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菁华园学校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每三年差33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
    C.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
    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
    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
    (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组卷:6引用:7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剪纸姑娘(节选)
    黎燕雄
          陈懿到的时候,刘丽正对着镜子跳舞。她穿着桃红色上衣、黑色紧身裤、洗得暗淡的粉红色芭蕾舞鞋,对着壁镜稳踮足尖、走碎步,娴熟地做着摆头、夹肘等一串儿动作。镜子里的她,仿如一把剪刀,正慢慢剪出一个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姑娘。
    “刘丽、刘丽,快来看,你要的东西来了!”
          陈懿这时向她咧嘴一笑,马上打开手中的羽毛球筒盖子,把暗藏的玄机显露出来:一幅红色的剪纸画。这幅五羊戏红棉,嫣红一色,却跌宕有致。仔细一看,每个主角都有几道属于自己别致的小纹路。木棉花与五只羊,被阴阳线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幸福洋溢。
          刘丽正忙着筹备“广州元素”舞蹈比赛的事情。
          叫“剪纸姑娘”。找个什么背景呢?脑袋瓜特别灵活的陈懿出了个点子:“对于老一辈广州人来说,除了三雕一彩一绣外,剪纸也是传统的民间技艺。既然你的舞蹈是剪纸姑娘,那就去找一些剪纸类的作品。我认识一位梁姨,经常在我那买纸,是一位剪纸大师。
          下午两点,恩宁路一条小巷子里,陈懿和刘丽在一栋清旧的五层楼房前停了下来。陈懿急忙走到一楼右边,敲了三下。
          簇新的半透明格子不锈钢门。房子大飘窗前有一个玲珑小巧的花圃,一些润湿而新鲜的生命满身披着温暖的阳光,三角梅、黄风铃花、如意花、含羞草……
          梁姨听到声音,缓慢从屋里走出来。她轻笑着说:“剪纸要的是一种坚持。一把剪刀,剪不出金,也剪不出银,但它却陪伴了我大半辈子了。”十五岁时,她的外婆突然对她说:“你没事就学学剪纸吧。以后出嫁,可以自己剪喜字。”因为外婆这句话,梁姨就拿起了剪刀,而且再也放不下了。
          刘丽不禁想起自己从五岁开始学粤剧,苦练唱念做打十余年,眼睛传情更是练得炉火纯青。只是,现在这些都已经成为往事了。每次一想到粤剧,她就会想起对爸爸的懊悔。爸爸是广州民间艺术馆一名粤剧演员,从小就让她学唱粤剧。但她喜欢跳舞,对唱粤剧有种抵触情绪。为这事,甚至在爸爸生命弥留之际,还毫不妥协地和爸爸吵架。
    “剪纸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现在能登上大舞台,是因为你的舞蹈出色。我得感谢你。”刘丽知道,梁姨这并不是敷衍的应酬话。
    “刘丽啊,我给你看看我的剪刀吧!”梁姨兴致勃勃且又沾沾自喜地说。梁姨走进卧室,拿着一个铁盒子,走出来。铁盒盖子上面的字,已经模糊得看不清。
          梁姨说这是外婆留给她的老剪刀。别人剪好一幅画至少要用到七把剪刀,她却只喜欢用这把老剪刀。每次拿起它,她都觉得很珍重。梁姨进了剪纸这行五十年以来,每一件作品,都是呕心沥血地去完成。为了锻炼手指是灵活度和下刀的准确度,她坚持在大米上刻字。从一开始只能刻一个字,到最后一粒米能刻二十个字,煞费心思。认识的人,都说她是钻牛角尖。可对她来说,剪纸是随心所欲的信手拈来,展现了无穷无尽的灵感交集。
          当梁姨听到陈懿请她为刘丽剪纸时,激动得整晚睡不着觉。她说她仿佛看到了剪纸上的木棉花、五羊在吮吸着刘丽这个女孩的生命,使剪纸吐露出生命的艳丽。
          舞台上,刘丽轻巧的身影如一把剪刀在春风中挥洒自如,人刀合一、游刃有余地在纸张上穿梭刻画。无须底稿,一刀一线,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鸟兽虫鱼、花草相拥、祈福文字跃然而出……这是一等奖的成绩!比赛现场,大家对这场舞蹈把粤剧与现代舞结合、剪纸与舞蹈结合,先是惊叹不已,然后赞口不绝。
          四天以后,陈懿到的时候,刘丽正对着镜子练舞。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市局要求我继续跳剪纸舞,多添几幅剪纸画,我想请你拜托梁姨再剪几幅作品……”刘丽停下跳舞,像小孩般快活,喋喋不休地说着。
          陈懿却低声打断了刘丽的话:“梁姨不能再剪纸了,她的左眼完全失明了,右眼的视力也只剩下0.2了。”
    “前几天不是还好好的吗?”
