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六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0 9:0: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
    C.我国新诗早期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D.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试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
    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
    C.第四段中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
    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这一自身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
    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
    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
    D.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

    组卷:5引用:7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表情包的发展来看,字符式、颜文字,Emoji和QQ表情包的情感表征比较直观,是对人表情、肢体特征的模仿,主要表达和反映人们的情感。而动漫和真人表情包构成较为复杂,通过各种拼贴、同构、戏仿等手法实现各种形式的混搭。既可为单纯的图像,又可为“图像+文字”的多模态话语;既可以静态,又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正如赵爽英所言,表情符号的发展经历了传达表情、表达情绪以及陈述情节等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表情符号的象形意义逐渐淡化,象征意义日益突出。表情包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亚文化是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附属文化、次元文化,具有天然的抵抗性。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尽管这种抵抗是仪式性的,但却能调解社会矛盾。
    (摘编自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义、问题与反思》)      材料二:
    “人们所说的表情包,主要指用于表达情感、情绪与态度的图片。表情包可以是简单的图形符号,也可以由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自然景色等构成,有时还会辅以文字,包括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的表情包以多种元素组合的方式呈现。表情包的意义与作用,也从早期单纯的情感表达,走向多样化。这使得表情包有可能成为各种群体的标签,以及社交互动中的面具。
          今天各种社交平台自带的基本表情符,是平台专业生产者提供的,它们采用的是某些通用编码规则。但是,当表情包生产者走向多元,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时,多数表情包往往会被添加一些其他编码元素或规则。既有一般的虚拟表情的编码规则,也有阶段性或群体性文化的编码规则;而在每一个使用情境中,使用者个体也会在其中加入个人规则。因为有些规则并非是普适的、主流的,而是小众的,甚至是个人化的,这些非大众化的规则为某些表情包设置了加密“门禁”,并非所有人都能进入到它们的深层意义领地。
    (摘编自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      材料三:
          网络空间的表情包并未许诺言行一致,“言过其实”才是真正的可乐之处。统计与分析表明,人们往往乐于将种种有趣的表情赋予小动物,猫、狗、兔子、公鸡、鸭子均是表情包队伍之中的常客。熊猫虽体量庞大,但性情温顺,不具攻击性,无妨与小动物为伍。小动物的特征即是“萌”,一只公鸡拖一柄缺口的菜刀气势汹汹地夺门而出,谁也不会被这种表情包吓住。没有人觉得强敌将至,如此装腔作势无非博人一粲。
          事实上,表情包这种修辞方式无法扩展到某些举足轻重的文本。人们很难想象,哪些表情包可以插入蓝皮书、白皮书或者鉴定一个人品行的档案材料。哲学著作大门紧闭,社会学论文或者教科书拒绝联系。在目前,这种修辞方式仍然与文学存在很大的距离。这时,人们不得不意识到,这种修辞方式仅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
    (摘编自南帆《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1)下列对材料中“表情包”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情包类型多样,有字符、颜文字、Emoji、QQ表情包、动漫表情和真人表情包等。
    B.表情包组合形式多元,既有单纯的图形符号,也可以是图像加上文字的多模态话语。
    C.表情包由表情、肢体特征、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色等多种元素构成。
    D.表情包意义多维,象形意义和象征意义互为补充,传递情感、陈述情节又隐喻社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立性。
    B.社交平台自带的表情符采用通用编码规则,不带有阶段性、群体性文化或个人编码规则。
    C.非普适、非主流的,小众的、个人化的非大众化编码规则,使大多数表情包的意义复杂。
    D.猫、狗、兔子、公鸡、鸭子等动物是表情包中的常客,因为人们喜欢比自己弱小的动物。
    (3)有人说表情包盛行是“向文盲无知时代的倒退”。根据材料,列举反驳这种观点的依据。

    组卷:66引用:6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D.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2)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

    组卷:5引用:6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航天队伍和人们印象中不同,①
     
    。2019年,新时代领路人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事实上,相比于人类生活的有限的地球,②
     
    。因此,探索宇宙的事业,就像一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单行线”。在这条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进的“单行线”上,③
     
    ,但永远都有人年轻。当下,我们为神舟十二号的发射成功而欢呼,未来,更多年轻的航天人将在人类航天事业中创造辉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组卷:11引用:6难度:0.7

六、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一个叫作“赓续”的动词火了。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随后,“赓续”一词便迅速活跃于各大主流媒体,成为“红色年”现象级的语言印记。
    《说文解字注》中有“赓之言更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意思是说万物到了秋天而发生变化,植物枯萎,成熟的果实将作为生命延续的种子。“赓续”既强调持续不断,又强调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新的收获,相比“继续”和“延续”,承载着更为厚重、丰富的语义内涵。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赓续”这个词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态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3引用:8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