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新余一中高二(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8/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一位深受唐诗影响的诗人,再加上曾奉旨刊刻《全唐诗》,唐诗从曹寅开始成为曹家的家学。受此影响,曹雪芹将唐诗之美融入小说创作,把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推上了顶峰。
小说《红楼梦》和唐诗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学界诸多学者认为《红楼梦》书名是从唐诗中来,只是具体从哪一首唐诗而来,则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从白居易《秦中吟》的诗句“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而来,也有人认为是从李商隐《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而来,我认为韦庄《闺月》中的“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也十分切合小说基调。不论哪首唐诗,可以肯定的是小说的书名深受唐诗“红楼”意象的影响。
小说中对唐诗的引用更是不胜枚举。据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直接引用各代诗文共90处,其中唐诗占了近40%。如果作者自身才识不够,引用诗歌就容易画蛇添足。但是《红楼梦》中的唐诗引用恰到好处,对小说情节的帮助作用巨大。
小说前八十回中直接引用最多的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诗句,其次是中晚唐,唯独没有直接引用初唐诗歌。不过小说中有些诗歌模仿初唐诗早已为学界所认同。小说更有多处化用晚唐诗句。他经常使用知名度不太高的晚唐诗人的诗句,并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如第十七至十八回宝玉所说“蓼汀花溆”的“蓼汀”二字当从晚唐诗人罗邺的“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雁》)想来。曹雪芹用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发现了这些不为普通大众读者所熟知的好诗,使得《红楼梦》不落俗套,超出一提唐诗则李杜等名家名作的格局。即使是引用较少的中唐诗,曹雪芹也十分欣赏,化用在小说情节之中,如“史湘云醉眼芍药裀”一节就是化用了卢纶的《春词》。
甲戌本第一回侧批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传诗之意”包含了传作者的诗学观念。在小说中最为直接体现诗学观念的就是小说中出现许多人物的诗论。虽然《红楼梦》中的诗论不能完全等同于曹雪芹本人的诗学理论,但是我们也不能将它与曹雪芹的审美观念分开来,小说人物的诗论或多或少都有作者自己的感情倾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和唐诗的渊源极深,他的诗学观大体上是宗唐派,他是他又并不否定宋诗,在把唐诗标举为最高典范的同时,也赞许那些能够突破唐诗藩篱的后世诗歌。
(摘编自陶然,李能知《曹雪芹与唐诗的渊源》)材料二:
对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如果说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杜甫,李白、苏东坡写的诗词中去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而如果作为小说里面的诗词来看待,《红楼梦》中的诗词又是了不起的。《红楼梦》中的诗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别。第一类诗词是作为一种暗示的性质,要介绍小说的人物,预先用诗词来介绍。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判词,用了很多拆字、谐音的方法来总括小说里主要女性的平生。这一类作品非常巧妙恰当地来掌握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可是不是很好的诗词。
《红楼梦》中还有另外一类诗词。小说中的女孩子往往组织一些诗社、词社。比如在菊花开时,组织菊花的诗社,大家都写菊花诗。作为一个男性,曹雪芹要设身处地设想人物的境遇、性情,按照她们的个性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写结社来填写柳絮词。一篇是林黛玉的《唐多令》,其中写到:“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漂泊亦人如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这是林黛玉眼中的柳絮。“粉堕百花洲”,在中国大陆的北方,每到春天,常随风飘舞着很多柳絮。在诗词里面,柳絮是非常美的,“蒙蒙乱扑行人面”,但我们若真是生活在柳絮中也很烦恼的。我上大学时的辅仁大学女校校舍在恭王府。每到春天,教室敞开门和窗户,柳絮飘飞在庭院之中,卷成一团,又飘到讲堂之中,真是“一团团逐队成毬”。正如苏东坡的一首柳絮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你说它是花吗?它不像别的花开在枝头上。“漂泊亦如人命薄”,柳絮之没有人珍惜,柳絮之随风飘落,正与林黛玉相似,她母亲死了,后来父亲也死了,所以她不得不只身一人寄居在贾府。“缱绻”是一种徘徊、缠绵不断的样子,可是“空缱绻”,没有人珍惜它。这完全是林黛玉的性格、林黛玉的生平。这些诗词配合了角色的性格命运,写出不同风格来。
而《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是写出作者自己内心的一份真正的感情和感慨。开篇第一首诗词是《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青埂峰下那块石头是当时女娲炼石补天时留下的。这个顽石整天悲叹,那些石头都有补天的作用,独有我是荒废了,于是它就要求道士僧人带它到红尘中去。可是它来到红尘又怎么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要有用,唯一的路子就是学仕途经济之学,走仕途经济之路。贾宝玉追求的落空,正是曹雪芹对人生的失望。这些借书中情事写作者自己悲慨的诗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这类诗真正表现了作者写作《红楼梦》的内心感情和动机,是作者真正地从内心中抒写出来的,是他自己生活的经历,是透过他自己对于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作品。
(摘编自叶嘉莹《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不认同《红楼梦》书名出自白居易、李商隐,认为韦庄的《闺月》才是其出处。