    “毕竟是上岁数的老人了。这几天她连续剪纸,想剪一幅精作送给你。”
          陈懿说完,打开手中的羽毛球筒,摊开一张红底紫面的剪纸画:上面是一位正在红棉树下跳舞的姑娘。她全身粤剧演员的装扮,眼睛特别有神,轻盈地摆动双手。她在转动,裙摆飞了起来。她转啊转,旋得像风一样……
          还有,她托我把她这把老剪刀转赠给你。她说,你就是她剪纸生涯里的一缕春风,裁出满树碧玉。
          刘丽像被掏空五脏六腑,心绪茫茫。她想起自己一度想把粤剧这个老旧的东西丢弃,钻研现代舞。可是,即使在现代舞这一块繁花盛放,也不是梁姨剪刀下的碧玉。想到这里,她顿时充满了斗志。她感到梁姨对艺术的坚守火花传遍她全身。
    “我收下了。”她托着老剪刀,感觉手中沉甸甸的。
          在二月里的春风里,一个朝气蓬勃、青春亮丽的姑娘被剪出来了。
    文本二:
    “《荔枝颂》里面的人物,可以剪吗?”
    “是卿叔撰写的粤剧名曲《荔枝颂》吗?”梁姨问。
    “是的。”刘丽答
    “哦,剪这样的画,我可得好好筹备,不过在剪之前,我想看你表演一曲。”
          刘丽的嗓子开了。清脆的唱声静静地带走了她心中的痛苦,却又悄悄地把更多的自信通过它每一个音符注入她觉醒的灵魂。
    注:文本二也选自《剪纸姑城》。《荔枝颂》部分歌词:说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早替荔枝写颂词,东坡被贩岭南抛,日啖荔枝三百余。好佳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到理解和艺术特色在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肖像、动作描写表现出刘丽舞蹈技艺的娴熟和对舞蹈的热爱,比喻照应了小说题目,也预示了她舞蹈比赛的成功。
    B.对梁姨住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清新、简朴又富有生机的氛围,暗示了人物性格,为后文梁姨与刘丽愉悦的交谈做了铺垫。
    C.梁姨的话“一把剪刀,剪不出金,剪不出银”揭示了传统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落寞,以及人们对传统艺术的忽略和漠视。
    D.舞蹈比赛中对刘丽舞蹈的描写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既展现了刘丽舞蹈的精美绝伦,又表现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插叙刘丽五岁起就跟爸爸学唱粤剧,有助于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强调了学习艺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B.《荔枝颂》是粤剧名曲,广为流传,刘丽表演时深刻体会出粤剧艺术的魅力,转变了对传统艺术的态度,增强了文化自信。
    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妃子笑”意在表明荔枝味美好吃。
    D.“日啖荔枝三百余”出自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借用了当地客家话“一颗荔枝三把火”,说明荔枝吃多了容易上火。
    (3)文本一中,梁姨的两幅剪纸画有什么不同意蕴?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
    (4)“老剪刀”在文本一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4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些美丽的蝴蝶,我用锦囊收留它们,枕我如歌的年华。我的小小悲欢,只在这枕上——在这些落花上。
          虽然花朵已不再有昔日的鲜艳和芬芳,我却如此真切地感觉着它们露水中的一如初生婴儿的嘴唇。这些凋零了的花朵,在多少个晨昏,我一一捡起,轻抚那些粉红的、淡黄的、紫艳的、洁白的生命,它们如灵盈的媒;在我掌上颗动。
          世界上有些东西仿佛专为我们而来。枕中的落花,就是一章一节的音乐;欲断还续的歌谣。在清凉的秋夜,我就着一枕落花,静静体味生命的愉悦与满足。在某一时刻,甚至会泛起一种异样的温情,幻起往事的光辉。我枕着它们,想着这些被岁月遗弃的精灵,意为我所钟,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它们是我从洞庭芦苇收集起来的。在浩森的水边,洁白的花瓣强烈地诱惑着我,美丽的生命,曾经与洪水野火以及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糅合一起。另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热烈地开在烟雨和鹧鸪声里,也曾是带雨的诗和动情的谣曲,在梦中为我托起美丽的江南。
          我珍爱落花枕。对于我不会有另一种东西能够取代它,正如不能取代我生命中永远鲜活的记忆和深情。
    (刘鸿伏《一枕落花香》)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的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B.“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C.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瓢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D.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动不已。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一拾起,轻抚那些在我掌上颤动着的粉红的、淡黄的、紫艳的、洁白的落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组卷:4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中告诫人们,要“准备吃亏”,并且讲了“爆发内战”“外国干涉”等17条困难。对于为什么要讲那么多困难,毛泽东同志解释说,“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在最坏、最困难处做打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联系社会、人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