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西百色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1 22: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如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技艺、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机器当代意义》)材料二: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曾达到极高的水准,产生了代表性的人物,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B.现代工业社会对手工技艺进行了重新定义,虽然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不同,但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C.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具有哲学思考,有着对“道”的追求,强调万物的规律与自然之理的把握。
    D.内在的德性是工匠所要追求的,工匠有时需要成为德行品质的典范,在这一点中西的认识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们的技艺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通过刻苦反复的训练与实践,即使是今天的工匠也不例外。
    B.技能的培养需要以人格的培养为基础,因此,工匠们在增进技艺的同时往往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C.庖丁解牛的熟练技艺,高凤林等人一生打造精品,他们都充分发挥“道”的优势,“以道促技”。
    D.孔子对各位弟子的赞扬与批评,从其中的标准依据看,与当下“以德为先”的人才标准是相同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传统“匠人培养”观点的一项是
     

    A.在传统师徒关系中,徒弟要长时间磨练基础技艺,师傅满意后才能传授精髓的技艺。
    B.为了活化滩头年画这一“非遗”物质,传承人开发了以年画为基础的文创产品。
    C.当今传媒艺术发展呈现“融合”的特征,高科技的运用使得文化的传播更有依托。
    D.大国工匠胡双钱秉承“做人首位,学技其次”的宗旨,兢兢业业工作,屡创辉煌。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和论证方法?
    (5)袁隆平立志远大,把“让人民吃饱”的梦想作为一生的目标,攀过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不断创造科技的生命奇迹。有人认为袁隆平身上闪烁着“工匠精神”,也有人认为袁隆平是科学家不属于工匠,并没有什么“工匠精神”。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8引用:4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峡中
    艾芜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子,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
          桥下凶恶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崖石,激起吓人的巨响。
          没头的土地菩萨侧边,躺着小黑牛,污腻的上身完全裸露出来。正无力地呻唤着,衣和裤上的血迹,有的干了,有的还是湿漉漉的。
          夜白飞就坐在旁边,给他揉着腰干,擦着背,一发现重伤的地方,便惊讶地喊:
    “他妈的!这地方的人,真毒!老子走遍天下,也没碰见过这些吃人的东西!……这里的江水也可恶,像今晚要把我们冲走一样!”
          夜愈静寂,江水也愈吼得厉害,地和屋宇和神龛都在震颤起来。
    “小伙子,我告诉你,这算什么呢?对待我们更要残酷的人,天底下还多哩,……苍蝇一样的多哩!”这是老头子不高兴的声音,由那薄暗的地方送来,仿佛在责备着,“想想看,吃我们这行饭,不怕挨打就是本钱哪!……没本钱怎么做生意呢?”
          我虽是没有就着火光看书了,但却仍旧把书拿在手里的。老头子轻徐地向我说道:“你高兴同我们一道走,还带那些书做什么呢?……那是没用的,小时候我也读过一两本。”我不愿同老头子引起争论,我打算趁此向老头子说明,也许不多几天,就要独自走我的,但却给小黑牛突然一阵猛烈的呻唤打断了。
          大家皱着眉头沉默着。
          江风也比往天晚上大些,挟着尘沙,一阵阵地滚入,简直要连人连锅连火吹走一样。野老鸦悠悠然地说:
    “今晚的大江,吼得这么大……又凶,……像要吃人的光景哩,该不会出事吧……”
          外面的山风、江涛,不停地咆哮,不停地怒吼,好像诅咒我们的存在似的。
          小黑牛突然大声地呻唤,发出痛苦的呓语:
    “哎呀,……哎……害了我了……害了我了,……哎呀……哎呀……我不干了!我不……”
          野老鸦向黑暗的门外看了一下,仍旧静静地说:
    “今晚的江水实在吼得太大了!”
          中夜,纷乱的足声和嘈杂的低语,惊醒了我;我没有翻爬起来,只是静静地睡着。有人走到我所睡的地方,站了一会,小声说道:
    “睡熟了,睡熟了。”
          我知道一定有什么瞒我的事在发生着了,心里禁不住惊跳起来,但却不敢翻动,只是尖起耳朵凝神地听着,忽然听见夜白飞哀求的声音,在暗黑中颤抖地说着:
    “这太残酷了,太,太残酷了……魏大爷,可怜他是……”
          老头子发出钢铁一样的高声,叱责着:
    “天底下的人,谁可怜过我们?……小伙子,个个都对我们捏着拳头哪!要是心肠软一点,还活得到今天么?你……哼,你!小伙子,在这里,懦弱的人是不配活的。……他,又知道我们的……咳,那么多!怎好白白放走呢?”
