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二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汉语中科幻小说概念从西方引入。与一般的小说文体地位之崛起,基本在网一时期。20世纪初,梁启超写《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称小说在“浅而易解”“乐而多趣”之外,尤能拓展经验,摹写世情,使“人类之普通性,嗜他文不如其嗜小说”,因而较之其他文体,更可以超拔精神,开启民智。小说自此渐成新文学最主要的文体;在此之前,即便风行,也不过是文人闲暇的游戏笔墨而已。而就在翌年,鲁迅翻译凡尔纳《月界旅行》并作《<月界旅行>辨言》,梁启超倡导小说,与鲁迅引介科幻。
有趣的是,科幻小说却长期见斥于一般小说文类之外。这或许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多以人文话题或社会现实为表现对象,因而逐渐有雅俗之别;或许恰恰因为科学太过重要,科幻小说中文学的层面反而遭到忽视,而流入通俗套路;又或许如周作人所言,正因为科学之枯燥,科幻小说的读者往往对其视而不见,更沉迷于情节所提供的娱乐性。而沦于通俗行列的科幻小说,因此更需要张扬其科学元素,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正如古典小说不得不以因果说教作为其道德补充一样。建国之后,“向科学进军”的现实诉求,与苏联科普文学的横向影响,更使科幻小说的任务确定为向读者普及科学常识。以至于“文革”结束之后,作家们创作出稍带批判意识的科幻作品,便招致科学界和科普界非议,引起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大讨论,最终以对逾矩的科幻小说加以“清除”而告终。其直接结果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科幻小说,无论科学内涵还是叙述技术,都陷入全面低迷:科学层面,小说家们只能谈已被证实的科学原理,而不敢借幻想越雷池半步;文学层面,科幻小说再次被禁锢于一本正经普及科学的呆板套路:“误会--然后谜底终于揭开;奇遇--然后来个参观……”
然而究其根源,现代意义的科幻小说诚然发端于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能力极大提高的工业革命时期,但是否以普及科学为责任,甚至是否对科技发展持赞同态度,其实都大可怀疑。除此之外,国际理论界对于科幻小说的起源其实聚讼纷纭,每种说法背后都包含着对科幻小说本质,对科幻小说与科学之关系的不同意见。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即将科幻小说溯源至古希腊小说中的幻想旅行作品,认为该文类乃是由“关于星际旅行的小说”发展而来,这一论述实际上将科幻小说从与“科学”之关系的讨论中解放出来,而将其与“幻想”连接。
即便回到对“科学”这一概念的讨论,我们对于科学的理解或许也太过狭隘了,“科学”固然包含自然科学技术,但同时也应包括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马克思主义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被认为是科学吗?既然如此,对于科幻小说的认识当然可以更为复杂:那些未必涉及自然科学,而在人类政治经济组织方式层面展开批判式想象的作品,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应被视为科幻小说之一种;那些在特定时代或任何时代的实证科学层面都堪称荒诞,但却因此冒犯了已然固化的人类想象边界,拓展了人类思维领域的作品,如威尔斯的《隐身人》,也可以被视作科幻小说之经典。
行文至此,难免有人发出质疑:若以此论,则科幻小说与一般意义的小说又有何区别?的确,以虚构之力拓展对于世界可能性的探索,原本就是小说这一文体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拆除了“科学”这一概念的惯性理解之后,其所谓的科幻小说所能驾驭的题材,几乎和这世界一样宽广,甚至更加宽广。
(摘编自丛治辰《可不可以有一种“科幻现实主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期,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繁荣。
B.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学因为人文话题或社会现实的写作对象不同而有雅俗之别。
C.很长一段时间,科学界和科普界认为科幻小说应以普及科学常识为宗旨,不能偏重文学。
D.20世纪80年代的科幻小说,不能区分科学原理与幻想之间的界限,而导致科学内涵低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总说,然后从一般小说和科幻小说的角度进行阐述。
B.第二段从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再到20世纪80年代,分析中国科幻小说不被重视的原因。
C.第四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手法和严密的推论,论证了科幻小说的种类应是多样的。
D.本文思路清晰,论证逐层深入,环环相扣,不断拓展概念的内涵,最后得出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这种文体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幻小说这种说法,科幻小说的名称是20世纪初的舶来品。
B.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科幻小说或因表现的内容,或因科学太重要,或因科学之枯燥,而被排斥于一般小说文类之外。
C.本文作者认为,科幻小说的“科”,也应指广泛意义的科学,不应只理解为自然科学,还应包括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D.本文作者认为,只有打破对“科学”这一概念的惯性理解,才能够把科幻小说与一般意义的小说区分开。组卷:4引用:2难度:0.7
(二)(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2020年8月6日《中国青年报》,制图:孙山)材料二:
立德树人工作一直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怎样立德树人,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在新时代的重大任务,是当前必须明确的问题。
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是国家的德,要让受教育者“明大德”,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学习黄大年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要志存高远,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扛起责任,挑起担当,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是社会的德,要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引导受教育者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第三是个人的德,也是私德,“严私德”的首要任务是爱国,必须旗帜鲜明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其次要教育引导青年敬业、勤业、精业、诚信、友善,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为谁树人,这是“树人”的根本和基础。立德树人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广泛开展思想政治课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保证树人的方向。二是如何树人。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让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共同发展,共同发挥“树人”功能。三是树什么样的人。要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广大青年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摘编自赵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与提升路径研究》)材料三:
