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福建省福州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5/7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注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古今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
          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
    (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以是很长的。
    B.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的影响。
    C.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
    D.“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道德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
    B.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
    C.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
    D.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C.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损人利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50引用:10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超新星纪元
    刘慈欣
          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巨大的恒星被星际尘埃所遮挡,没有被人类发现。这次超新星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于距离超新星太近,强烈的辐射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而幸免于难。
          于是,整个世界的大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培育孩子,希望他们担负起领导国家的使命。
          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
          当大人们全部离开后,公元钟启动了。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
          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
          第四天早晨,当孩子们走进公元钟大厅时,有一种走进坟墓的恐惧。这时天还没大亮,大厅中一片黑暗哟,前三天的绿光已完全消失了。他们走进这黑暗,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这一天,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数着钟上的绿点,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
    “他们就这么丢下我们走了。”一个孩子说。
    “是啊,他们怎么能这样?”另一个孩子说。
          晓梦说:“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就在她身边,当时我也是这么想:她怎么能就这么丢下我走了呢?我甚至恨她,可到了后来,我总觉得她好像还在什么地方活着……”
          有孩子喊:“看,又灭了一个!”
          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说:“我打赌,下次是这个灭。”
    “赌什么?”
    “我要是猜不对,今天晚上就不睡觉了!”
    “今天晚上可能谁也睡不成觉了。”眼镜说。
    “为什么?”
    “照这个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
          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
          接近午夜零点时,公元钟上只剩下最后一颗绿星星了,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方孤独地亮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那最后一颗绿星星一直顽强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
          太阳从东方升起,越过这个宁静的城市上空,又在西边落下。在整个白天里,公元钟上的那惟一的一颗绿星星一直亮着。
          到中午的时候,信息大厦中出现了一个传言,说治愈超新星辐射的特效药早就研制出来了,但生产的速度缓慢,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为了避免社会混乱没有公布这个消息。世界各国秘密地把最有才能的人集中起来,用这种药治好了他们的病,现在亮着的那个绿点就是他们的聚集地。仔细想想,这种事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他们又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世界交换宣言重看一遍,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只有当公元钟完全变成黑色时,孩子才在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真正接过世界政权,在这之前,成人仍拥有对世界的领导权……”
          这是一段很奇怪的话,当大人们前往终聚地时就可以交出政权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公元钟完全熄灭呢?只有一种可能:某些终聚地中的某些人仍有活下来的希望!
          到了下午,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想法信以为真了,他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仿佛在险恶的夜海上见到了远方的灯塔。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孩子们于是只有等待,不知不觉天又黑了。
          夜深了,在大厅里的公元钟前,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
          外面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已调成透明的落地窗上,发出轻轻的声音。下面的城市全笼罩在雨中的夜色里,不多的灯光变得朦朦胧胧,雨水在透明墙壁的外侧汇成一道道小溪流下去……
          时间也在流动着,像透明的雾气无声无息地穿越宇宙。
          后来,雨大了起来。后来,好像又刮起了风。再后来,天空中出现了闪电,并响起雷声,这雷声把孩子们惊醒了,大厅中响起了一声惊叫。
          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
          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
          这时,雨停了,大风很快扫光了半个夜空的残云,巨大的玫瑰星云出现了。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而神秘的蓝光,这光芒照到大地上后就变成月光那样的银色,照亮了雨后大地上的每一个细节,使下面城市的灯光暗淡了许多。
          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
          超新星纪元开始了。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恐惧和孤寂的心理。
    B.晓梦在她妈妈去世时表现出一种被抛弃的恨,但后来又觉得她妈妈活在某个地方,这表明她对妈妈离世的理解和释然。
    C.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打赌的情节,既能凸显出孩子们天真率直的天性,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
    D.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既串联了故事始末,使情节更紧凑,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文章更扣人心弦,吸引读者。
    (2)关于文中孩子们听到传言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猜想大人们有治病的特效药,表明他们对公元世纪的不灭仍抱有一丝幻想。
    B.孩子们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宣言重看一遍,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他们的猜想。
    C.孩子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显示他们已相信了传言。
    D.孩子们相继地睡了,梦中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
    (3)文章着力写“公元钟”的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恢宏的科学意境、乐观的科学态度和空灵的想象力”。请结合本文对上述特点加以分析。

    组卷:27引用:5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4月16日上午,一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东风着陆场上空徐徐展开。随着返回舱的着陆,太空“出差”的三名航天员安全“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广袤的东风着陆场,降落伞就是最明显的指引。只要捕捉到它的身影,地面搜救人员就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实现气动减速的装置。距离地面10公里高度时,飞船速度由第一宇宙速度降到大约200米/秒,多级开伞程序启动。①
     
    ,返回舱减速至7~8米/秒。
          为避免着陆缓冲段返回舱与地面“硬碰硬”,在距地面高度约1米时,返回舱精确控制4台着陆反推发动机,通过反推“刹车”的方式,将速度降至约2米/秒,实现精准软着陆。落地并非万事大吉,主伞可能会被风吹起,②
     
    ,顺风情况下可滚动七八千米。为此,在落地瞬间,主伞上的切割器将剪断伞绳,③
     
    ,确保返回舱不会被拖走。
    (1)下列句子中的“硬碰硬”和文中加点的“硬碰硬”,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两支足球队进行了一场实打实、硬碰硬的较量。
    B.这件事其实可以好好商量,你又何必硬碰硬呢?
    C.抗疫是场硬碰硬的斗争,决不能容忍形式主义!
    D.军方在研究坦克如何扛住穿甲弹硬碰硬的打击。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9引用:8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材料二:
          钟扬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之后他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转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毕业后他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成为著名植物学家,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用于“乐学•有为”的主题班会课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7引用:10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