          我轻轻地抬起头,朝破壁缝中望去,外面一片清朗的月色,已把山峰的姿影、岩石的面部和林木的参差,或浓或淡地画了出来,更显着峡壁的阴森和凄郁,比黄昏时候看起来还要怕人些。
          蓦地一个人那么样的形体,很快地丢下江去。原先就是怒吼着的江涛,却并没有因此激起一点另外的声息,只是一霎时在落下处,跳起了丈多高亮晶晶的水珠,然而也就马上消灭了。
          他们回来了。大家都是默无一语地悄然睡下,显见得这件事的结局是不得已的,谁也不高兴做的。
          在黑暗中,野老鸦翻了一个身,自言自语地低声说道:
    “江水实在吼得太大了!”
          没有谁答一句话,只有庙外的江涛和山风,鼓噪地应和着。
          我回忆起小黑牛坐在坡上歇气时,常常爱说的那一句话了,“那多好呀!……那样的山地!……还有那小牛!”
    “又是在想,又是在想!你要回去死在张太爷的拳头下才好的!……同你的山地牛儿一块去死吧!”
          小黑牛在那个世界里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击,掉过身来在这个世界里,却仍然又免不了江流的吞食。
          明天我终于要走了。
           夜深,神殿上交响着鼻息的鼾声。我却不能安睡下去,打算趁此夜深人静,悄悄地离开此地。但一想到山中不熟悉的路径,和夜间出游的野物,便又只好等待天明了。醒来时,已快近午,空空洞洞的破残神祠里,只我一人独自留着。看见躺在砖地上的灰堆,留在我书里的三块银元,烟霭也似的遐思和怅惘,便在我岑寂的心上缕缕地升起来了。
    (写于1933年冬,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头在“我”拿书的时候说“小时候我也读过一两本”,是因为“我”读书引起了他对知识的憧憬,想和“我”拉近距离。
    B.“我”虽暂时和山贼在一起,但并不向往他们的生活。“书”的存在暗示了“我”和他们的不同,最终会分道扬镳。
    C.小黑牛的伤很严重,大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在他表示不想做山贼后,魏大爷认为小黑牛太懦弱,所以抛弃他。
    D.通过“我”对小黑牛的回忆,能推测出小黑牛原本是在张太爷家放牛,但受到了压迫和欺凌,就主动投靠了山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人物群像,但不同的人物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夜白飞、野老鸭、魏大爷虽是一伙,却有着不同的个性。
    B.小说调动了很多手法来描写景物,如“或浓或淡地画了出来”一句用了拟人和通感,读起来令人身临其境。
    C.“今晚的江水实在吼得太大了”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看似重复的表达,其实在全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D.原本打算悄悄走掉的“我”被独自留在山洞。这个结尾不仅使文中山贼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本文画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组卷:2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久没有睡个好觉了?越来越多的人白天工作压力大、不清醒,晚上睡不好、睡不着。因此,睡眠成为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睡眠?
          生物钟和睡眠压力是控制我们昼夜觉醒和睡眠规律的两大因素。其中,生物钟受光线的影响较大,会导致大脑分泌物质来调节清醒和睡眠的节律,作用最为明显的就是褪黑素。当夜晚来临,天色变暗,大脑内的褪黑素就会明显分泌,增加睡意。如果夜晚光线太强,褪黑素就会分泌减少,影响睡眠。此外,生物钟还会受饮食、运动的影响,睡眠前暴饮暴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同时,睡前剧烈运动使交感神经兴奋而影响入睡。
          影响生物节律的另一个因素是睡眠压力。睡眠压力是指随着清醒的时间推移,大脑会不断增加对睡眠的需求。白天清醒的时间越长,对睡眠的需求就越大,到夜晚睡眠时就会睡得更快、更深、更沉,睡眠时间也会更长。
    (1)请根据上面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就晚上如何拥有良好睡眠给出三点提醒。要求:句式使用否定句并能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高考前夕,学校邀请专家到校,为高三学生举办“科学睡眠”科普宣传活动,请你为此次宣传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于2022年4月23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为大会发来贺电,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古人认为读书应反复阅读,好书更要重读,重读能加深理解,增进思考,并就此留下了许多警句,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
          请从下面四篇文章中任选一篇,联系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为你将要参加的全民阅读大会读书分享会写一篇发言稿,谈谈重读这篇文章带给你的思考与体会。
          苏轼《赤壁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鲁迅《祝福》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