朱子是一位讲理的大儒,他讲两个理,一个是“道理”的“理”,一个是“礼貌”的“礼”。同时,他把“礼”看作是对“理”的践履,“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行”。他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认为人只有“动必有礼”,才能“不背于道”。
由于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婺源人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就连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们都在新生儿洗三朝后穿新衣前,用红头绳在婴儿的手臂上缚一圈,直至满百天后才解开。这种“缚手”习俗,为的是防止孩子们长大后喜欢打架斗殴或发生偷盗的行为。在婺源,“蒙童开笔礼”也贯穿古今,难能可贵。正是这样的“未雨绸缪”,造就了婺源人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从2018年开始,婺源创新实施朱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的“六进”工程,让朱子理学“遍地开花”,使得朱子“小讲堂”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大看点”。各中小学校举行“释菜礼”仪式,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推广普及“微家训”工程,涵养社会文明风气;把朱子经典诗词谱写成适合传唱的歌曲,创作以朱子文化为背景、以朱子事迹为题材的文学、演艺、电影作品等,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教化着青少年。
(摘编自朱虹《江西画报•婺源有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应该扣什么?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品德;认为是生存技能的最少,不到三成;其他由高到低依次是知识、理想、身体素质、劳动。
B.绝大多数人认为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少年儿童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在少年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从情感、志向行动等方面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C.婺源人在家庭教育中,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为刚刚出生的婴儿举行“缚手”仪式,从而为婴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不走歧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
D.党和国家的发展与立德树人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培育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树立理想,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还是奠定成长成才的基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道德感和良好品德等,都要求少年儿童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B.作为受教育者,要时刻有全局意识,要志存高远,同时还要以实际行动来为祖国出自己的一份力,尽自己的一份责,责任面前要主动,困难面前要勇敢。
C.“严私德”中的“私”即个人,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做到爱国是前提,然后要在工作业务、待人接物、社会志愿活动、感恩等个人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
D.朱熹所说的“理”和“礼”是不同却又密不可分的概念。他认为“礼就是行”,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如果“动必有礼”,就能“不背于道”。
(3)结合材料,简要评价婺源的做法对于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的社会意义。组卷:5引用:6难度:0.6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不去的渡口
傅菲 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老毛竹塘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递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⑤这里确是展读的好地方。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清为什么。
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
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
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早年拴木船缆蝇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
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
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情、风俗,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B.文章第二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可见渡口的热闹场景也曾给作者留下心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
C.文章多处采用插叙,回忆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了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
D.文章写的是渡口,却从眼前的槐树写起,中间穿插与渡口有关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再回到老槐树和立足的渡口,前后照应。
(2)以第④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3)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组卷:15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表达(20)
-
9.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干吞药片有很多危害。有些药物具有特殊的味道,如果干吞,刺激性更明显,容易导致恶心,甚至会把药物、食物呕吐出来。食管和气管离得很近,如果干吞药片,很容易误吸入气管,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磺胺类抗菌药等药物,在经过肾脏排泄时容易在尿液中析出结晶,如果服用这些药时干吞,很可能影响药物排泄,伤害肾脏。四环素、氯化钾、硫酸亚铁等药物刺激性很强,如果经常干吞,容易使食道、胃肠局部浓度过高,诱发食道炎或胃溃疡。组卷:1引用:1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深情地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对于青年来说,只有心中有祖国,眼里才有远方,脚下才更有力量,青春之花才能绽放得更加绚丽。
2020年3月11日,王奔和吴超两位“90后”临时党支部书记,代表北京大学三家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的34名“90后”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90后”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心。四天后,总书记在回信中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倡议书,号召广大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自己的青春之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