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盘锦市多校高三(上)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 15:0:1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AI(人工智能)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精准性、时效性和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他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处理数据,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它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材料四:
大数据分析带来了媒介伦理失范的问题。媒介具有社会功能,也肩负着社会责任,而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媒介伦理的核心问题。
首先,对于机器人新闻写作来说,当机器人记者所写的新闻稿件出现问题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无法对机器人进行追责,但是错误的新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弥补。
其次,机器人新闻写作程序容易遭到黑客的攻击,黑客随意修改程序发布内容可能会引发社会的恐慌;机器人在抓取数据过程中,也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和被遗忘权。
再次,新闻机器人写作利用大数据的精准化特点,可以构建出一幅受众个人的需求图景,实现新闻生产的定制化。根据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情境就是信息系统,运用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都促成了一定的信息流通形式。机器人新闻写作可以从庞大的历史资料库中引出数据,形成大量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都提出不同的论点,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利用从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和浏览历史中获得的读者兴趣数据,向读者呈现他们想要的新闻阅读版本。个性化定制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使受众陷于信息茧房之中。自媒体时代,用户可以自由分享和获取大量信息,选择性接触自己喜欢的信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个性化定制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内容,用户越是喜欢就越是推荐。长此以往,用户就被桎梏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而无法接触到圈子以外的内容,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将产生偏差,难以区分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形成“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应用、前景及应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完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作为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独特性与人工智能写作展开竞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B.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在不断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那些数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四中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一项是
A.机器人新闻写作的个性化定制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内容,用户越是喜欢就越是推荐。
B.今日头条的“张小明”根据从读者的浏览历史中获得的读者兴趣数据,不断向读者呈现他们想要的同一类型的新闻阅读。
C.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利用算法自动识别、筛选和处理数据,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
D.新闻机器人“小南”不断向之前在广东打工时关注过广东新闻的湖北小伙推送广东新闻、景点以及美食。
(4)简要分析材料四的论证思路。
(5)如何克服机器人新闻的那些局限?请结合前面三则材料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周蓉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能否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人那种印象。
她很敏感于普通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更敏感普通法国女人怎么看中国女人,怎么看中国职业女性。她经常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她也常常自嘲想法的可笑,有时又骄傲自己所吸引的目光,特别是法国女人的目光。法国人对青年的衣着很宽容,多数法国男女青年比较偏爱休闲装,穿休闲装上班司空见惯。但对三十五岁以上职业女性的衣着打扮,不论法国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相当挑剔的眼光看待。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潮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罢了。”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二〇〇一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钝、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是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他接着追问道:“也许我理解错了——您来自台湾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老先生又腼腆地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从事什么……”
“对不起,我该下车了。”周蓉以为又碰上了一个执着的追求者,干脆起身往车门走。
“请等一下……”对方追到了车门口,送给她一张自己的名片。
“我只不过希望与您联系……”
她已下车,车轮滚动了。
她低头一看名片,方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女儿就要毕业,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后来,那位法国文学教授的名片被她弄丢了。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此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摘编自中国青年出版社《人世间》下部第四章)(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蓉对穿着打扮的重视,对法国文学有超过一般法国人的见识,既符合其知识女性的身份,又符合她身处国外的孤独心境。
B.老先生对周蓉身份的追问,貌似尊重,实则疑窦丛生,这既是老先生固有观念作祟,又体现了周蓉海外谋生的艰难。
C.周蓉和老先生交流时,认为乔治•桑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表现了她对乔治•桑以及法国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D.周蓉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原因在于她一头乌发变成银丝,眼角鱼尾纹日渐细密,往日的青春难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蓉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有时为找不到交流对象而孤独,直接为后文写其与老先生热烈对话张本。
B.小说插入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从穿着到气质进行了必要地交代,意在揭示老先生怀疑周蓉身份的原因。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叙述了女主人公周蓉列车上的一次偶遇,通过她与老先生的对话,表现了她心理、情绪的变化。
D.小说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手法,展现一位旅居海外的知识女性既想融入法国社会又心念祖国的复杂心理。
(3)文中周蓉和老先生谈到乔治•桑的小说,二者的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4难度:0.7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很多人知道人参果,是从吴承恩的《西游记》开始的。《西游记》第二十四回提到,万寿山五庄观有人参果,又名草还丹,“①______,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四肢俱全,五官咸备。人若有缘得那果子闻一闻,就活三百六十岁;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
实际上,市场上售卖的人参果,正名叫“香瓜茄”,它同茄子、辣椒和西红柿一样,②______。这些茄科植物生长旺盛,花芽质量好,果实产量高,果实颜色鲜艳。
香瓜茄当然不是来自五庄观,安第斯山脉的温带区域才是它的老家——哥伦比亚、秘鲁、智利都是它的原始分布区。这种茄科植物对生长环境并不挑剔,从海滨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③______。只要没有长时间的霜冻,即便是温度降低到-2.5℃,它们也能生长。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单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组卷:8引用:11难度:0.8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万事万物,一动一静,动静适宜,新陈代谢,生生不息。“动”,展现出冲锋的锐气:“静”,积蓄着坚守的力量。动,是行动,是创造,是奋斗:静,是宁静,是思考,是方向。其实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在关键的时刻,我们都需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方能静水深流。
对于动静你有怎样的思考或看法?请从动静的关系出发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