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嘉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8 16:30:3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材料三: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区域间接触少,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孤立。
    B.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C.规矩和法律不同,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一样。
    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B.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C.乡土作家特别关心乡间外观和生活形式上的特色,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D.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特性的论据的一项是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C.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

    组卷:8引用:2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设置分值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③每日的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因为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在我当时的年岁,无法用词汇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美,但一个成年女人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关于美女,那时我知道得太少,即使见过一点可怜的图片,也觉得那图们分外遥远、虚渺。惟有这炸馃子的姑娘,是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发现我原本也是个女性,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⑤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式,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距离。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摹仿中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我自己正在我身上诞生。
          ⑥后来我们搬了家。直到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又偶尔路过那家小吃店时,发现那姑娘还在。五印的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还是用我熟悉的那姿式擦汗。她抬起脸来,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那已然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我站在锅前,用一个成年的我审视那更加成年的她,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因为,站在我面前的实在只是一名普通妇女。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不再幼稚的我却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了。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⑪“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⑫“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⑬“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⑭“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⑮“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⑯“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
    ⑰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⑱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
    ⑲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再去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
    ⑳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有删减)(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采用回忆视角,脑子“空空荡荡”表明“我”精神层面有所缺失,意味着成长不仅需要身体发育,也需要充实精神。
    B.“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餐桌也变得温暖、柔和”,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让“我”有了和“她”交流的渴望。
    C.“我”又乘车经过小吃店这一部分是插叙,“我”见证了“她”恢复洁净、活泼和妩媚,竭力再现灵巧,那是更成熟的灵巧。
    D.小说与《哦,香雪》的细节都很有特色,女子帽子的颜色变化和香雪插上草茎又拿掉草茎的细节,都暗示了人物的变化。
    (2)“我”在不同时期见“炸馃子的姑娘”有不同的心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末尾写道“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②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脩,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减)
    【注】①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②:靧huì,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B.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C.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D.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横术,指战国至秦汉时期,善于外交辩解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所使用的谋术。
    B.翰林是古官名,最早追溯到唐代,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并被皇帝咨询。
    C.赐金,古代官吏升赏方式之一,君主以赐金的方式奖励臣下,如“赐张良金百镒。”
    D.解官,文中指被罢免官职,文言文中表示同样说法的还有“罢”“黜”“夺”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十岁就通晓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曾被州郡推荐参加有道科的科举考试,却不去应试。
    B.苏颋称赞李白才高可比司马相如,贺知章惊叹他是贬谪的仙人,唐玄宗初见便赐他为翰林供奉。
    C.李白为官后与酒徒在集市中酣饮,他被赐金放还后,还穿着御赐的宫锦袍月夜泛舟,旁若无人。
    D.永王李璘曾经聘请李白到幕下当僚佐,代宗即帝位以后,召李白任左拾遗之职,然而李白已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②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

    组卷:6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70分)(一)微写作(10分)

  • 8.文学短评也称鉴赏短文。古诗词鉴赏是文学短评的一种样式。古诗词鉴赏短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古诗词原文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
          曾经才貌双绝、受人追捧的琵琶女年老色衰,见弃舟中让人唏嘘。其实唐诗中还有不少鲜活的女性形象。请阅读下面一首诗,就诗中的女性形象写一篇文学短评。
          要求:观点明确,“叙”“议”结合,语言流畅优美,不少于200字。
    莲花坞
    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组卷:7引用:1难度:0.7

(二)大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极限都是别人讲的,我不突破极限,我突破自己。我没有离开跑道,因为我看到了继续突破的可能。虽然这很艰难,但我想继续坚持。”
    ——苏炳添《给年轻人的一封信》      苏炳添的话是否引起了你成长路上的一些回忆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人生的跑道”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