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1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了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
为了形象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举了一个海上航行遇上大雾的例子。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因为海雾不仅会耽误行程,还会令人呼吸不畅,让人因置身无边的、未知的恐惧之中而感到惊慌无助。可是,那让人紧张焦虑的海雾也可能会霎时成为趣味与欢乐的源泉。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
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本身的分离,与人的实际需要、道德、目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因此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作的成功。
“心理距离说”矛盾的二重性强调了“美感的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的辩证统一,认为处于美感经验中的主体也是“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法将其从整个有机体中分离出来。作为“美感的人”,一方面须超脱实际生活,心中不能存有任何外在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这种理论的一大优点是其在像形式主义那样强调审美经验的纯粹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有利于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而且“心理距离说”将美感经验之前、美感经验之中、美感经验之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合考察美感经验之前及之后的现实生活、伦理道德、实用功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因素对美感经验的影响。
(捕编自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朱光港早期美学思想》)材料二:
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小,主体离客体太近,客体的局部相互遮挡会使主体领略不到审美对象的整体风貌造成主体对客体感知的困难。距离太大,离审美对象太远,由于光线漫射、空气浮尘等因素,审美主体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自然就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听音乐时,太远了会听不清,太近了又会觉得震耳欲聋;看电影时,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张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索然无味。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
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同样,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旧物、往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往往具有某种美的力量,让人感到情意依依。如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烈。
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的确,一件曾经让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也许就会形成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却和司马相如私奔,这在西汉时算是一件秽行丑迹,后世却把这段情史当作佳话。在李贺的诗句“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画一般的幽美。
并且,时间距离还能使往日伤痛、悲哀的情感,转变为感人肺腑的艺术创作。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在其妻王弗离世后的第十年写下的悼亡之作,时间的距离,使深切的哀痛变成了情真意切的艺术之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除了悼亡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咏史怀古诗同样如此,我想这也是时间距离具有美化、诗化作用的原因吧。
(摘编自曹熠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审美距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洛的美学理论承袭实证研究方法,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
B.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人只要与客体及其吸引力相分离,就会发现一些平时忽视的侧面震撼心灵。
C.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要适中,距离太小或太大都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
D.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中,悼亡诗、咏史怀古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这体现了审美欣赏中时间距离的美化、诗化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布洛以海雾为例,证明审美主体想要体会到独特的审美之境,就要忍受审美客体所带来的危险。
B.与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美学理论相比,形式主义审美观存在明显不足,它忽视了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
C.适中的空间距离能够让人领略作品的魅力,而时间距离则不然,时间隔得越久,产生的美感越强。
D.西汉时被人诟病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的行为,后世却传为佳话,说明时间距离一定会美化过往的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观点的一项是
A.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而没有迷雾和尘沙的干扰。
B.在“忆之路”上,走得愈远,愈是有味,这是苦味渐已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
C.一个人,只有跋涉过漫长的生活道路,才会有各种滋味的回忆。
D.人们在重温旧事时,便会发现生命之书中最美的一页莫过于其中一些段落所勾起的回忆。
(4)鲁迅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请结合材料,从“心理距离”二重性的角度谈谈你对鲁迅这一说法的理解。
(5)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组卷:12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荷
鸿林 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几只秋鸭摆着笨笨的身子,伸着长长的脖颈在浅浅的泥水中寻找着什么,间或叼起一枚白亮亮的小鱼来,得意地“嘎嘎”直叫,惊得停在残荷上的翠鸟扑扇着翅膀不情愿地飞开去。
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
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像喝醉了酒,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不免升起一丝微微的怨来。
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那一脸稚气、才十四五岁的通信员小叮当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不知啥时候回来。秋荷是连长的女人,自然战士们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秋荷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经不住战士们的怂恿,秋荷站在庙门口的老樟树下清了清喉咙就唱了起来:“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
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是应该的呢。秋荷发现这一段天边整日都传来隆隆的枪炮声,还有飞机时不时贴着后龙山飞来,低得好像用竹竿都捅得到。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数都数不过来。家家户户的门板都被借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红军就打稻草铺,被子铺在稻草上睡觉。秋荷听男人说,这些都是从江西方向撤过来的部队,那边的仗打得很辛苦。最近,秋荷总能听到有“嘚嘚”的马蹄声飞快地从后龙山的山岭上疾驰而过。好些夜晚秋荷都拥被而起,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双眼溜溜到天明。看来又要打仗了,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
秋荷,秋荷。熟悉的脚步声在荷塘边停了下来,秋荷听到男人急急的叫声。
秋荷低着头,将两手伸进泥里,捞着藕,装作没听到,心里却兀自笑开了花。
男人摘了军帽,脱去上衣和鞋,解了绑腿,“扑哧”就跳进荷塘,哗啦哗啦朝秋荷这边走过来。黑油油的塘泥在男人的脚下向两边湮开去,男人的脚板像犁又像船。男人走近秋荷,无话,从秋荷手中接下荷锄,一下一下挖起藕来。很快,汗水就从男人坚实的脊梁上一道一道往下淌,小河流水似的。
秋荷。男人停下锄,唤了句。
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
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
秋荷低了眼,问,去哪?
