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龙岩一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9 4:30:2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
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有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
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的文学“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章氏认为一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和“雅俗”。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雅”“俗”。“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次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
(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材料二:
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反对以有韵无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主张“文”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句读,无论纯杂,“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而为言”。他的这种极为宽泛的文学定义,看似一种没有定义的定义,竟然合上了最近50年欧美文学界对文学范围的理解。仅举一例,法国的孔帕尼翁在反思何谓文学时说:“广义上讲的文学指所有印刷品(或书写品),包括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以及已然笔录在案的口头文学)。”因为“文学”是一个其含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名词,想要以一劳永逸的方式提供某种终极的定义注定是徒劳的。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从而在生活中对未来拥有更为多彩多姿的想象。所以,我们必须结合章太炎定义中的下一句话“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来继续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文学”,不仅有作者要表达者,还有如何表达。而“如何表达”在更多的场合下,是与特定的法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的“现实”,即以作者的“文心”为研究“核心”。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学的独特性。
所以在今天看来,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具有两大“异彩”:第一是打破了狭隘的文学天地,其在当时的意义是有助于挣脱“纯文学”观念的作茧自缚,而在今天的意义则是可以与近50年来欧美的文学概念对话;第二是将文学研究纳入文学范围,其意义不仅结合了“什么是文学”和“怎样研究文学”,而且引申出文学活动不是由作者和作品垄断,“研究”也不是“创作”的附庸的意涵。在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以其理论著作加入到文学活动中,诺斯罗普•弗莱就指出“这种把批评家视为寄生虫或不成功的艺术家的观念”是错误的。这两大异彩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章太炎文学定义的“激活”吧。
(摘编自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特点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文学总略”说,既有对文学概念的界定,也有对汉语文学传统的总结。
B.章太炎认为,文学的艺术性是建立在“文字性”基础上的,不论雅俗,都不能以辞害意,都应追求“文质彬彬”。
C.章太炎和孔帕尼翁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因为给含义不断变化的文学下一个终极定义是无法实现的。
D.章太炎关于文学“法式”的观点给后来学者带来启发,文学既有表达什么的问题,还有如何表达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章太炎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也引发了后世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的审视与思考。
B.章太炎承继了传统句读学和韵文分类法,对文学的界定以文字为准,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
C.网络文学的发展,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而文学平台不断的变换,导致文学的确立和存在的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D.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言为文之用心也”,开“文学”概念研究之先河,为今人拓宽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先生可谓“全史在胸”,借助旧学新知的融会贯通,试图为现代中国建立牢靠的根基,为后来者开无数法门。
B.章太炎论文之语,矫八股文、桐城派、新文体之流弊;提倡质朴的文学,只有从纠正一般人重文轻质的文学观入手。
C.被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的文艺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指出,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生产文学”。
D.英国汉学家吴芳思认为,“在高雅文化的精神心理定势和非人化的诱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纽带”。
(4)材料一、材料二画横线处,同是引用章太炎的观点,但作者的意图不同,请简要分析。
(5)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章太炎提出全新的文学概念,成就非凡,他的治学之道更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借鉴。请结合材料,谈谈章太炎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组卷:77引用:9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
加西亚•马尔克斯 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
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
“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雨打落在地上。”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
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
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
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甭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
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最叫人揪心的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
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了,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
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翅膀的老人是在雨下到第三天时在佩拉约家院子里被发现的,老人的到来完全出乎佩拉约的意料,夫妇二人对此感到惊愕。
B.小镇居民最初对长翅膀的老人充满好奇,后来戏弄、参观,最后将他遗忘,这是他们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C.贡萨加神父到场后要先温习教义,认为不懂拉丁语便是“不懂上帝的语言”,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
D.小说的故事虽然荒诞,但是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细节之处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
(2)关于文中蜘蛛少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女变成蜘蛛,是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当时她参加完一场舞会,刚刚回来。
B.展出蜘蛛少女的人为了牟利而不顾少女感受,他与佩拉约是同一类人。
C.“忧伤”一词反映出少女内心的痛苦,名声大噪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D.人们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