B.《红楼梦》中人物的诗论以体现作者的诗学观念,所以可以将作品中的人物诗论看作作者的诗学理论。
C.叶嘉莹认为《红楼梦》诗词的艺术水平比不了古代名家作品,但她并不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D.《红楼梦》所引的苏轼柳絮词中,以柳絮的随风飘落、无人珍惜,暗示了林黛玉的生活遭遇。
(2)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句在《红楼梦》中直接引用最多,可见盛唐诗歌对曹雪芹的影响远超其他时期的诗歌。
B.林黛玉的《唐多令》是曹雪芹依照林黛玉的遭遇和性情而为其量身定制的,内容符合她的个性特点。
C.叶嘉莹将《红楼梦》中的诗词分为三类,认为其中真正好的是借书中情事写作者自己情感的诗。
D.两则材料均写到《红楼梦》中的诗词,而探究的方向各不相同,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十三回黛玉想起的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引自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
B.小说第二十三回中,黛玉和宝玉一起阅读《会真记》(《莺莺传》),“但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C.小说第五十回探春在芦雪庵的联句“价高村酿熟”是化用了晚唐诗人郑谷的诗句。
D.现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看作悼红轩(曹雪芹的书室名)的诗话”。
(4)叶嘉莹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唐多令》的品读方法,对我们学习诗歌鉴赏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在《红楼梦》的诗词运用方面,曹雪芹自身的才识学养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10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麻鞋之歌
叶梓 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一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麻成为一双麻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为了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他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日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只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都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在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上的。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文本二:
胡同文化(节选)
汪曾祺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一‘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作者把清水种麻延绵至今说成是一件“诗意的事”,与下文写麻的实用价值形成了对比。
B.文本一中,作者并不认同“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咣当作响的高跟鞋”流露出作者鄙夷厌恶的态度。
C.胡同这一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可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文化。
D.文本二中,作者用生活琐事表现北京人善于忍耐,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作者细致描绘麻鞋制作过程,突出传统手艺的光芒,引出伟大的文化常深藏于僻远民间的感慨。
B.文本一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了制鞋老人憨厚本分、钟爱麻鞋制作手艺的特点。
C.文本二中,画线句子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作者怀旧伤感的情绪。
D.两则文本的语言风格都平淡质朴又流畅奔放,善用口语又字简意丰,风俗情味十分浓郁,富于表现力。
(3)如何理解“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这句话?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
(4)两则文本都写了文化载体的没落,但两位作者对此的态度不尽相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评析。组卷:27引用:4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① 。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那么,② ,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③ 。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省略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妈妈一边拍着孩子,一边唱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B.而馋嘴的孩子们有的则夜里趁各家锁门之机,去地里摘那香瓜来吃,去谁家院里将桃杏装在背心兜里回来分红……
C.“上级……派我……到这儿……工作,我没……有……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D.“可恶!然而……”四叔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大自然漫长进化过程中,很多生物为了能更好地生存,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比如松树使其叶子变得尖细,表面有蜡质层,以此对抗严寒,求得自保;根瘤菌,通过“固氮”,满足豆科植物的生长需要,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供给碳水化合物,两者互利共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提炼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5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