男人的眼光越过高高低低的荷塘,望向村后起伏的山脊,后龙山顶一轮夕阳正缓缓而落,溅起漫天红霞。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和秋荷一道用筐装了藕,“嘿”的一声,藕担就上了肩。男人迈开大步在前里走着,藕担在宽阔的肩上“吱吱呀呀”地叫着。
回到家,夜幕就合起来了。
她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柴火毕毕剥剥烧得很旺,将男人的脸膛映得通红,男人的一双眼睛就亮亮地盯着秋荷看。不一会儿,屋里飘荡起藕饼浓浓的香味。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以往男人也常离家,秋荷从没这样慌过。秋荷有了预感,男人这回一走,真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了。秋荷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
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冒起一股股细小的烟雾来。
起风了,屋外的枫树上传来宿鸟“归儿归儿”的啼叫。秋荷听到树叶落地的声音。
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
在浸淫着浓浓藕香的夜晚,秋荷靠着男人宽广的胸膛美美地做了个梦。
秋荷的美梦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
秋荷追出了村口,只见当头一杆红旗被山风扯得呼啦啦地响,山路上的红军密密麻麻的,蚂蚁搬家一般正朝北开去。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
男人没吃到秋荷的藕饼,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
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有一段关于“浓浓的秋色”的环境描写,其中提到“残荷”,暗合女主人公秋荷的名字,暗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B.秋荷开始有“不祥的感觉”,到后来“从没这样慌过”,这些心理描写为秋荷男人清晨不告而别、没吃到藕饼埋下伏笔。
C.秋荷的男人是连长,他一心想着民族大义,全情投身革命事业,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故而也没有表现出对秋荷的不舍。
D.出征前贴藕饼和送行的描写,关注点从秋荷的小家庭转向整个村子,也映射了整个时代,战火还在蔓延,安宁难以维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独特之处在于女性视角,从秋荷的视角写红军出征前的生活,既写出驻地乡村生活的诗意,也透露出战事在推进的焦灼。
B.小说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前半部分插叙交代秋荷男人身份和战事情况,避免平铺直叙;后半部分以心理描写为主来表现夫妻间的离情别绪。
C.小说叙述采用双线结构,秋荷的期盼与送别是主线,男人的备战与出征是暗线,两条叙事线索照应交叉,使叙事更加多变灵活。
D.小说以普通人的故事呈现红色历史,全文温情脉脉,连沉重的结尾都写得很节制,但不遮掩伟大的长征精神,彰显红色小说的魅力。
(3)小说描写秋荷在连队驻处给战士们清唱了一首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艺术源于生活。”作者鸿林是一位出生在闽西北水乡的客家人,他的故乡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鸿林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自己创作的小说是“从故乡土地上滋长出来的”,请简要谈谈《秋荷》的内容如何体现故乡的“滋长”。组卷:9引用:7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体的免疫系统担负着抵御外来细菌、病毒、异物等入侵的职责。它们会对不属于人体的物质进行分辨,帮助人体“排除异己”,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如果免疫系统把外界正常物质当成有害物质,就会动员身体中的免疫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细胞因子、神经肽等物质对其进行攻击。而免疫系统的反应若超出了应有的程度,就会对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造成误伤,从而使人体出现各种各样的过敏症状。
不过,① 。同样遇到花粉,有人的免疫系统“无动于衷”,但有人的免疫系统就会“高能预警”“过度反应”。
过敏常发生在一部分相对固定的人群中,某类人先天的免疫系统就存在缺陷,他们的免疫系统异于常人,易做出“不辨敌友、无端攻击”的举动,② 。我们称这类人具有过敏体质。③ ,如果双亲都是过敏体质,那么其子代是过敏体质的概率为60%到80%。
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被称为过敏原,当具有过敏体质的人首次接触到过敏原后,机体并不会产生过敏症状,但是免疫系统会将这类物质识别为“有害”并保存记忆。如果再次接触到这种过敏原,他们的免疫系统就会快速做出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过敏症状。过敏之所以防不胜防,原因之一就是过敏原“家族”过于庞大。
(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帮助人体“排除异己”
B.有人的免疫系统“无动于衷”
C.易做出“不辨敌友、无端攻击”的举动
D.过敏原“家族”过于庞大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18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卢梭 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来的那样深的思想。
——华兹华斯 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乔布斯 请综合以上材料,结合生活实践,谈谈你对美,以及美的价值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0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