(3)马尔克斯在谈自己作品的共性时,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请分析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
(4)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请以本篇小说为例简要分析。组卷:18引用:12难度:0.7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忠贤初名进忠,河间肃宁人也。少黠慧无籍,好酒善啖,喜驰马,能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目不识丁,然亦有胆力,能决断,顾猜狠自用,喜事尚谀。万历十七年,隶司礼监掌东厂太监孙暹。时熹宗为皇太孙,忠贤谨事之,导之宴游,甚得皇太孙欢心。其介绍引进者魏朝,朝故属太监王安名下。安素刚正,主持一宫事,魏朝日誉忠贤,安善视之。(熹宗)四年春二月,加锦衣卫田尔耕太子太保,以其缉捕有功也。尔耕,尚书田乐之孙,以军功补荫锦衣,附魏忠贤,遂得美擢。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疏参魏忠贤二十四罪。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涟疏中复有“门生宰相”语,广微恨之。是时,忠贤亦有疏辞厂,疏先下,备极温谕。次日,乃下涟疏,切责不少贷。先是,涟疏成,意欲于午朝面奏,出疾雷掩耳之计。缮写甫竟,次日免朝,恐再宿则机泄且害成也,遂循例封进,故忠贤得以弥缝。南京兵部尚书陈道亨已引疾,杜门不与公事,及见杨涟参疏,忽奋击扼腕曰:“国家安危,诚在此举!吾备位大臣,不言,谁为言者!”即日出暑,合部院九卿诸大臣公疏以上,凡千言,指陈剀切。疏入,严旨切责。道亨叹曰:“此何时?尚可在公卿间耶!”乃具疏力辞而去。冬十月,降吏科给事中侯震旸于外。初,客氏已出宫,复召入,震旸奏曰:“皇上于客氏,始而徘徊眷注,稍迟其出,犹可言也;出而再入,不可言也。”上怒,降之。吏部尚书周嘉谟论救,不报。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魏忠贤乱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
B.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
C.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
D.疏入/忠贤亦惴惴/惧祸欲结辅臣韩爌为之地/爌严拒不得/已泣诉御前/遂令魏广微条旨/广微素固结忠贤/附为同姓/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文中意思是“只是”,与《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意思不同。
B.皇太孙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通常是太子的嫡子,在太子去世后,改封其为太孙。
C.补荫,也称为奏荫、荫补等,荫补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D.兵部尚书,古代官职,六部尚书之一,统管全国刑罚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忠贤年轻时狡猾无赖,射术不错。虽然不识字,但有胆量,能够决策判断,且善于阿谀奉承。
B.魏忠贤谨慎地侍奉皇太孙,得到了他的欢心。在介绍引进他的人的大力帮助下,获得了魏朝的好感。
C.田乐的孙子田尔耕凭借军功补荫锦衣卫,后来依附魏忠贤,凭借缉捕的功劳被提报为太子太保。
D.杨涟誊写完奏疏以后的第二天免朝,他深恐日久生变,于是按常例封奏上谏,才给了魏忠贤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素刚正,主持一宫事,魏朝日誉忠贤,安善视之。
②先是,涟疏成,意欲于午朝面奏,出疾雷掩耳之计。
(5)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对魏忠贤产生了一定震慑,但终究以失败告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组卷:1引用:2难度:0.6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①,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遗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②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③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夏,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词人有感于迁居飘泉尚未完成,作此词以自嘲。②(卜居)择地居住,取自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卜居》。③(舞乌有,歇亡是,饮子虚)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开篇用典,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为一匹气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漂流的野鸭。
C.词人虽然此时家徒四壁,但有书本相伴,有二三子爱我,也是乐在其中。
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表明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2)词人作此词以自嘲,在小序中也说是“戏作”,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自嘲”?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3难度:0.6
七、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1小题,共8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设施果菜应用熊蜂传粉的热潮。实际上,熊蜂不仅是设施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更是众多野生植物特别是高山植物、高原植物以及一些濒危植物的重要传粉者。不过,近几十年来,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熊蜂多样性下降或一些物种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报道。欧洲和北美等地区的熊蜂生物多样性下降十分严重,在北美地区,熊蜂种群数量甚至已经下降90%多,4种熊蜂正濒临灭绝,( )。蜂种质资源与育种团队把目光聚焦到了东亚地区,因为这里是全球熊蜂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全球已知熊蜂约250种,我国就占了一半,是全球熊蜂物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开展资源保护研究 。那么,是什么威胁了熊蜂等传粉昆虫的生存?科学家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寻到了“凶手”的 。
栖息地质量直接影响传粉昆虫的种群数量。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大规模推进,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流失,严重降低了熊蜂的多样性水平。全球气候变化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大范围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大区域传粉昆虫资源下降。此外,农药的大量使用,也对传粉昆虫产生巨大影响。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丧失。
有了国外的 ,为了保护本土熊蜂,维持当地生态系统平衡,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应 ,尽早制定传粉昆虫资源保护政策。
(1)请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给我国熊蜂资源保护敲响了警钟
B.这就敲响了我国熊蜂资源保护的警钟
C.我国熊蜂资源保护被敲响了警钟
D.熊蜂资源保护的警钟在我国敲响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丧失。
B.很多原始植被被破坏严重,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流失。
C.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流失。
D.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丧失。组卷:2引用:1难度:0.5
八、材料作文(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次歌唱比赛中,有热心观众提出“对歌手而言,个性与技巧哪个更重要”的疑问,引发了观众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当以技巧为重,如果一个歌手没有技巧就不配称之为歌手,个性也无从谈起;有人认为个性才是歌手的识别标志,否则就变成千人一声的歌唱机器;还有人认为个性与技巧同样重要。
其实,个性和技巧之争,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而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困惑。作为青年人,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5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