码。汉字是单音节,一个一个小方块,其涵义精微,信息量大,所以有限的单音字可以组成无数的词语,比如画、图画、图画书等。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是有部件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是有关联的。细而言之,从外部形式看,汉字最明显的特点是方块形体,其笔画有条不紊地分布在一个平面的方字格里。从内部结构看,汉字构形是有规律的,形、音、义之间有特定关系。特别是古汉字,具有因义赋形、见形知义的特点。从汉字数量看,字种字量多,形体结构复杂。每个笔画与部件涉及多种排列方式,从而造成汉字数量繁丰、字形繁多的特点。从汉字发展看,汉字具有超时空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能识别同一个汉字,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
由于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它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它对世界尤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汉字备受瞩目。
(摘编自任翔《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材料二:
说普通话四海同音,写规范字九州一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大国,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民族间、地区间交流,促进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信息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规范汉字是天南海北传递信息的重要基础。进一步说,汉字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思想,规范使用汉字、领略汉字之美,既是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的题中之义,也是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之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汉字字体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字体更加多元,较好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用字需求。也要看到,部分字体使用场合不当、质量水平较低,尤其是一些“丑书”“怪书”类信息化字体产品,对字体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背离汉字的书写规范、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误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必须加以规范整治。
工作生活中目之所见、眼之所及,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汉字的认知和审美。要对图书、报纸、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等各类文字载体进行清查,要求行政部门引导有关单位及时清理替换粗制滥造、拙劣夸张、观感不佳的字体,正是为了把好关口,让印刷在千万册书籍上、展示在亿万人民屏幕上的文字规范美观,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汉字文化氛围。
要求引导字库生产企业创作更多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规范、美观的字库字体产品,为当下拓展汉字字体边界创造空间。必须看到,从魏碑到唐楷,从二王到颜柳,先辈创造的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展现了汉字的多样风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但字体的推陈出新,不能自出机杼、另起炉灶,而要取法先人、博采众长,在符合汉字固有间架结构和中国美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
文化自信,要从文字自信做起。顺应时代浪潮,让富有时代感的汉字焕发光彩,让卖丑搞怪的表达失去存身之所,需要有关部门、企业和从业者携手努力,推动承载中国智慧的方块汉字历久弥新、走向未来。
(摘编自郑因《以规范汉字承载中国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促进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不断繁荣。
B.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殷商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C.规范使用汉字就能维护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认同、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D.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汉字使用中卖丑搞怪现象层出不穷,必须加以规范整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记录的丰厚的历史及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资源,给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底气。
B.汉字是最长寿的文字,因表意文字优于拼音文字,每个汉字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C.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让“十里不同音”的人们以较经济的方式完成沟通。
D.对于规范汉字,国家、企业、从业者都要积极参与,而且要辩证对待,不拒绝个性化。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所说的“规范汉字”相关叙述的一项是
A.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B.秦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李斯等人以秦系大篆为基础,参考古文字,整理出了法定的标准性字体——小篆,在全国颁行。
C.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科研和办公,要整理一套标准化的文字系统,才便于实现计算机的存储、转换、检索等信息处理过程。
D.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化、标准化,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社会用字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请根据材料一的论述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9引用:2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蹚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天长,村子里的人吃罢晚饭都不呆在家里;有的人晚饭也不在家里吃,捧上碗到路边去,或者到场院里。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干咱们这营生的,一辈子就是走,”老瞎子说,“累不?”
小瞎子不回答,知道师父最讨厌他说累。
“我师父才冤呢。就是你师爷,才冤呢,东奔西走—辈子,到了没弹够一千根琴弦。”
“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你不信?”
小瞎子不正面回答,说:“干嘛非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呢?”
“那是药引子。机灵鬼儿,吃药得有药引子!”
“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
“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断了的才成。”
小瞎子不敢吱声了,听出师父又要动气。每回都是这样,师父容不得对这件事有怀疑。
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像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尽力地弹断的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老瞎子知道自己又没什么能要命的病,活过这个夏天一点不成问题。“我比我师父可运气多了,”他说,“我师父到了没能睁开眼睛看一回。”
“咳!我知道这地方是哪儿了!”小瞎子忽然喊起来。
老瞎子不理他,心想,也许不该再带他到野羊坳来。可是野羊坳是个大村子,年年在这儿生意都好,能说上半个多月。老瞎子恨不能立刻弹断最后几根琴弦。
一天早起来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捡柴,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心里总在说:“值得,当然值得。”要是不这么反反复复对自己说,身上的力气似乎就全要垮掉。“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要不怎么着?就这么死了去?”“再说就只剩下最后几根了。”后面三句都是理由。
老瞎子又冷静下来,天天晚上还到野羊坳去说书。
就是这天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
老瞎子把那两根弦卸下来,放在手里揉搓了一会儿,然后把它们并到另外的九百九十八根中去,绑成一捆。
“明天就走?”
“天一亮就动身。”
小瞎子心里一阵发凉。老瞎子开始剥琴槽上的蛇皮。
“可我的病还没好利索,”小瞎子小声叨咕。
“噢,我想过了,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他想起这药方放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便觉得浑身上下都好像冷。
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有人以为他是疯了,安慰他,劝他。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问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地衰老。
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不错,那意思就是说:目的本来没有。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已无力反抗。
终于小瞎子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始: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小说集《命若琴弦》,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坎坷的岁月,难以阻挡“瞎子”师徒为看见世界的决心,他们坚持着用心弹琴。
B.老瞎子的师父知道药方是一张白纸,但为了给老瞎子拉紧生命的琴弦,对他说了谎话。
C.老瞎子最后发现那五十年的生命之弦白弹了,五十年的汗水和琴声成了白纸和虚无。
D.“瞎子”师徒饱受艰辛,根据自己所知猜测着无穷未知,以自己的情感勾画出世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铁生在小说的开头渲染了一个悲凉和苦痛的生存画面,“瞎子”抱琴四处说书为生,凄惨漂泊钻进人心,悲苦难言。
B.小说首尾照应,结尾处八句与开篇完全相同,作者说“回到开始”,回到文章的起始位置,旨在引导读者重温“瞎子”师徒说书的故事。
C.文章是象征主义的佳作。弹琴与生存,琴弦与命运,赶路与追寻构成对应关系,老、小瞎子与生命欲望四溢也通过象征对应起来了。
D.小说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朴素的语言塑造了三代瞎子的人物形象,他们彼此独立却又融为一体,小瞎子是完整的青年瞎子形象,又是老瞎子年轻时的形象。
(3)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命若琴弦”的理解。
(4)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充满了“生命的悲怆”和“生命的诗意”,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组卷:26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列《红楼梦》节选材料,回答问题。
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1)探春在大观园的居所名称是什么?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探春的形象特点。
(2)请结合第七十四回选文简要分析探春“不觉流下泪来”的原因。组卷:16引用:4难度:0.3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完成作文。
请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